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旅行

太原有什麽值得去的地方?

2013-02-21旅行

第1天 太原 :山西晉之源壁畫藝術博物館--- 北齊壁畫博物館 --- 純陽宮 ---山西大學堂舊址---崇善寺(走不動了取消)---首義門---迎澤公園(夜景)

第2天 太原 :迎澤公園(雪景)--- 山西博物院 ---中國煤炭博物館---太原大關帝廟---晉商博物院(走不動了取消)---食品街鐘樓街--- 懿曲社相聲茶館

第3天 太原 永祚寺(雙塔寺) ---晉陽阿育王塔---晉陽古城考古博物館---晉陽古城城墻--- 晉祠博物館

2024年2月2日,霾,太原

(1)山西晉之源壁畫藝術博物館(推薦指數★★★

點評:現場看壁畫前熱身的地方,建議只看2樓的壁畫源流展(60元)即可,3樓永樂宮朝元圖壁畫展(50元)和娘娘廟實物壁畫展(150元,不能拍照)價效比較低。

晉之源壁畫藝術博物館是由山西省文物局批準備案,山西省民政廳登記註冊,是山西省規模最大的專題性民營博物館。2023年10月8日正式開館營運。晉之源壁畫藝術博物館從2009年至今在壁畫原地數位化掃描了上萬平方米的壁畫,進行原大復制後予以展示,為山西壁畫的保護研究收集了寶貴的歷史資料,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雖然博物館展出的都是復制品,但是對於一些實地位置受限,不能在現場好好觀看的壁畫(如:朔州崇福寺千手觀音圖、高平開化寺壁畫等),這個博物館提供了另一個觀賞角度,可以作為壁畫觀賞熱身之地和壁畫資料備查之地。如果以後晉之源壁畫藝術博物館能夠出版數位化壁畫作品,那就更是善莫大焉了。

朔州崇福寺千手觀音圖

1樓大廳後部的【忻州九原崗壁畫卷軸】值得一看,精噴打印的卷軸展現了壁畫的各個細節,可以補充現場觀看的一些視角。

【忻州九原崗壁畫卷軸】(高像素圖)
【忻州九原崗壁畫卷軸】(高像素圖)
【忻州九原崗壁畫卷軸】(高像素圖)
【忻州九原崗壁畫卷軸】(高像素圖)
【忻州九原崗壁畫卷軸】(高像素圖)
徐顯秀墓壁畫---墓主人圖
定州市凈眾院塔基地宮壁畫---釋迦牟尼涅槃圖(高像素圖)
高平開化寺壁畫(高像素圖)
高平開化寺壁畫(高像素圖)
高平開化寺壁畫(高像素圖)
高平開化寺壁畫(高像素圖)
繁峙巖山寺壁畫(高像素圖)

(2)北齊壁畫博物館(推薦指數★★★★★)

點評:強烈推薦!給人驚喜的高配置壁畫藝術殿堂(防反光高透玻璃展櫃),涵蓋九原崗、婁睿墓、徐顯秀墓、水泉梁墓葬壁畫精髓。

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於2023年12月20日正式開放,是中國首座遺址類墓葬壁畫藝術專題博物館。博物館以北齊徐顯秀墓壁畫為基本視點,匯集了山西境內九原崗、水泉梁、婁叡墓出土的北朝時期墓葬壁畫 (都是壁畫原跡) ,全方位展示北朝歷史、晉陽文化以及北齊壁畫藝術特色。

忻州北朝九原崗墓壁畫---門樓圖: 位於門墻上,為三開間廡殿頂樓字建築,是目前發現的最為完整的北朝建築影像。由於北朝木構建築沒有完整保存下來的例項,以往僅有石窟寺影像和墓葬石槨模型可供參考。九原崗門樓圖以直觀的視覺形象,展示了北朝木構建築的形制結構和材料構件,意義重大。

在這幅壁畫裏,我們可以看到人字栱、較為少見的雙柱斜交鬥栱、鴟尾、脊首、鋪首、門釘等建築元素,還可以看到鬥栱後面的防鳥網。

忻州北朝九原崗墓壁畫---門樓圖(高像素圖)

太原北齊婁睿墓壁畫---回歸圖: 前面一組為導引圖,二人二馬,一中年、一老年男子,各牽馬匹,正在交談。

太原北齊婁睿墓壁畫---回歸圖

中間一組為主騎圖,五人五馬,五位中年男性,均穿圓領長袍,人物、馬匹均神態各異。圖中所有人均為橢圓形臉,高鼻梁,腰束蹀躞帶,分別佩、弓等。馬絡頭齊全,鞍韉俱備。

太原北齊婁睿墓壁畫---回歸圖

後面一組為導引圖,二人二馬,亦為一中年、一老年男子各牽馬匹,正在交談。

太原北齊婁睿墓壁畫---回歸圖

太原北齊婁睿墓壁畫---鞍馬遊騎圖: 前面一組為鞍馬導引圖,導騎二人,戴黑色長裙帽,穿黑色長束蹀躞帶,手扶殳。 後一匹馬因受驚竟拉出一串糞便。

太原北齊婁睿墓壁畫---鞍馬遊騎圖

中間一組為鞍馬遊騎圖,為首騎手緊勒韁繩,回首窺視。赭色馬長鬃雙分,雙目炯炯有神,昂首長嘶。騎赭色馬的長者,腰束蹀躞帶,手執殳和殳套。從者有四人靜靜註視著主騎者。 畫面正中間有一匹紅馬的眼睛很神奇,不管你在哪個角度看它,它都在註視著你。

太原北齊婁睿墓壁畫---鞍馬遊騎圖

後面一組為鞍馬導引圖,導騎二人,戴黑色長裙帽,穿黑色長靴,手扶殳。外側一匹馬因受驚而前腿上揚,似在嘶鳴。

太原北齊婁睿墓壁畫---鞍馬遊騎圖

太原北齊婁睿墓---門官圖: 門官一,廣額豐頤橢圓形臉,前額飽滿,濃眉大眼,高顴骨,高鼻梁,嘴唇微開,連鬢絡腮胡,長須飄逸。戴梁冠,右貫玉笄,著朝服(朱色大袖衫)。肅穆端莊,兩手曳袖拱胸前,拄班劍。裳如衫色,拖於地,下露笏頭履。

太原北齊婁睿墓---門官圖
太原北齊婁睿墓---門官圖

門官二,形象基本與前一門官相同。此畫由專人按照粉本以淡墨起底稿線,並在朝服肩部和胸部都註明「朱」(色),提醒後來塗抹顏色者要用朱紅色。

太原北齊婁睿墓---門官圖
太原北齊婁睿墓---門官圖

忻州北朝九原崗墓壁畫---狩獵圖: 山林間,兩人正在騎馬獵虎。左一人頭紮淡黑色綢巾,身穿白色窄袖長袍,腳蹬黑色短靿皮靴。腰左側掛一紫褐色弓囊,右側佩一箭囊,露出一排箭羽,騎一匹白色駿馬,腳懸於馬蹬之外。他左手拉滿大弓,回身射向撲向馬背的猛虎。右一人頭紮淺黑色綢巾,穿紅色窄袖長袍,騎一匹白色駿馬。他雙手緊握一柄帶矛頭的黃色長條旗幟,直刺虎背。兩馬之間的斑斕猛虎呈站立狀,虎尾倒卷,前爪已經抓住了前騎的馬尾。狩獵緊張的氛圍油然而生。

忻州北朝九原崗墓壁畫---狩獵圖(高像素圖)

忻州北朝九原崗墓壁畫---狩獵圖: 畫面中,山林之間,兩名武士,一人身穿白色窄袖長袍,騎紅馬,另一人身穿紅色窄袖長袍,騎白馬。二人均張弓搭箭,策馬疾馳,正在獵殺成群的動物,受驚的熊、虎、鹿、野羊等動物四散奔逃。

忻州北朝九原崗墓壁畫---狩獵圖(高像素圖)

忻州北朝九原崗墓壁畫---狩獵圖: 畫中人物為一位騎紅色駿馬的中年男子,頭戴方頂小帽,濃眉大眼,身穿淺灰色窄袖長袍,白色長褲,腳蹬皮靴,腰掛箭囊。他拉滿弓弦,瞄準前方奔跑的野羊和野豬。其身後為慌張奔逃的兩頭鹿,其中一鹿背側中箭,血流不止。

忻州北朝九原崗墓壁畫---狩獵圖(高像素圖)

忻州北朝九原崗墓壁畫---狩獵圖: 面面中左一白馬騎士,頭紮淡灰色綢巾,身穿紅色窄袖長袍,拉滿弓弦,準備放箭。身後一名白馬騎者,頭戴紅色小帽,身穿淺灰褐色窄袖翻領長袍,左手握弓,似已射出一箭。其側後一騎,頭紮淡灰色綢巾,身穿紅色窄袖翻領長袍,腰左掛一弓囊,弓仍插在囊內,右側箭囊中露出一排灰色箭羽,展現的是尚未投入狩獵的狀態。

忻州北朝九原崗墓壁畫---狩獵圖(高像素圖)

忻州北朝九原崗墓壁畫---升天圖

神鳥之一:疑為【山海經】神怪,神鳥禿頂鷹嘴,神態兇惡,奔跑中吞食著一條大蛇,半截蛇尾緊繞鳥頸。上方還有兩只鷹在盤旋俯視。

獬豸: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的神獸,龍頭獨角,蹄足鳳尾,脅生雙翼,揚蹄飛奔。古人認為它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是勇猛和公正的象征。

疆良:【山海經】神怪,人形怪獸,血盆大口,正吞食一條斑點蛇,蛇身後半掙紮纏繞在怪獸的右臂之上。【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載,其狀虎首人身,銜蛇操蛇,專食蛇虺。

神鳥之一: 暫不知名,口銜瑞草,奔跑欲飛。前上方又有一只形似天鵝的神鳥,也在吞食一蛇。還有一獸頭巨蛇,蛇身盤卷,昂首疾行。

忻州北朝九原崗墓壁畫---升天圖(高像素圖)

忻州北朝九原崗墓壁畫---升天圖

風伯:壁畫中形象為一裸體神人,長發後飄,右手攥一口袋,向前狂奔。【山海經.大荒北經】說,蚩尤作兵伐黃帝,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善於奔走開道的「風伯」到南北朝時,已成為中國神話中的主要神祇之一。

畏獸之一:緊跟著風伯的,是一個雙臂揮舞,獠牙焰肩,腿帶羽毛,大步向前的畏獸。

騎龍仙人:在鹿頭獨角馬蹄鳳尾的飛龍之上,一仙人裝束的男子,騎於龍背,衣帶飄舉,神態安詳,與西壁「騎鶴仙女」遙遙呼應。

持扇仙人:在騎龍仙之後是一大步奔走的仙人,左手握麈尾,神情悠閑,回望後方。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個人物形象,匆忙奔跑之中帶著一點悠哉,淡然回首仿佛在說「來追我啊!」,囧字形的麈尾透露出一點幽默。

忻州北朝九原崗墓壁畫---升天圖(高像素圖)
忻州北朝九原崗墓壁畫---升天圖(持扇仙人)

忻州北朝九原崗墓壁畫---升天圖

畏獸之一:暫不知名,焰肩袒腹,穿紅色短褲,赤手空拳張牙舞爪,側身奔走。

雨師:【山海經】神怪,蹲踞於臀部有火焰寶珠的怪龍背上,上身赤裸,面似鬼魅,雙手捧一水瓶於龍首之上,瓶水泛酒。古人認為,天降雨水,應為其功。上方繪有一個光芒四射的太陽。「雨師」與東壁的「風伯」 約略對稱,有先驅開道之意。

畏獸之一:暫不知名,全身通紅,腹部突出,上身裸露,下著短褲,雙手持物向前奔走。

忻州北朝九原崗墓壁畫---升天圖(高像素圖)

徐顯秀墓墓蓋和墓誌銘:

徐顯秀墓墓蓋篆書:「齊故太尉公太保尚書令徐武安王墓誌」。

徐顯秀墓墓蓋

墓誌底座帶四角,長71、寬72、厚21.3厘米:誌文隸書,30行,行30字,共873字。

王諱穎,字顯秀,忠義人也。昔啟宗淮沂,或.王或子,致唅矢於魯邦,留寶劍於墳樹。亦有美貌盛顏,擅高名於齊北,潔心苦誌,標絕操於海隅。自茲以降,分源彌廣,揚聲朔野,繁如椒實。祖安,懷戎鎮將,溫良簡素,行在言先。考珍,司徒,蘊異韜奇,禮申運後。王上稟雷精,旁承金氣,闞如貙虎,烈似冰霜,宏量恢然,獨恣心賞。關下豪傑,盡慕俠風,邊地少年,同歸壯概。既而北服塵飛,中原雲擾,爾朱天柱,始輯勤王,宿挹英異,厚相招結,籯糧杖劍,遂參麾鼓。顏行別將,鹹必冠軍,搏戰致師,無不陷敵。授前鋒都督,馬邑縣開國伯、太中大夫。高祖定業,除撫軍將軍、銀青光祿大夫、直閤將軍、帳內正都督、涼州刺史、新城大都督,復除使持節、都督朔州諸軍事、朔州刺史。一從真主,馳展英規,常沖死地,屢入虎口。體兼傷以方厲,衣浴血而逾猛,多陵始陣,每殿還師。是曰九軍之雄,唯萬夫之特,盟府已盈,賞典斯茂。除儀同三司、桑乾縣開國子。天保初,加開府,仍除驃騎大將軍、汾州刺史,轉肆州刺史,清惠為資,高明成用,兩部均詠,二蕃同偃,賜食平原郡斡,加特進,除成州刺史,封金門郡開國公。大寧初,別封武鄉縣開國伯,除宜州刺史。偽隣不逞,連禍作寇,南傾巴濮,西盡牢燒,士若渭沙,戈猶林木,盛轒櫓於金墉,舒旌旆於芒阜。救兵未會,元戎始交,多少相懸,車徒異勢。王躍馬抽劍,/獨奮孤挺,遂破百萬之師,仍解危城之急。功大禮殊,業隆袂茂,乃封武安王,除徐州刺史、大行台尚書右仆射,閾民多術,宣威有庸。驂傳不停,除南朔州刺史,食趙郡斡,俄轉食南兗州斡,拜司空公。冬官崇邈,懿德是推,我膺逾往,下台增/耀。遷太尉公。西鼎隆絕,非賢莫允,式從休命,陰陽以調。惟王靈府凝深,天機/俊發,慷慨衷於顧眄,義列形於音旨,難不愛身,勝無伐善,故能立此元功,開茲榮業,轢天衢以長邁,騰太階而上馳。宜其整遺,永錫斯保。樹風不靜,奄以武平二年正月七日,遘疾薨於晉陽之裏第,時年七十。詔贈使持節、都督冀瀛滄趙齊濟汾七州諸軍事、冀州刺史、太保、尚書令,祭以太牢。太常謚曰,禮也。以其年十一月乙巳朔十七日辛酉,葬於晉陽城東北卅余裏。敬勒徽猷,寄之泉路。

其銘曰:峻嶽播社,賢宿降精,應時為世,粹在人英。公衷王骨,將氣雄名,耳垂吳阪,鍔蘊/豐城。世道威夷,天方長亂,懷劍入楚,捐軀從漢。時遇始基,事逢多難,聿為心膂,兼稱貞斡。匈奴合騎,黯羌連黨,奮身迥入,提卒孤往。平城解圍,崤函復象,懿勛/光績,大賚超賞。四衣公袞,八振蕃麾,絳灌等烈,黥彭並馳。申酉易沒,舟壑俄移,始類辭家,終同成郢。國傷舊齒,朝追後命,典冊並褒,口物俱盛。一棺永往,九泉無竟。

徐顯秀墓墓誌銘
徐顯秀墓封土和墓道
徐顯秀墓墓門(兩側有門吏壁畫)
徐顯秀墓墓道左側壁畫
徐顯秀墓墓道右側壁畫

太原北齊婁叡墓壁畫---鞍馬遊騎圖: 二位男騎在六名從者和一匹馬的護衛中前進。為首的男騎勒馬側向主騎,似正在交談。第二位騎者,似為主騎,廣額豐頤橢圓形臉,高鼻梁,小嘴。戴黑色長裙帽,外罩赭色窄袖左衽長袍,細口褲,黑色靴。腰束蹀躞帶,佩弓和弓囊。勒馬端坐,馬首高昂,裝備齊全。背後六名隨從姿態各異。為首二人位於二男騎間,聆聽騎者講話。三、四兩人側面相對,正在交談。第五位從者,側面向身後全神觀望。第六位從者,正在關註隨行的棗紅鞍馬。

太原北齊婁叡墓壁畫---鞍馬遊騎圖(高像素圖)

太原北齊婁叡墓壁畫---鼓吹圖: 四人雙雙對吹長角。前二人正面像,後二人背面像,皆廣額豐頤橢圓形臉,濃眉大眼,高鼻梁,小嘴。戴黑色山字形風帽,身穿國領窄被左衽長袍,細口長褲,黑色靴。腰束蹀躞帶,掛有鞶囊和長劍。四人吹長角姿態基本相同,右手將長角的義嘴按在唇旁,左手前悼,高舉長角號筒,吹角手腮幫鼓起,臉色通紅,昂首鼓腹,全身用力。由於用力過猛,踮起胸跟、腳尖點地,給人以抑揚頓挫的節奏感,村托著賓客雲集的宴享歡樂。

太原北齊婁叡墓壁畫---鼓吹圖(高像素圖)

太原北齊婁叡墓壁畫---七人賓禮圖: 前排正中一人地位似乎稍高,廣額豐頤橢圓臉,濃眉大眼,高鼻梁,小嘴,八字胡,連鬢絡腮胡。頭戴黑色山字形鮮卑帽,身穿赭黃色圓領窄袖左衽缺胯長袍,腰東黑色蹀躞帶,佩弓、弓囊、劍、矢菔和鞶囊。他左側的中年人,似乎隨同其一起迎接賓客。後排一中年人側臉看鼓吹者演奏,另一中年人手扶旗桿,在聽旁邊人講話,其他人則談笑風生。七個人地位不同、等級不同、身份不同。畫師把每個人的姿態神情,甚至內心都刻畫了出來。

太原北齊婁叡墓壁畫---七人賓禮圖(高像素圖)

太原北齊婁叡墓壁畫---鼓吹圖: 四人雙雙對吹長角。前二人正面像,後二人背面像,皆廣額豐頤橢圓形臉,濃眉大眼,高鼻梁,小嘴。戴黑色山字形風帽,身穿圓領窄袖左衽長袍,細口長褲,黑色靴。腰束蹀躞帶,掛有鞶囊和長劍。四人吹長角姿態基本相同,右手將長角的義嘴按在唇旁,左手前伸,高舉長角號筒,吹角手腮幫鼓起,臉色通紅,昂首鼓腹,全身用力。由於用力過猛,踮起腳跟,腳尖點地,給人以抑揚頓挫的節奏感,襯托著賓客雲集的宴享歡樂。

太原北齊婁叡墓壁畫---鼓吹圖(高像素圖)

太原北齊婁叡墓壁畫---鞍馬遊騎圖: 畫面殘,現存三人三馬。前者回首,正在與後面騎者交談。他廣額豐頤,高鼻梁,八字胡,連鬢絡腮胡。頭戴黑色山字形鮮卑長裙帽,坐赭色馬,左手勒緊韁繩。馬首低沈,額前長鬃飄揚,頸下掛有紅纓,馬背鋪有杏葉狀障泥,前有黑色攀胸。第二位騎者身體略殘,僅可見橢圓臉,濃眉大眼,高鼻梁,八字胡。戴黑色山字形長裙帽。座下馬與其他部份被第二匹馬遮擋。第三位騎者上身殘缺,穿灰綠色長褲,黑色軟靴,腳踩馬鐙。馬首高昂,黑紅色纓,紅色攀胸,背鋪赭紅色虎皮障泥。騎者左手緊勒韁繩,欲止馬行進,似乎是發現前面鞍馬受驚而做出的反應。後邊一匹棗紅鞍馬,殘,馬低首行進,絡頭齊全,鞍韉俱備。畫面背景有三旒旗幟,隨風飄揚。

太原北齊婁叡墓壁畫---鞍馬遊騎圖(高像素圖)

忻州北朝九原崗墓壁畫---狩獵圖: 二騎士一前一後縱馬驅犬突入熊群,一棕熊人立而起,抓上前騎馬臀,騎手回身,挺矛刺熊。後騎引弓疾發,救援同伴。前方還有一名騎士,左手握弓,右手正從箭囊中抽出箭矢,在獵犬的導引下追逐獵物。

忻州北朝九原崗墓壁畫---狩獵圖(高像素圖)

忻州北朝九原崗墓壁畫---升天圖

仙人:仙鶴前方有一奔走仙人,白衣飄飄,右手持瑞草,左手持麈尾,側身回望,頭飄兩縷長帶,禦風疾行。

仙女騎鶴:仙人後有一只碩大的天鵝狀神鳥(通常為仙鶴),渾身雪白,尾羽翹卷。其背上端坐一位仙人裝束的貴婦,客貌雅致,螺髻並立,袖帶飄舉。與東壁騎龍仙人遙遙相對,或以為即墓主夫婦化身。

畏獸:仙鶴後的畏獸,獸面人形,額上凸起,發絲飄立,環眼圓睜,闊鼻寬口,獠牙畢現,肩生火焰。右手持盤,盤中置一仙丹。上身赤裸,身著紅色短褲,四肢強壯有力,兩腿膝後翎羽飛揚,正在回望前行。

忻州北朝九原崗墓壁畫---升天圖(高像素圖)

忻州北朝九原崗墓壁畫---升天圖

挾石:畏獸之一,鬼面焰肩,肌肉發達,將一座小山扛舉在頭頂,凝力前奔。

雷公:【山海經】神怪,環眼獠牙,肩生火焰,左手握槌,作擊鼓之姿。古人認為,打雷聲即其所為。

駁:【山海經】神獸,形似天馬,脅生雙翼,口中銜虎。古人認為,它的出現,可禦刀兵,防止戰爭。其上方有一不知名神鳥,口銜瑞草,振翅飛行。

仙人:中國古代神話中人物,左手持尾,右手持瑞草,正在禦風飛行。

畏獸之一:暫不知名,利爪獠牙,肩生火焰,通體靛藍,上身赤裸,下穿紅色短褲,側身前行。

忻州北朝九原崗墓壁畫---升天圖(高像素圖)

朔州水泉梁北齊璧畫墓: 壁畫分布在甬道和墓室內,總面積約80平方米。甬道內繪門吏、儀衛和騎行儀仗隊。墓室壁畫分為四層,最上層的穹頂繪天象圖,包括銀河、日、月。第二、三層分別繪四神圖與十二時圖。最下面一層為主畫面,北壁繪墓主人夫婦宴飲圖,左右為伎樂、侍從。東西壁分別繪以鞍馬和牛車為中心的出行儀仗圖,主圖之外還以中遠景的方式畫出騎馬儀仗隊伍。南壁門洞兩側繪鼓吹圖。水泉梁北齊壁畫墓整體保存較為完整,生動再現了北齊社會歷史風貌。根據墓葬形制、隨葬器物和壁畫內容推測,該墓的年代為北齊後期,墓主人應為鎮守朔州地方的軍政長官。

朔州水泉梁北齊璧畫墓---墓主人宴飲圖
朔州水泉梁北齊璧畫墓---出行儀仗圖
朔州水泉梁北齊璧畫墓---出行儀仗圖
朔州水泉梁北齊璧畫墓---胡人侍從圖
朔州水泉梁北齊璧畫墓---牛車出行圖

(3)純陽宮(推薦指數★★★★)

點評:碑刻、造像藏品豐富,「九宮八卦」「歪門斜道」是特例亮點。

太原純陽宮又稱呂祖廟,位於五一廣場西側,現存建築為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晉藩朱新場、朱邦祚兄弟二人擴建。太原純陽宮是一座集廟宇、園林風格為一體的五進院落,沿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為道德之門、獻殿、呂祖殿、九窯十八洞、玉皇閣。

純陽宮大門

一進院 院中央矗立一座造型優雅、結構巧妙的四柱三樓木牌坊。牌坊前後兩匾「呂天仙祠」和「蓬萊仙境」,道出了這裏的內涵和景致。

四柱三樓木牌坊
四柱三樓木牌坊
四柱三樓木牌坊

木牌坊西側有一只鐵獬豸,明萬歷年間打造,根據獬豸身上銘文研判,其為汾河鎮水神獸。

鐵獬豸
鐵獬豸銘文

一進院東側石階旁有一伎樂人石幢,基座覆蓮,上層仰蓮座上為八面石柱,各面設壺門,中間雕刻人物雖有風化,但仍能看出伎樂人手持阮、箜篌、笙等各種樂器。

伎樂人石幢
伎樂人石幢---阮
伎樂人石幢---箜篌
伎樂人石幢---笙

一進院東側是太湖石堆砌的石山,沿小道拾級而上,山頂可見玄通弘教披雲真人石棺和明代關公銅像。披雲真人即宋德方,曾隨丘處機見成吉思汗,後來主持刊刻道藏,在晉南籌劃營造永樂宮,在太原興建龍山石窟,一生大部份時間活躍於晉地,是全真教名道之一。據說他曾為太原純陽宮主持,此石棺在純陽宮發現,但卻是他的衣冠冢。石棺四面刻著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獸,前方碑刻落款「大元大德元年」(1297年)。

玄通弘教披雲真人石棺
玄通弘教披雲真人石棺
玄通弘教披雲真人石棺

山頂平台四角亭內是關公騎馬銅像,關公著軟巾襆頭,面相方闊,濃眉樹立凸起,丹鳳細目眉角上挑,神情威嚴肅穆,擡首昂胸,手提青龍偃月刀,下跨赤兔馬。此尊關公像做工精美,但卻沒有美髯,是為什麽呢?這是因為明代的關公像很多都是使用外掛美髯的,仔細看看關公臉部耳朵旁邊是有美髯掛孔的。

明代關公銅像
明代關公銅像
明代關公銅像
明代關公銅像

西側墻邊碑廊,嵌有古碑二十余通,漢唐時期石佛、石獸、石經林立。其中, 涅槃變相碑 是我省臨猗縣大雲寺的遺物,雕刻於武周天授二年(691年)。涅槃變相碑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碑高302厘米,寬87厘米,厚25厘米。意在表現佛祖釋迦摩尼涅磐前後的情景與佛陀講法度人故事。碑身正面中央浮雕為佛祖涅磐之時眾弟子舉哀情景,上部份雕「納棺」「臨終遺戒」「荼毗」「送葬」四圖;下部為難陀供養圖,碑額部雕眾弟子將之護持須彌山,下層刻施主姓名。整部作品布局嚴謹,構圖緊湊,雕工細致,頗具隋唐時期雕刻的圓潤華麗之風。

涅槃變相碑
涅槃變相碑---涅槃圖
涅槃變相碑---納棺、臨終遺戒、荼毗、送葬
涅槃變相碑---難陀供養圖
飛天說法圖石碑

二進院 九宮八卦院,穿過「道德之門」進入第二院,門兩側有明代著名道人孫一元撰書的石刻楹聯。二進院門背墻上方刻有「蓬壺佳瑞」九疊篆文。二進院內,古木參天,枝繁葉茂。

二進院院門
道德之門
「蓬壺佳瑞」九疊篆文

穿「道德之門」入第二院,院內古木參天,前方是一過殿。中間是明代彌勒銅座像,右邊是銅獅,左邊是銅象,二獸為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坐騎。

明代彌勒銅座像
明代銅獅
明代銅象

三進院呂祖殿 繞過二進院的彌勒坐像,就來到了三進院。院中央的純陽宮呂祖殿,建於明代,為宮內主殿。呂祖殿建在月台之上,面闊三間,單檐歇山頂。黃綠白三色琉璃布頂,吻獸齊備。殿前月台圍以青石欄桿,三面設台階。月台前設禦路,等級頗高。殿內台上有明代呂洞賓銅鑄造像,兩邊為侍女侍男。這座造型質樸剛勁中透著玲瓏嬌巧的建築,規制極高,是現存明代建築中的珍品。

呂祖殿
明代呂祖銅像
呂祖殿梁架結構
呂祖殿梁架結構
呂祖殿梁架結構

四進院虛無洞 第四進院的門是「虛無洞」,磚券拱門正上方刻有「虛無洞」,其上有「別有洞天」四字,洞上樓檐下懸「瀛洲妙境」匾額。下書「山西皈一道院」。

瀛洲妙境
虛無洞

純陽宮內殿堂總計七十余間,建築最精華的部份當屬第四進院的 九宮八卦院 。整個院落平面布局呈方形,抹角八面,按照道家的八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方位建造,再加上中間一個「方形三間兩層亭」形成「九宮建制」。在院落八面均有磚券窯洞,俗稱「九窯十八洞」,體現了道家對「洞天」「福地」的追求。因「仙人好樓居」,道家建築多樓閣,「九窯十八洞」上層為木構建築,建有四樓和四座扇形角亭,樓亭之間以圍廊相通。

九宮八卦院頂檢視

一層的窯洞建築還有個有趣的名字「九窯十八洞」,東南西北四個面的窯洞並非都一樣,北面的窯洞為橫窯(其它為縱窯),也叫頭窯。這樣其它三面每面各三窯,對應了「九窯十八洞」的「九窯」,而十六個窗洞加東西兩個門洞合為「十八洞」(南北兩個門洞是過道,不在十八洞之列)。窯洞內均擺放著各種造像,佛道均有。

北周菩薩石雕立像
明代道教銅造像
明代泥塑文昌君像
明代銅鎏金韋陀菩薩立像
明代銅質釋迦摩尼臥佛像

窯洞內可看到「歪門斜道」的抹角手法,充分利用了角部建築空間,也形成了與八卦對應的八個方位。

「歪門斜道」抹角手法

四進院中有一「方形三間兩層亭」,亭子進深開間三間,一層供有 明代銅質鎏金毗盧佛像 ,二層供有 明代真武大帝銅像

方形三間兩層亭

毗盧佛像雙手結最上菩提印,頭戴五佛冠,結跏趺坐於蓮台上。佛像鎏金雖有斑駁,但法相莊嚴,精美異常。

明代銅質鎏金毗盧佛像
明代銅質鎏金毗盧佛像

亭子二層為八角攢尖亭,亭內是一尊真武大帝像,明代銅鑄像,左右一對盛裝道家男女銅像。

八角攢尖亭
明代銅鎏金真武大帝坐像

五進院潛真洞 五進院正面為集洞、樓、閣於一體的建築,東西兩側是木構二層樓。

潛真洞

樓下潛真洞內供奉有常陽天尊像。 常陽天尊像 是「純陽三絕」之一。相傳「常陽天尊」是春秋末年思想家、道家學派開創者老子,傳說中,又稱「太上老君」。因唐代皇室姓李,故追認老子李耳為先祖,興建道教宮觀,塑道教造像,唐朝時道教極為興盛。

常陽天尊像 雕造於唐開元七年(719年),通高2.56公尺,像高2.2公尺,由石像、底座、基座三部份組成。石像以漢白玉雕造,底座和基座以青灰色石灰巖制成。天尊頭戴蓮花形冠,面相豐頤,細目微瞇,長髯垂胸,神態安詳,具有典型的唐代造像風格。天尊右手執扇和拂塵,左手憑幾而放。身著寬大道袍,盤坐於長方形石座之上。底座正面刻天尊像銘並序計二十二行,兩側及背面線刻弟子道士像和供養人姓氏。四周線刻蓮花、忍冬、仙鶴等。

唐代石刻常陽天尊像
唐代石刻常陽天尊像

(4)山西大學堂舊址(推薦指數★★)

點評:只可遠觀,還得爬墻。

山西大學堂舊址
山西大學堂舊址

(5)首義門(推薦指數★★★)

點評:順路打卡,夜景漂亮。

首義門
首義門
首義門

2024年2月3日,小雪轉陰,太原

(6)迎澤公園(推薦指數★★★)

點評:拍雪景的好地方,休閑散步的好場所。

抵達太原之前,專門查了一下哪些地方適合拍攝雪景,前一晚剛好下了小雪,一大早就跑到迎澤公園拍雪景。

迎澤公園
迎澤公園
迎澤公園
迎澤公園
迎澤公園
迎澤公園
迎澤公園
迎澤公園
迎澤公園
跟著抖音學做的雪玫瑰

(7)山西博物院(推薦指數★★★★★)

點評:強烈推薦!三晉遺寶,盡在晉博,虞弘墓石槨要細細端詳。

彩繪蟠龍盤(新石器時代): 口徑40.5厘米,高8.8厘米。1984年襄汾縣陶寺遺址出土。泥質黃陶,敞口,折腹,平底。內壁磨光,塗褐色陶衣,在其上以紅、白彩繪制蟠龍圖案。頭在外圈,圓眼,頭兩側突出如耳似鰭,張口露齒,長信外吐如麥穗。身向內卷,尾部在盤底中心,周身飾雙排鱗紋。該龍形實際以蛇為原型,綜合了許多動物的特征為一體,表現出沈穩、神秘與威嚴,頗具禮器性質,是一件珍貴的藝術品。屬廟底溝二期文化遺物。

彩繪蟠龍盤(新石器時代)

獸形觥(gōng,商代): 高21.5厘米,長24厘米。1976年靈石縣旌介村出土。酒器。整體狀如蹲獸。前有寬流,下承高圈足。蓋前端為龍首形,與上翹的流口扣合為頸,高浮雕粗角、尖耳,眉目突出,頸部起扉棱至蓋面中部;蓋後部作獸面,雙耳高聳;器腹前、左、右起扉棱,後有獸首形鋬。蓋部以雲雷紋襯托兩個獸頭,器身則以三條扉棱為中軸組成獸面主紋,口沿下飾昂首卷尾夔龍紋,圈足飾夔鳳紋,均以雲雷紋襯地。三層花紋。商代晚期青銅器精品。

獸形觥(商代)

鸮卣(xiāo yǒu,商代): 高19.7厘米,口長徑12厘米,短徑8.6厘米。1956年石樓縣二郎坡村出土。盛酒器。形如兩鸮相背而立。蓋為雙鸮首,環目,尖喙,彎眉,蓋中央置四阿頂方柱鈕,飾雷紋。腹作雙鸮身,子口微斂,垂鼓腹飾卷曲羽翼紋。身下為四爪,兩兩相背。蓋腹相合,兩鸮昂首背立。商代晚期青銅器精品。不僅實用,也是精美的藝術品。鸮是中國古代對貓頭鷹一類鳥的統稱。

鸮卣(xiāo yǒu,商代)

霸伯尙盂(西周時期): 侈口近圓形,卷沿上翹,厚方唇,深腹,上腹近直,壁略內曲, 兩側附雙耳,高出口沿,下腹略垂鼓,腹底圓轉,圜底近平,下置三象首足,象鼻向外翻卷翹起, 末端分叉。上腹近口沿處飾獸目竊曲紋一周,以陽線 雲雷紋為地。竊曲紋分三組,每組兩個竊曲紋之間界以花瓣扉棱。紋飾帶下飾凸弦紋一周。三足面飾象首紋。器內鑄有長篇銘文。銘文10列116字:惟三月,王吏,伯考蔑,尚歷歸,弓矢 勞 旁鬯臧尚,拜,稽首,既稽首,徙賓,獻,賓用虎皮,‘稱’,毀。用章卉獻日,命賓曰:「拜,稽首。天子蔑其臼,歷踐,敏。用章,遣,賓獻,貯魚皮兩側,毀,用章,禾馬,又毀,用玉,賓出,以俎,或共伯,或匯舁貯玉,禾車,賓出,伯貴賓於蒿,或舍賓馬。霸伯拜稽首,對揚王休,用作寶盂,孫孫子子其萬年永寶。銘文是一篇反映西周聘禮的文字記錄,伯考代表周王來霸國蔑歷和賞賜霸伯,霸伯回贈伯考和周王禮物,這篇銘文可以與【儀禮·聘禮】互相印證。

霸伯尙盂(西周時期)
霸伯尙盂銘文(西周時期)

鳥尊(西周時期): 高39厘米,長30.5厘米,寬17.5厘米。2000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114號墓出土。盛酒器。出土於第一代晉侯燮父墓中。整體造型為佇立回首的鳳鳥形,鳳尾下彎成一象首,與雙腿形成三點支撐。器蓋和腹底鑄有銘文,「晉侯作向太室寶尊彜」,說明該器為晉侯宗廟祭祀的禮器。

鳥尊(西周時期)

荒帷(西周時期): 兩周時期貴族的喪葬儀具,即棺罩。古人模仿居室帷幄於棺槨外覆蓋紡織品遮蔽,蓋在上方的為荒,垂於四周的為帷。荒帷的使用有著嚴格的等級差別。直到現在,有些地方仍在使用荒帷。2004年,山西絳縣橫水側國墓地1號墓出土了迄今為止時代最早、保存最好、面積最大的荒帷遺跡,為研究兩周喪葬制度提供了重要實物。

荒帷(西周時期)

韓鐘劍(春秋時期): 劍殘,劍身近鍔處錯金銘1行5字:「韓鐘之口劍」。據考證,韓鐘即晉卿韓穿。公元前597年,晉楚邲之戰,韓穿為上軍大夫,此役晉軍敗績,但「上軍不敗」。公元前588年,晉景公增設新軍,韓穿為新上軍佐。公元前585年,韓穿率軍抗楚救鄭。

韓鐘劍(春秋時期)

王子於戈(春秋時期): 出土於萬榮縣廟前村,戈直內三穿,有闌。一面錯金鳥書銘文一字,未識,另一面錯金鳥書銘文「王子於之用戈」。王子於,據考證是吳王僚即位前之稱謂鳥蟲書,又稱鳥蟲篆,是一種特殊的金文字型,即在篆書文字上加鳥、電等紋飾。春秋中期至戰國時期盛行於吳、越、楚、蔡、徐、宋等南方諸國。

王子於戈(春秋時期)

銅犧立人擎盤(戰國時期): 高14.5厘米,長18厘米,盤徑14厘米,重1.38公斤。1965年長治市分水嶺出土。盤為圓形,侈口,平底,下接支柱,可以靈活轉動,盤底以鏤空蟠虺紋裝飾。犧牲體肥碩,面部表情溫順,雙目圓睜,長吻大耳,四足短而粗壯,站立平穩,牲背上站立一人,面目清秀,束發垂脊,身穿右衽長袍,雙臂前伸,手握盤柱。「犧」是古代祭祀所用牲畜的稱謂。該器的功能尚待進一步研究。

銅犧立人擎盤(戰國時期)

虞弘墓石槨(隋朝): 1999年,虞弘墓發現於太原市王郭村,出土有墓誌、俑等各類隨葬品。其中最重要的文物是一座仿木構漢白玉石槨,為三開間歇山頂建築,由槨頂、槨身、底座三部份數十塊構件組成,其上浮雕畫面施彩並局部描金。內容有宴飲、樂舞、射獵、家居和行旅等,具有濃郁的中亞和波斯風格以及鮮明的襖教性質,展現了墓主人不同尋常的外來文化背景,是北朝至隋唐中外文化交流繁盛的歷史見證。

虞弘(公元533-592年)字莫潘,魚國尉紇麟城人。自13歲起,任茹茹國(柔然)高官,曾出使波斯、吐谷渾等國,後出使北齊時被留任官。虞弘在北齊、北周、隋三代歷任顯職,尤其在北周時檢校薩保府,執掌入華外國人事務,是個經歷和身份都比較特殊的外籍官員。魚國未見於史籍記載,其具體方位尚待深入研究。

虞弘墓石槨(隋朝)
虞弘墓石槨(隋朝)
虞弘墓石槨(隋朝)
虞弘墓石槨(隋朝)
虞弘墓石槨(隋朝)

釋迦七尊像(北齊): 高46厘米。1954年太原市花塔村出土。釋迦佛坐於仰蓮座,全身貼金,施赭紅彩。舟形背光周邊浮雕寶塔、飛天,底座雕蓮花化生手托博山爐供養。背面有彩繪佛像。

釋迦七尊像(北齊)
釋迦七尊像(北齊)

鄧峪石塔(唐代): 石塔為砂巖質,通體浮雕加彩繪,圓座方柱形,原件分為4部份套合,其自上而下為塔剎、塔檐(帶平座)、塔身、底座。石塔雕鑿於唐開元八年(720年)。塔身高177厘米,略呈方柱體,四面各雕一主尊佛像,四個邊棱雕串珠形柱,上、中、下部各雕束蓮裝飾。

鄧峪石塔(唐代)
鄧峪石塔(唐代)

正面主尊通肩袈裟,火焰形背光,結跏趺坐於由二麗仕承托的束腰蓮花座上,兩側為二龍盤柱。

正面主尊

右側面主尊倚坐,通肩袈裟,雙足各踏由一麗仕承托的蓮花上,麗仕左側有兩列題記,可辨識的有「李沖暉」三字。

右側面主尊
「李沖暉」題記

背面主尊通肩袈裟,火焰形背光,雙手置於胸前,站立於須彌座蓮台上。須彌座束腰處題記「李玄受、李沖玄、李還福」。

背面主尊
李玄受、李沖玄、李還福題記

左側面主尊通肩袈裟,火焰形背光,結跏趺坐於由一麗仕承托的須彌座蓮台上,須彌座束腰處刻題記「大唐開元八年(720年)歲次庚申三月甲寅朔十五日戊辰」。題記一側刻「雲騎尉耿玄(質)」,另一側刻「耿玄慶」。麗仕右側刻「王懷貞」。雲騎尉在唐代屬於正七品的中下級武官。

左側面主尊
紀年題記

菩薩青石立像(唐代) :雖頭、臂已殘,但肌肉、骨骼刻畫非常準確。身體造型采用富於變化的「S」形,更顯生動優美。豐滿的肌膚,微凸的髖臀,流暢的線條,充滿青春的活力和生命的質感。

菩薩青石立像(唐代)

佛光寺釋迦摩尼坐像(唐代): 該佛像為漢白玉石雕釋迦牟尼佛像,通高1.08公尺,寬0.52公尺。須彌座高1.43公尺,束腰雕蓮瓣花卉,座上雕幔帳似平鋪下垂,褶皺清晰。釋迦佛結跏趺坐在須彌座上,面頰圓潤豐滿,雙眼微閉,如入定靜修。發卷為犍陀羅式,彎曲盤旋。袒胸披衣,衣紋緩曲,線條清晰。須彌座下台山基石高約1公尺,基石前面陰刻字曰:「大唐天寶四載十一月十五日,博陵徑邑西子口村為國敬造台山佛光寺無垢凈光塔玉石釋迦牟尼佛一軀」。可知佛像雕於745年。

佛光寺釋迦摩尼坐像(唐代)

寶寧寺水陸畫---四大天王(明代): 東方持國天王,持琵琶,護持東勝神洲;南方增長天王,持劍,護持南贍部洲;西方廣目天王,持蛇或赤龍,護持西牛賀洲;北方多聞天王,持傘,護持北俱蘆洲。

寶寧寺水陸畫---四大天王(明代)

寶寧寺水陸畫---天藏菩薩(明代): 天藏菩薩,雙手合十,袒胸跣足,飄帶長裙,瓔珞被體,立於青蓮之上。兩旁侍女羽衣飄帶,執幡侍立,頗具虔謹之態。

寶寧寺水陸畫---天藏菩薩(明代)

陽泉平定宋墓樂舞壁畫(北宋): 畫面高0.78公尺,寬1.2公尺,繪舞台,上額掛青色幃帳,以紅、白兩色帶紮束,與今時舞台大幕相似。大幕前有七名女樂工,作弧形排列。手中均持有樂器,正在演奏。當中有女舞童二人,舉手、扭腰、擡足,似隨樂作舞。

陽泉平定宋墓樂舞壁畫(北宋)

陽泉平定西關村金墓雜劇壁畫(金代): 畫面高1.2公尺,寬1.29公尺,共繪五人其中一人在旁擊鼓伴奏,四人化妝演出自左起角色分別為副凈、副末、副凈、末泥。畫面人物配合默契,有趣傳神,讓人忍俊不禁。

陽泉平定西關村金墓雜劇壁畫(金代)

孫龍石槨前擋(北魏): 孫龍石槨是一組重要的北魏洛陽時代葬具,有明確紀年。石槨頭擋題銘記述了墓主孫龍為官履歷、家族地望、卒年等相關資訊。孫龍出自魏晉士族中都孫氏家族,當為永嘉之亂後孫氏留居並州的房支之一。孫龍石槨題銘填補了北朝中都孫氏史料的空白。孫龍石槨頭擋總體為上寬下窄狀,頂緣略呈弧形。頭擋上寬66厘米,下寬60厘米,通高92厘米,厚約8厘米。頭擋上部陰刻楷書題銘,字型拙樸,行文布局並不十分規整。由右至左豎書,共14行,滿行6字,全文約87字,文字多有殘損不可辨者,但大意基本明確。

頭擋題銘: 大魏神龜□□,太原中都孫□六世孫孫方興,父龍,太和之中(潁)川太守,熙平之(中)□為綏遠將(軍)、□郡太守□□年六十。在□□官,即造石槨(一)區、漆棺一口。葬在鄉縣巖梁。興弟保興少奉朝請,提之槨首,以示後世,記之雲爾。

孫龍石槨前擋(北魏)

智家堡石槨墓壁畫、棺板畫(北魏): 智家堡北魏石槨墓發現於1997年,石槨為擡梁式承重墻結構,單人字坡懸山式頂。整個室由數十塊不同形狀的砂巖料石拼合而成。彩色壁畫分別繪在石槨內四壁、頂部、三角形梁和脊樽上,壁畫皆直接繪於石材表面。北壁共繪9人,中央墓主夫婦二人並坐於上,高0.56公尺。男主人手持麈尾,背後有圍屏。兩側有立桿,支撐帳架。墓主東側為二男侍,西側為二女侍。

智家堡石槨墓壁畫(北魏)

智家堡棺板畫是繼司馬金龍墓木板漆畫之後,北魏平城時期又一傑出的繪畫代表作。其題材和技法與司馬金龍墓木板漆畫完全不同,表現的不是著漢裝的忠節孝子和聖賢列女,而是北方少數民族世俗生活的真實場景。智家堡棺板畫畫面飽滿而緊湊,車馬出行、狩獵宴飲等內容,豐富而生動地反映了鮮卑民族的生活場景。這三塊棺板畫雖殘損不全,但仍十分珍貴,為研究北魏定都平城時期的社會生活增加了重要的形象資料。

智家堡石槨墓棺板畫(北魏)
智家堡石槨墓棺板畫(北魏)

徐顯秀墓彩繪石雕墓門(北齊): 石門共有兩扇,質地均為細砂石,正面浮雕彩繪,背面粗糙。西門扇高1.6、寬0.63公尺,上部刻有鳥身獸頭蹄足獸,口銜花草。下部刻有一白虎,但在後期彩繪時,在原雕刻的白虎形象上又用顏料改繪出一鳥的形象。門扇四周刻有蓮花和雲氣紋。東門扇高1.6、寬0.64公尺,上部同樣刻有一鳥身獸頭蹄足獸,口銜花草。下部刻有一青龍,面目清晰。與西門扇相同,在彩繪時,用顏料改繪出一鳥的形象。門扇中間各有一方形孔洞,方孔周圍有徑為15厘米的圓形鐵銹痕跡,此處為鋪首銜環位置。

徐顯秀墓彩繪石雕墓門(北齊)

宋紹祖墓房形石槨(北魏): 石槨發現於大同市平城區曹夫樓村,墓主為北魏幽州刺史、敦煌公宋紹祖,葬於太和元年。外觀為仿木結構,平面略呈方形,單檐懸山頂,前廊後室,面闊三間,用109塊大小不等的構件組合而成。南面有前廊,廊柱為八角形,柱礎上圓下方,雕刻盤龍和覆蓮,柱頭櫨鬥上承闌額,上施一鬥三升, 鋪間施「人」字拱 。外壁浮雕鋪首銜環和泡釘,內壁有壁畫,北壁為撫琴圖,其余已難以辨識,是北魏建築藝術和社會生活的珍貴標本。

宋紹祖墓房形石槨(北魏)
宋紹祖墓房形石槨(北魏)---人字栱

陽泉河底鎮東村元墓侍酒侍樂圖壁畫(元代): 畫面人物豐富,共有7人。內容可分左右兩部份,左面侍酒侍樂,中部三人各執橫笛、拍板、大鼓作鼓樂狀;後面一男侍在溫酒,前面兩女侍作送酒食狀。右面為尚食圖,一男侍正從朱漆大門出來為主人呈送糕點。

陽泉河底鎮東村元墓侍酒侍樂圖壁畫(元代)

聖母朝會圖(明清): 出自渾源縣一處深山叫東屋卯村裏破敗的舊屋(原來可能是一處古代寺觀),村裏拆蓋新房時發現一堵夾墻裏存有泥皮畫。畫面中端坐於中間寶座之上的主神為聖母,其兩側各有三位神祇坐像,其中五位戴通天冠,著袞服,可能為五嶽神祇;一位戴道冠,著八卦仙衣,可能為九天應元雷聲普化真王;下方兩位神祇立像為龍王,手捧文書。背後雲端之上是司風雨雷電之神和年直使者、月直使者、日直使者、時直使者等的降雨神祇。主神為後土聖母,後土聖母掌管九土、九壘、四瀆、五嶽,司降雨。

聖母朝會圖(明清)

(8)中國煤炭博物館(推薦指數★)

點評:非常強烈地建議不要去!60元門票,可以看的東西很少。模擬礦井有點糊弄人,如果是自己單獨參觀還要交50元導遊費。

中國煤炭博物館

(9)太原大關帝廟(推薦指數★★★)

點評:就在食品街旁邊,可以順路一遊,別忘了擡頭看大殿梁上彩繪喔。

太原大關帝廟,是在金元時期基址上修建的明清建築。坐北朝南,二進院落布局,由南向北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崇寧殿(正殿)、春秋樓,兩側分別有鐘鼓樓、東西廊房、東西配殿、東西配樓等共計11座建築。

太原大關帝廟
太原大關帝廟
太原大關帝廟
太原大關帝廟
太原大關帝廟
太原大關帝廟
太原大關帝廟

(10)食品街鐘樓街(推薦指數★★★)

點評:商業小吃街,可以逛吃一下。

寬銀幕電影院
食品街
鐘樓街
鐘樓街

逛累了還可以到「晉禮」坐一坐,喝一杯煤球咖啡,參觀一下82年的陳醋,見識一下580一個的聞喜花饃。

煤球咖啡
陳醋XO
聞喜花饃
網紅打卡點

(11)懿曲社相聲茶館(推薦指數★★★★)

點評:推薦去懿曲社聽一次可以讓人開懷大笑的相聲,演出效果超出我的預期。

懿曲社相聲茶館

2024年2月4日,陰轉中雪,太原

(12)永祚寺(推薦指數★★★)

點評:雙塔秀美,藻井獨特,登塔又是一番風景。

永祚寺,民間俗稱雙塔寺,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迎澤區郝莊鎮郝莊村,始建於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永祚寺依山構築,坐南朝北,由寺院、塔院和碑廊院組成。寺院主要建築有山門、前院東西廂房、二門、三門和後院的大雄殿、禪堂、方丈室等。塔院現存雙塔、過殿和後殿。

永祚寺
永祚寺
永祚寺雙塔

大雄殿高兩層,平面呈長方形。殿之外表仿木結構,以磚砌出柱、額、鬥拱、橡、檐,出檐較短。一層面闊五間,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殿內全為磚券,不用梁架,故又稱無梁殿。

大雄殿
大雄殿一層
大雄殿一層---無梁殿

二層為三聖殿,原名觀音閣,面闊三間,當心間為正方形穹隆頂,兩次間則為兩橫券;當心間頂部的磚雕藻井。

大雄殿二層
大雄殿二層藻井

雙塔位於寺的最高處,均為八角十三層仿木構樓閣式空心磚塔,高54.7公尺。塔身外部仿木構,飾有磚雕鬥拱、枋子和檐椽,檐上飾琉璃脊獸,每層塔身都有券門,塔內有階梯可登頂。

永祚寺雙塔

宣文佛塔、文峰塔,位於雙塔寺的最高之處,在永祚寺(雙塔寺)的東南方位。宣文佛塔、文峰塔均為13層塔,八邊形結構,高約54.7公尺。雙塔蓬勃向上,相容並蓄,是中國磚塔成雙組合例項中形制最完善、規模最大、塔身最高的一組。 雙塔高均為54公尺,南北對峙,均用磚砌仿木構築,與大雄寶殿結構一致。塔呈樓閣式梭形,隨著塔身的上升,每層高度逐漸降低,鬥拱由五踩重翹變為三踩單翹,符合人們仰視時下低上高的視覺。兩塔的不同之處是舊塔收分不顯,素邊檐子,雕飾牡丹葉子;新塔收分明顯,琉璃剪邊檐子,飾有蓮花。雙塔塔心中空,階梯設在外壁與內壁之間,遊人可盤旋而上,直至第11層。

宣文佛塔
宣文佛塔
宣文佛塔
文峰塔
文峰塔

(13)晉陽阿育王塔(推薦指數★★)

點評:可以在學校門口遙望一下。

晉陽阿育王塔
晉陽阿育王塔

(14)晉陽古城考古博物館(推薦指數★★★★)

點評:別有一番風味,小而精的博物館。

晉陽古城考古博物館
晉陽宮殘碑(隋代)
鳥尊(春秋時期)
郭行墓壁畫(唐代)---古人比V

(15)晉陽古城城墻(推薦指數★★★)

點評:免費登城,閑著沒事可以逛逛,應該比收費的滿江紅拍攝地好玩。

晉陽古城城墻
晉陽古城城墻
滿江紅拍攝地
晉陽古城

00:25

(16)晉祠博物館(推薦指數★★★★★)

點評:強烈推薦!古建築風格各異,彩塑木雕精美絕倫,關帝廟、公輸子祠有壁畫。

晉祠,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原名為晉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後被追封為晉王)及母後邑姜後而建。

天氣預報非常準,下午15點到達晉祠的時候開始下起大雪,看著路旁的紅燈籠,不由自主哼起了春節序曲。

第一次感受在北方的大雪裏白了頭,人生的體驗又多了一項。

大雪遊晉祠 https://www.zhihu.com/video/1748240622937473025

雪中遊晉祠是一種特別的體驗,唯一的遺憾就是不好在雪中拍照,雪花幹擾有點大,只能嘗試使用長曝光消除雪花。

晉祠雪景
晉祠雪景
金人台
金人台

對越坊建於萬歷四年(1576年),造型優美,結構壯麗。此匾由明代書法家高應元所題,二字為榜書金字,筆力遒勁,宛如遊龍。

對越枋
對越枋
對越枋

獻殿為金代建築,是祭祀時陳列供品的場所。獻殿建築結構簡單,不弱不費,是中國唯一的殿和亭結合的建築,為晉祠三大國寶建築之一。

獻殿
獻殿梁架
獻殿梁架

聖母殿 是全祠的主殿,殿內供奉的是西周時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親,姜子牙的女兒邑姜。大殿建立於北宋太平興國九年。殿周圍廊,是中國現存古建築中「副階周匝」的最早例項。前廊中的八根木雕盤龍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大殿采用了宋【營造法式】的「柱升起」、「柱側角」,增強了大殿的曲線美和穩固性。因此,聖母殿是中國宋代建築的代表作,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和建築發展的重要的實物資料。

聖母殿
聖母殿
聖母殿
聖母殿
聖母殿
聖母殿盤龍柱
聖母殿盤龍柱
聖母殿麗仕(明代原品)
聖母殿麗仕(50年代重塑,與明代原品差距很大)
聖母殿額枋壁畫
聖母殿額枋壁畫
聖母殿額枋壁畫
聖母殿額枋壁畫

善利泉亭和難老泉亭,八角攢尖頂,立泉眼之上,既無片磚塊石疊加,也無銅錮鉚釘,加固,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中國具有木結構建築技術。

善利泉亭
難老泉亭
關帝廟壁畫
關帝廟壁畫
晉祠雪景
晉祠雪景
晉祠雪景
晉祠雪景
晉祠雪景
晉祠雪景

還拍了一組黑白雪景照片:

晉祠雪景
晉祠雪景
晉祠雪景
晉祠雪景
晉祠雪景
晉祠雪景
晉祠雪景
晉祠雪景
晉祠雪景

雪中告別龍城太原,前往下一個目的地:汾陽!

下面是 我在山西尋訪古建築和壁畫的遊記,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