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1月22日,补一句:
这篇是被推送了么?所以那么多人涌来恶评?
我所说的全都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这是主观事实,不以你的污蔑为转移。
不要用你的嫉妒等肮脏情绪,脏了我的评论区。
————————————————————————
看完电影【穿过寒冬拥抱你】,千头万绪,先说一个整体感觉吧:我哭了,一直在哭,从头哭到尾。可是,我也笑着,从头笑到尾。看完不觉得疼,只觉得暖。
电影像一篇散文诗,优雅又轻柔的讲述了几个小故事,有苦有甜,带着馨香,带着热度,包裹着你。就像一杯红茶。
身为一个武汉人,其实很害怕别人把那段历史当做伤痕去描述,不想一次次的被迫加深创口。
可是这部电影,让我觉得,导演温柔的拿开我捂住伤口的手,消毒,清创,贴上了创可贴。让我有了再次拥抱生活的勇气。
2020年4月8号,武汉解封了。看到媒体上都在说,武汉是个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都是英雄。不知道别人怎么看,我会很愧疚。
那被封的76天里,我除了出门给家人买菜之外,什么说得出口的事情都没做。一天天的,就是坐在家里养膘。
这就算英雄了吗?我心虚。
可是,如果要说这样就不是英雄,那也会很委屈。1月18号到1月24号之间那度秒如年的几天、门口鞋柜上的口罩和消毒水、每天一睁眼就打开微博查看的数字、突然就住被隔离了的亲人、突然就搬空了的邻居屋子……这点滴悄然无声又冰冷入骨的恐怖,相信每一个武汉人都或多或少的体验着。
我们仅仅是面对着,咬紧牙,挺过去。
难道这不算英雄吗?
可是,这就算英雄了吗?
看完这部电影之前,我不太有答案。
解封以来,疫情其实一直持续着。疫情相关的影视作品其实也有过好几部了。纪录片也好,电影也好,电视剧也好。
其实不太想看。
没有人喜欢被揭开伤疤被人观赏。
所以,当【穿过寒冬拥抱你】的宣传定调,放在「拥抱」这个关键词上的时候,我的心放了下来。应该不会痛的吧?即便痛一痛,可能也不要紧,会有一个暖暖的拥抱等着我。
24号,是跟表哥一起去看的点映。
表哥要在我家歇一晚,他被舅妈指使着来武汉买那种可以变形的床,等着过年,我家一家人去探望外婆的时候,在他们家有床睡。舅妈不敢网购,必须要人看看才敢买。看完以后,我们吃了个饭,就顺便看了点映。
你看,我们的生活已经回到了正轨,一如既往。幸福和烦恼总是这么夹缠在一起,缓缓流淌而来。
看完以后,表哥说,好像不是很有重点啊,没有讲大英雄,只讲了几个小人物。
我说,我从头哭到尾,哭的头疼,一开始,看到人们在超市里抢购蔬菜的时候我就哭了,一下子回到了那个春节。
我问他,难道你不觉得,最后的那个镜头,勇哥明明只是回家了,可是音乐那么激昂,就像英雄凯旋一样吗?
他说是啊。
我又问,那你不觉得,这些一个个的小人物,就是英雄吗?
他说,我还以为会讲那几位医生呢。
我说,医生们的故事已经有人讲过了,你是不是没有看?
他说没有。
所以,换一个视角,看看小人物们的故事,真的挺好的。
不剧透的聊几个感触很深的画面吧。
一个,是刚刚讲过的,大家在超市里抢购蔬菜。这个画面让我相信了电影里的时间空间。
一个,是下着大雨的冬夜里,「武哥」骑着电瓶车,左飘右摇的,开在空荡荡的马路正中央。双向6车道上,只有马路的另一侧,有一对停车拥抱的中年夫妻,和一辆载着返聘医生去往医院路上的志愿者的车。
一个,是徐帆老师喊出的那句「对面的,有冇得人哪,出来吵个架撒!……」观影厅中的大家,都噗嗤一声笑出来,又静静的沉默了下去。
一个,是樱花花瓣飘洒的花坛旁,相互隔了一两米,却又甜蜜对望,一起享受美食的老年情侣。
一个,是武哥哭的抽抽噎噎,给钢琴老师叶子扬打电话,叶老师自己已经泪流满面,却又温柔坚定的给武哥念出雪莱的诗句,说出那句温柔的谎言。
一个,是疫情过后,鹦鹉洲大桥上,穿着登山服,开朗回身,笑着向武哥打招呼的叶老师……
写着写着,我又哭了。
其实我是泪点很高的人,好久没这么哭过了。甚至疫情结束后的半年多里,都没有这样哭过。
可能正因为没哭过,所以那些情绪都被压下去了。直到看完这部电影,才意识到,那76天里,最大的困难,是面对未知,面对恐惧。
不出门其实是没什么的,食物单调也不可怕。病毒本身也并非不可防控,即便感染了,也并非不可治。
可这些都是事后才知道的。
人心呐,在最初被吓到的那些日子里受的伤呀,真的是要「病去如抽丝」一般的,缓缓疗愈。
所以,看完这部电影,我被疗愈到了。
不论是英勇又怕老婆的「勇哥」,甜美又侠气的「武哥」,精致又爽朗的「叶老师」,婆妈又硬气的「兰兰」,大男子又小可爱的「李宏宇」,肉麻又真挚的「沛爷」,害羞又无畏的「谢医生」………………
每一个人,他们每一个人,都是英雄。他们战胜了恐惧,向着正义的,勇敢的,美好的方向,迈出了一小步。这一小步,可能真的不起眼,但是,汇聚在一起,才能成就了武汉这座城市的英勇。
诚然,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们,最早为疫情发声的每一个人,都是英雄。
可是,只为疫情做出了小小一点努力的每一个普普通通的武汉人,也都是英雄。
谢谢你,薛晓璐导演,你用【穿过寒冬拥抱你】,暖暖的疗愈了我。12月31号,我打算带着我其他家人,再去看一遍。
相信,每一个武汉人,都不会因为这部暖暖的电影而感到苦痛。即便哭出来,也只是把那76天里感受到的苦痛,释放出去一些,罢了。
这个寒冬,有拥抱,不冷。
————手动分格————
1月1日凌晨更新:
今天是首映了,果然这个问题下面多了很多回答。
除了某一个人,追去我的首页,挑着我的回答逐个的骂一遍之外,其他的,至少可以称之为讨论。
是人就有喜好,你可以不喜欢,但是你要说我是水军,那我顶多也就是自来水。如果你想说我收钱了,麻烦先给我转钱。
我这人只会讲道理,不会骂人。所以你要是打算上演骂街,那我先投降。
对,说的就是追着在评论里骂人的那位。您不仅仅是针对我,追着骂这部电影好多条回答,也不知道能挣几个钱,或者能不能挣到钱。
说回正常的讨论。
我不懂,对剧情一番剧透之后,粗暴的得出恶心这个结论,到底是有什么逻辑。知乎还真是什么人都来得啊。
有人说不喜欢黄昏恋。所以,是黄昏恋得罪你了?
有人说勇哥的勇气来的太缺少铺垫,所以,是勇哥的勇气得罪你了?
有人说,没有描述恐怖气息,所以,是温暖得罪你了?
有人说,小护士的牺牲居然不是因为被感染了。所以,是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得罪你了?
……
当然,凡此种种,即便人家没有得罪你,你依然有理由不喜欢。
可是抱歉,我就恰巧喜欢。
我喜欢这个故事,因为我弟弟当初去做志愿者,后来变成密接,隔离一个月的时候,我觉得他挺对的,也并不需要铺垫什么就出去了。
我喜欢这个故事,因为空荡荡的街道本身,就是笼罩在当年武汉人心头最深的恐怖。这已经够恐怖了,哪怕看到玲姐开着电动车荡漾着蛇行,也并不能减轻一丝一毫。
我喜欢这个故事,因为我表妹就是护士,她丈夫就是医生。可是他们当时都不在武汉,他们也都不是相关科室的医护人员。但是他们默默的承担了一部分以前不太有的工作,因为他们没来,他们医院有人来了。即便是这么点小事,也都是付出,也都值得歌颂。
我喜欢这个故事,因为疫情期间,我的生活就是这样笼罩在恐怖之下,却依旧柴米油盐,零零碎碎。
我们在家里织毛衣,做糯米鸡,发朋友圈,视频拜年。我陪爸妈又看了一遍【渴望】,以及几十部电视剧,每天看到凌晨3点才睡,无所事事得一片安详。
哪怕每天一睁眼就打开微博看感染人数。
是的,我真的很喜欢这个故事。零零碎碎的小人物,普通平凡得随处可见。玲姐胖胖的,但是真的很可爱。渤哥的武汉话可能还是不太标准,但是却有了点在武汉生活多年依旧乡音难改的外地人的味道。龙哥染白了头发涂黑了脸,让人相信他真的可能是哪栋楼的邻居。还有「欢喜哥」一嘴的港普,特别可爱,让我想起了当时也在武汉的憨豆先生,以及疫情之后来武汉拍摄纪录片的竹内亮导演……
就这么不能接受么?武汉,确实经历过恐怖,却又确实活得日常又活泼,满是市井小民的喜怒哀乐。
你们不能接受么?
是真不能接受,还是为了踩而踩?
不论怎么样都好,是艺术品,就不可能讨好每一个人。
我只愿我目之所及的美好,能传递给更多的人看到。
所以,我报之以真情,自然不愿见到粗鄙的污言秽语,和毫无逻辑的恶意抹黑。
什么「清者自清」,那是君子用来自省的。遇到小人,自然是以直报怨。
最后,说个结论吧。
即便,那些对影片的恶评,你们也都是真情实感的不喜欢,那也并不能证明我的喜欢就有哪里不对。
即便你们不喜欢的理由是成立的,也并不能反证我喜欢的理由就是虚构的。
即便你不喜欢,也拦不住电影的票房。
别以为你会指鹿为马,就指望人人都是秦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