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旅行

突然失去了對旅行的興趣,深層的原因是什麽?

2018-11-09旅行

遊客想要看風景,但更渴望「被看見」。

人們都喜歡做風景的伯樂。發現滄海中的遺珠。

但很可惜,我們和風景之間的地位是不對等的。知名的景點就像頂級明星,你可以粉Ta,但Ta那邊根本不會有你的位置。

古今文人或領導人一題字(刷存在感),就成了文物。普通人寫到此一遊,那絕對是破壞公物。

不然人們怎麽會孜孜不倦的追求「小眾」、「寶藏」景點?因為景點的「身段」沒那麽高,靜靜等待著他人的賞識。當一個人發掘並安利分享出去時,這個地方被照片或照騙帶火了。那麽這位遊客,對客觀世界施加了影響力。

但對大多數人來說,除了自己的相簿和朋友圈,世界一切如舊,仿佛自己從未來過。

你可能會覺得上述說法很可笑——景點又不是活物,肯定「看不見」我啊,我只需要被朋友們看見就可以了。

多數人不是探險家也不是巨富,力所能及體驗到的,大機率是無數人早已打卡過的標準化的東西。甚至在朋友圈已經提前刷到過多次。

一場標準化的旅行路線,正如語文閱讀理解的應試化答案一樣令人乏味。

哪怕你朋友圈裏的多數人客觀條件不如你(經濟實力,顏值等),你的旅行美拍,引領朋友圈,能實實在在的炫一把。

一開始是很爽的,時間久了後……

隨著年紀增長,人會漸漸生活在同質化的圈層中,你所真正在意的外界評價,只會來自那些生活中有較多交集的人。炫給毫無交集的人看,有什麽意思?

然而,彼此打交道久了,誰不知道誰的底細呢?

你的表達欲越來越少。

反之,在二十來歲的時候,人的圈層還沒有徹底固定,自我人設打造是有效用的,所以年紀輕輕的時候旅遊是最開心的。


這時候大家會回過味來——旅行是為了自己當時的快樂,不是為了被朋友圈羨慕。

那麽,什麽是當時的快樂?

大機率是旅行中奇遇的人和事,來自同團隊的隊友,或者當地人。

但很可惜,99%的隊友離開旅行後,就不再聯系——即使是長期的旅行搭子,多次旅行都選擇一起走的那種。

但搭子這個詞本身就傳遞出——除了適合一起旅行之外,你我並無其他交集。

退一步說,當時能快樂也就足夠了。運氣差的話,會遇到糟糕隊友,旅行就不那麽爽了。

而遇到對的人,哪怕不旅遊,在一起壓馬路都是快樂的。

至於和當地人的邂逅……

在知名景區,旅遊從業人員毫不掩飾地傳達著「這是你期待的旅行,但於我而言只是生意、只是工作」,經歷數次的接待後,難免疲憊敷衍,給你無形中澆了一瓢冷水。無論是充滿塑膠感的表演還是質次價高的特產商品,都讓遊客感覺自己被當成行走的人民幣,失去了做一回真正當地人的沈浸式體驗。

那種奢侈的體驗總是出現在旅遊類節目或紀錄片中。顯然,拍攝團隊享受著特殊優待,不同於普通遊客。他們是「被看見」的。


到了一定的段位後,你覺得,旅行依然是有意義的。無關乎外界評價、這些統統是向外求。

一切只關乎自己與自己的對話。

是的,這時候你發朋友圈只是為了記錄天地造化之美、歷史文化之美,以供自己多年後回味,不在乎是不是知名景點,不在乎自己有沒有美美出鏡,更不在乎得了幾個贊。

這時候的人,終於有了自我療愈的能力。

乃至自己給自己找樂子,俗稱「自嗨」。無論走到哪裏,都能發現個中妙趣。

此類能力,每個人童年時就有。只是,社會化了許久,本心被蒙蔽了。

一個失去了探索欲和好奇心的靈魂,無論走到哪裏都會覺得:沒意思,就這麽回事。

心態是少數幾樣我們能自主改變的東西之一。既然想要一場純粹的旅行,就不用摻雜太多的分別心。

能使人進入心流的狀態,即是一場人間值得的旅行。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