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旅行

如何在親子遊結束後記錄下美好的回憶,例如制作相簿、寫遊記等,讓孩子們留下寶貴的記憶?

2023-06-28旅行

親子遊結束後再記錄回憶有點兒來不及,可以從開始前就動起來。

作為兒童課程活動設計師,我總結了一套方法,家長帶孩子親子遊都可以零門檻套用起來↓

行前:規劃+預習+設計
行中:劃重點+多動手+留實物
行後:整理+拓展+埋伏筆

聽起來好像「在學習」很嚴肅?其實很簡單,多做一點點,就能讓孩子在旅行中更有參與感,更有樂趣,體驗感更強,同時也能留下一些記錄,這樣以後回憶起來,自然寶貴又美好啦。

以今年暑假帶幼稚園畢業的孩子去北京親子遊為例,

1.行前

①規劃

出發前,和孩子一起規劃行程。問一問孩子想去什麽地方,聊一聊關於這些地方已經知道了哪些,還可以一起查查攻略。 孩子參與得越多,印象越深。

例如,孩子根據幼稚園學過的內容,提出要去天安門、長城、故宮。

不過在一起研究攻略時,在看到看升旗需要淩晨蹲守,帶馬紮排隊,特別是百米沖刺名場面後,從小不愛紮堆的八寶同學被嚇到,果斷放棄了看升旗哈哈哈。像這種雖然沒經歷,也留下深刻印象的操作,算不算意料之外呢……最後實際看降旗體驗也很好。

②預習

出發前,大概行程定下後,和孩子一起了解要去的景點的更多資訊,可以讀一些書,看一些視訊。還可以把一些視訊片段保存到手機上,到現場還可以「溫故知新」,也可以在坐車排隊時打發時間。

提前存在手機中

例如,去故宮前,我們在故宮官網上,看了故宮出品的免費科普視訊,既對故宮有了一些了解,又從中找到了孩子感興趣的點。

這些興趣點,在親子旅行中,將成為孩子美好回憶與記憶的「支點」。

https://www.dpm.org.cn/wyqgg.html

再例如,雖然沒有看升國旗,但我們選擇了人相對少點兒的降旗,並且提前下載了開國大典時毛主席的講話片段,國慶73周年慶典時的升旗片段。孩子在天安門廣場上,看著天安門,現場看視訊的感覺和家裏完全不同。

看完升旗視訊,在接下來的降旗儀式中看著國旗護衛隊走出,聽著整齊的正步聲,四舍五入1+1>2的體驗。

來不及提前準備也沒關系,現在手機搜尋都很方便,現場即興發揮找一些「配套資源」也很容易。例如鐘表館中看到鐘表,短視訊搜一下它們動起來的樣子,也能讓孩子的體驗和印象都更上一層樓。

③設計

雖然隨機應變的旅行也會帶來驚喜,但帶孩子出行,尤其是暑假去北京,還是認認真真做攻略更能保證旅途舒適度,可以從行程和內容兩個方面入手,好好設計能讓旅行更順利,也為美好回憶打基礎做保障。

例如,看天氣預報太熱,我備了一條「地鐵遊」的路線。

覺得故宮資訊量太大對孩子來說太難,根據孩子興趣點和「多動手」的原則,準備了一些記錄單讓他現場可以做一些「尋找」「解謎」「有獎」活動。

地鐵遊後來被孩子評價為北京之旅top2,故宮中的活動也讓他在旅行結束後,忘記了天熱人多,記住的都是有趣的經歷。

2.行中

①劃重點

基於孩子的興趣,選擇適合孩子的內容,也可以讓他們的回憶更美好,而不會是「沒意思」「看不懂」。

在親子遊行程中,我們可以根據出行目的,看一下兼顧大人孩子興趣點的比例。

像我這次主要目的是帶疫情三四年從來沒出來長途旅遊過的孩子玩,就我們倆人且我自己北京很多地方都去過,所以內容選擇都是以孩子為中心的——即使有些內容大人看起來「沒意思」「不值得」。

例如,在慕田峪長城,孩子透過行前一起做攻略時,知道有「滑道」,雖然我自己覺得沒啥意思,但換成孩子的視角,在長城上坐滑滑梯的確是很酷的事情,於是又加了個有滑道的東線行程……話說回來,我小時候去哈爾濱印象最深的也是冰雕大滑梯。

再例如,考慮到孩子年齡比較小,沒有去國博,而是去了科技館、鐵道博物館等。這些和孩子的日常生活、興趣關聯度更大。

②多動手

對小朋友來說,多參與,多動手,也能讓他們對旅途中的經歷印象深刻,還能讓他們更有收獲。

例如,在故宮中,太和殿前面廣場上,有一排排小方石頭。它們是典禮上儀仗隊的定位點,和幼稚園體操表演時老師用膠帶貼叉叉作用差不多。孩子跑下去到小石頭上站一站,就會比光聽光看印象深,體驗有趣。

在禦花園中,把12個亭子找一找打個卡,找全了到文創店「兌換」(媽買)獎品,把代表春夏秋冬的四個亭子和學過的古詩連一連,尋找一下石子道上的「小火車」「黃鼠狼給雞拜年」……都能讓親子遊更有趣,孩子更投入。

③留實物

冰箱貼、蓋章、票根、撿拾的「紀念品」,也可以讓這些美好的回憶有實物的載體。

我們一般會買冰箱貼帶回去,隨身也會帶一個手賬本,上面隨緣蓋章,偶爾忘帶了就隨便用什麽紙蓋上再剪下來貼上去。票根也會讓孩子隨意剪剪貼貼,他有時候還會畫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這些幫孩子保留好,長大後看也別有趣味。

當然,選擇旅行照片打印出來制作成相簿,也是類似的作用。

3.行後

①整理

每天回來後,聊一聊今天各自有趣的體驗(不要搞成考孩子的樣子),收拾一下買的紀念品蓋的章,評價評價覺得哪裏最好玩,這樣的「整理」輕松隨意又能加深印象。

年齡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說一說,寫一寫,當然不要搞成太累的作業。前面行前行中提到的各種形式,分而化之,最後匯總起來也是「成果」,孩子接受度更高。

我自己還有個習慣,就是平時雖然不怎麽發朋友圈,但旅行的時候經常九宮格,每天那麽多照片中精選出來九張,也算是整理備份了,日後如有需要尋找起來也方便。

②拓展

當天行程結束後,可以趁熱打鐵,對孩子感興趣的話題,提出的問題,再搜搜資料。

比如我們從南京來,孩子對於明朝為什麽要遷都到北京很疑惑,就可以自然而然地進行一些歷史的簡單拓展。這些問題不一定有統一的標準的答案,能否得到答案也沒那麽重要,而是要鼓勵孩子這種好奇和探索的行為。主動的探索,也會讓孩子的記憶更深刻,回憶更豐富。

③埋伏筆

有哪些想去沒去成的地方,有哪些去了沒看夠的東西,有哪些看了還想再多了解的內容,都可以在旅程結束後埋伏筆。

例如,這次在故宮中我們對各種各樣的動物都很感興趣,想要更深入的了解,就搜尋了相關書籍資料,在不出行的日子也可以深度「雲遊」。

等孩子上小學後,下次再來可能就會有更多關於建築、歷史、文化的理解,這些也可以從現在就準備起來,看看有哪些適合孩子的圖書、紀錄片,這都是埋伏筆的作用。

回想起自己小時候的旅行記憶,雖然不如長大後的旅行,世界大,行得遠,記得清。

但那時小,看世界的新奇,好奇,全身心無憂慮的投入其中,卻是長大後再難企及的程度。

當時的感受,記憶,在時間中被打磨得熠熠生輝,只留下了最美好的回憶。這些回憶無法重來,不可復制,在成年後人生的各個階段,像一口汩汩不絕的泉眼,在需要的時候湧出著撫慰身心的力量。

相比於記錄美好的回憶,更重要的是制造美好的回憶。

行前:規劃+預習+設計
行中:劃重點+多動手+留實物
行後:整理+拓展+埋伏筆

但即使不抄以上作業,能帶如今並不輕松的孩子們,在暑假的時候換一段生活,能在熱與忙碌中,做到不急不吵,松松馳馳,開心逛逛,也很好。

當然,如果還能有「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中,有從讀書到行路的一點準備,一點設計,一點總結,讓他們能感受到真實世界中,萬物的聯系,探索的趣味,同時給回憶留一點載體,一點記錄,那就更錦上添花了。

@知乎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