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娱乐

为什么吴亦凡这类艺人总是在法律边缘试探,单纯是因为法律意识薄弱吗?还有其他因素吗?

2021-07-31娱乐

无论全球化还是「日不落化」,最终的结果都是要培养出一个全球化的精英阶级,去统治全球的平民阶级。

西方精英们传授给他们的亚洲代言人这样的世界观:

他们是社会精英,与众不同,尤其是与普通本人不同——这些人生与死都与他们没有太大关系,他们不是同胞,而是一些可以替代的下等人。

就算都死光了,也可以轻易的找到波兰人、印度人、非洲人和阿拉伯人代替他们——总之,他们是完全两个世界的人。

在这个世界里,法律法令都是不起作用的,那是给下等人准备的东西。

为了捍卫他们阶级的利益和帝国,他们不应该给自己设立道德底线,可以使用各种狡诈的伎俩,应该成为「最有头脑的狮子。」

他们习惯于在世界各地来来往往,打理在各地的各种投资和生意,他们家族的血管里流淌着加拿大,法国、意大利和希腊等很多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血液,是一个典型国际资本家。

在精英的世界里,一群根基深厚的精英家族统治着世界。这些精英们家族们既为了分的利益而互相斗争,也为了共同统治和取长补短而互相合作。

比如美国人的政治是一种寡头精英体制,他们操控在一批大大小小的有钱人手中。

这些家族的大小和实力并不相等,但是即便最有实力的家族也不能独断独行的不照顾其他家族的利益。

所以最后结果就是必须通过协商的方式来协调这些利益纷争,这也是所有盎格鲁萨克逊资本主义社会的共同点,比如像是美国的政府中虽然经过了现代化的设计,但是还是时不时就冒出这样或那样的委员会之类的东西。

和而不同,斗而不破,是他们世界的写照。

无论今天的全球化还是过去的「日不落化」,不仅要让西方国的富人发财,而且也要让亚洲的所谓精英层发财,培养出资本的代言人,这样才能降低统治成本。

殖民历史上最大的争议是,到底殖民地变得更穷了,还是更富了。

如果从直觉上看明显变得更穷了,在英帝国的统治下,爱尔兰因为饥荒而背井离乡,印度人被饿死,非洲在人吃人。

但是从统计数据上,却是殖民地更富裕了,被英国剥削了200年之后,印度有了塔塔集团。

最终指向的结论不是殖民地变得更穷了,而是殖民地的贫富差距变得更大了。

在爱尔兰闹饥荒的那些年里,爱尔兰对英国的牛肉和小麦出口创造新高,因为最好的耕地和牧场都在大地主手里,普通农民土地越来越少,最后只能在山坡地上种植一些马铃薯维持生活,当马铃薯发生病虫害时,他们就面临生存威胁。

同样印度人被饿死时,还在为欧洲出口大量棉花和茶叶,非洲人在人吃人时还在为英国餐桌供应咖啡和可可——因为种植园都是属于少数人的。

我们可以称这些资本培养出来的明星,编剧等媒体人为精致而狡猾的利己主义者,同样历史中西庇阿家族就是古罗马世界最精致也最狡猾的利己主义者之一。

实际上,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很长时间里,民众对政治家们的崇拜正如现在粉丝对偶像的崇拜一样,往向前推送,天才科学家,诗人和文学家,白手起家的富豪都先后扮演过类似的角色。

在进入二十世纪后,随着民众在政治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角色,群众政治家开始取代他们成为新一代的偶像。

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经历了惨烈的厮杀之后,突然厌倦了政治家们的好斗演说,开始崇拜电影明星,对电影明星厌倦后,又开始崇拜歌星,在这之后又是体育明星。

现在体育明星已经退潮了,想象力释放的舞台开始进入群雄逐鹿的状态,歌星、影星、网红都在各展其能。

历史证明,凡人们总是需要一个情感的缺口来释放自己在日复一日平庸生活中所积累和压抑的想象力。

在粉丝眼里,明星是一个半人半神的存在,因为粉丝和明星之间存在一种无法跨越的距离,他们在遥远的距离遥望明星,以至于他们无法真正看清楚这个人。

然而这种朦胧感并没有削弱明星在粉丝心中的地位,因为距离产生了美,只要粉丝喜欢他,那么就会用一系列的想象力来填充他的形象。

而人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在这无穷无尽的想象力里,明星获得了无穷无尽的力量,他变得高大无比,力量无限。

首先是草粉门的那个男歌星,他的主要粉丝群是乳臭未干的少男少女,他爆出草粉事件后他的朋友还蹦出来说什么,「难道还让他自己撸吗?」之类的话。

所以这种力量也是不稳固的,因为人的想象力是多变的,他可能由于某些事情,都会让他瞬间失去很多力量。

现在崛起了一批流量明星,根本不把规则放在眼里,整天就知道赚钱,享受制度红利,却不打算尽义务。

通过报刊杂志的宣传,这些所谓的明星甚至开始喧宾夺主的势头。

这就是自媒体文人的不好的地方,谁有钱谁是大爷。给的钱多,灵感就多,都给推出了暴发户的亚文化。

以史为鉴。

统治靠什么?

这一点上在古罗马的统治精英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在进入罗马帝国时代之前,罗马所有的知名历史学家都是元老院成员,一直到奥古斯都时代,才有了李维第一位以御用文人身份成就大历史学家的的人物。与其抓枪杆子不如自己就是枪杆子,与其抓笔杆子不如自己就是笔杆子。

古罗马的统治精英们一面领兵作战,一面著书立说,强大如斯,这样的统治阶级,想要撼动,难比登天。但是一个问题是,无论枪杆子还是笔杆子,都不是很能赚钱的东西。

等到罗马帝国时代,罗马的统治精英们把笔杆子的事情交给御用文人,把枪杆子的事情交给职业军人,然后的事情自然就是他们只能在历史的浪涛中挣扎求生,完全依靠命运的垂青才能给自己续命了。

我们读历史,要明白历史的推动力量不是个人,而是各方势力的平衡。

比如土改,改的是地主家的祖产,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比如铁饭碗下岗,放弃了国有企业工人,推动了个体经济的发展;

比如教改,读大学不再是推荐制,推荐制是给老革命老干部子女的福利,公平考试以后农村子弟也能公平上大学了,随即释放出来的生产力,直接把我们从低端加工制造升级为低中高端全套的世界工厂。

比如房改,再次激活了市场经济,但凡和房地产挂钩的生意,都赚的盆满钵满,从90年代到18年,各行各业都羡慕搞房地产的。

所以大家要明白这个再平衡的道理,社会资源只有这么多,不是简单的从一部分人手里拿给另外一部分人。

房市吸金集中力量已经成为过去时,吸取了美国的经验,未来中国,必然不会放弃中高端的制造业,也不仅仅强大品牌竞争力。

所以未来一定是一盘大棋。

现在的情况就是:

这时候需要大量的资金盘活西部建设和科技产业建设。

比如: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中国在人口红利消失的同时,也面临着人才红利的消失。

培养工业技术人才需要高水平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现在在国内能提供这种设施的只有少数的985大学,在211大学一个里面能有的几个拔尖的系,大体也就是这个水平。

也就是说中国培养工业人才的能力非常有限,这和培养码农不一样,就像现在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有一个计算机系一个电子商务系一样,有个机房就够用了,非常廉价,而培养工业人才那是大量真金白银砸出来的。

中国的工业人才正处于越来越短缺的状态,除了少数一些盈利高规模大的私营公司之外,大部分中小企业和待遇比较低的国有企业都找不到人才,他们甚至连热门专业的应届毕业生都抢不到。

另一个问题是,工业人才都有专属性,一个专业想跳到另一个专业就意味着要回炉重造。

互联网的大裁员已经敲了警钟,他们把大量三十四十岁的工程师们扫地出门,这些人干了半辈子的通信技术,让他们再从其他行业就业,基本不可能,唯一的方式是等待这个行业的回暖,但是如果连续好几年都不回暖,他们的知识体系就会出现落后,再就业薪水也是业内偏低的。这一点上,搞工业的,比起搞IT的、搞商业的、搞金融的,职业生涯的风险都更高。

第三个问题,「机器换人」可以让中国制造业在上一个新台阶,又是一个伪命题。 中国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不出足够的技术工人来负责操作自动化设备。

有人说,职高和技校不是吗?

想靠目前的职高和技校的现状,是没有指望的。

还有人说中国培养的不合格的大学生的不入流大学太多,应该把非985和211的大学都转化为培养技术工人。

这么说话的人,根本就不了解什么是面对现代化大工业的职业教育体系,比如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它可以让学生直接学习使用到最尖端的生产技术和设备,现在的中国二三流大学有几个有这种能力,这些东西都是真金白银堆出来的,而且每隔几年就要更新,即便是把一部分大学转入职业教育,也需要对这些大学进行大手笔的投入才能行。

所以中国要建立类似于德国这样的体系,需要大笔的金钱,以目前的财政状况,和需要用钱的方面之多,看不出在中国能筹集到这样一笔庞大的资金。

选择印钱还是选择让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捐款,作为经历过铁饭碗、买城镇户口、教改、医改等等一系列资源再平衡的人来说,你懂得。

同样一系列的操作,还有某宝的店主,补交三年的税,刷单的也得交。之前明星的税都补交过了,现在继续补交,还有很多高收入职业,将来都要走这个过程。

时代在前进,原有的利益阶层,必须要给年轻人让位置,时代所驱,守不住的。

所谓阶级固化,不主动让出位置来,将会更痛苦的让出来,盛世即将开始,斗不过历史。

王健林、柳传志曾经的传统行业巅峰的代表也好,马大脑门,冰冰、郑郑等新宠也好都争不过历史。

淘汰旧的产业结构,新人才有希望,这样才能不断前进。

这是一些列的再平衡,只有杜绝阶级固化,老百姓始终都能看到阶层跨越,这个国家才会不断的充满竞争力。才不会步欧美日韩的后尘。

总之这个财富一定要流动起来,千万不能聚集到某一小部分人手里,先富带动后富是几十年的承诺,大部分因为资源和地理的优势有钱了,却不愿意做了,后面有他们倒霉的时候。

中国的追求首先是国富,国富之后是民安,不是国富民强,国富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修高铁修高速,集中力量攻坚中高端出口市场,国家富强了老百姓才能安康的生活,但是资本不能强,尤其是不能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的强,历史上的教训是这样会出大事,最终受苦的还是老百姓。这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