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娱乐

怎么看待「就这,就这」、「不会吧,不会吧」、「他急了,他急了」、「你品,你细品」系列网络词汇?

2020-08-01娱乐

ChatGPT的横空出世,给大家科普了一个概念, prompt (刺激指令)。跟AI互动, 要先给AI一个prompt,AI会立即响应,给出反馈。

这就是人类行为的运行模式,经过训练的人工智能掌握的是人的大脑运行机制(大脑),具体的行为,需要有外界输入prompt,大脑基于prompt响应,驱动行为。

  1. 电话铃响了(prompt),人立即被驱动,进入要不要接电话的响应中;
  2. 下班时间到了(prompt),人立即被驱动进入要不要停止工作的响应中;
  3. 闹钟响了(prompt),人立即进入被驱动要不要起床的响应中。

人的一天,要经历无数个prompts的刺激,提供对应的行为响应。

人从出生开始接受prompts,伴随行为响应,不同的成长环境、文化背景会有不同的prompts刺激以及不同的行为响应模式,这是人意识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的体现。

行为控制科学的研究只要掌握外界环境刺激(prompts),既能控制人的行为:

  1. 一个人本来晚上打算点外卖吃饺子,外卖App送了煲仔饭满25减24的优惠券,一元立即能买一份煲仔饭,就能控制人的选择由饺子变为煲仔饭;
  2. 晚上打算给家人炖鸡,超市做活动,排骨满30减25,五元就能买一份排骨,即能控制一家人的晚餐选择。时尚界早就的流行,网红杂志的推荐,淄博烧烤,这些prompts会刺激人产生对应的行为。

行为控制科学的外界刺激研究,唯一不能控制只有人的语言。

语言是人类的灵魂,即便是把一个人的个人履历研究透彻,从出生到成年的信息全部钻研,设计外界刺激,能轻松驱动人的行为,却不能预测人的语言,语言的随机性暂时还不能被环境刺激预估。

但基于成长背景,语言有特定的prompts。

一句话,汉字不同的排列顺序,能编排出不同的prompts,能立即驱动人的情绪,能让人愤怒(带「妈」的脏话),能让人恐惧(大新闻),能让人忧伤(关于亲人的噩耗),即便是随意编排,即便是假消息,只要挑对环境与讲话的人,也能立即驱动人的行为。

  1. 就这,就这;
  2. 不会吧,不会吧;
  3. 他急了,他急了;
  4. 你品,你细品。

这些网络流行语,就是极具代表性的语言prompts。

跟ChatGPT聊天,特定的prompts能得到相似的结果;「就这」等这些prompts对人的刺激,能得到相似的情绪反应,就像在路边遇到一个陌生人,骂他一句脏话,几个汉字的不同排序而已,可能立即引发一场肉搏战争。

人95%的决策,是基于做决策时的感觉。

只要刺激人的情绪,让人情绪化,立即能最大化驱动对方的行为。在反复验证中,这些网络词汇慢慢像脏话激发人愤怒情绪一样,很容易能让人情绪化。人冷静时是基于道理的交流,谁有道理谁得到关注;社交网本身就是attention games,主动或者被动,大家都在获取他人的关注。这类只要输入给人,立即能搅乱他人情绪获得关注的prompts,对那些渴望获得关注的人,是最具诱惑的选择。

早先,脏话prompts最能激发人的情绪,驱动人的行为反应。

但随着教育的提高,大家对脏话渐渐脱敏,讲脏话的人该shame,而不是被骂的那位;随着社交网发展出的这些网络词汇,接棒脏话prompts,最低的技术含量(模仿),却能获得最高的注意力,激发旁观者的恶意,大家一起利用这套prompts。

人的自由意志,是非常自作多情的,网上几个汉字的不同排列,就能立即激起人的情绪,再驱动人的行为反应,心思敏感点可能因此烂心情一整天。

电脑的那头,反复斟酌,耗时费力的写了一篇文章;电脑这头,评论区输入prompt——「就这,就这」,电脑那头立即委屈、愤怒,甚至怀疑自己,活生生一个被人利用的ChatGPT。最尴尬的地方是,激发人自我怀疑的prompt,还不是原创,来自一个陌生人的模仿。

人工智能会训练自己desensitizing,不同被同一条prompt驱动反复产生相同的人反应。我们应该学习AI,要联系自己对这类prompts脱敏,不能因为网上几个汉字的排列,就让自己情绪化,愤怒、委屈、恶心,不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