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只有五段吗?乍一看好像是只有五段。
分别是经营涮羊肉火锅 万大哥 、突然离世的 王老头子 、一直陪在身边默默度过最后三年的 方阿姨 、公司发展期却心悸猝死的 CEO (注意CEO的名字不是老陆,在海报上写的很清楚,是甘昀宸扮演与闻善对话的老陆),以及爱吃菠萝热衷配音的 甘铭 。
我们再来看一遍这五个人,除了甘铭以外,其他四个人你可曾知道他们的全名?不知道。即便是闻善一直陪伴着三年的方阿姨,听她将了自己先生出轨的事情,我们也不知道她的全名到底是什么。
还有一个人也不知道他的全名,那就是小尹。
还记得闻善说过,怎么给人取名写故事的设定吗?
他说先写一个姓,然后用输入法进行设置,连输三次之后,输入法就会记得这个名字,即便他忘了,电脑也记得。这时候,这个故事里的人,写着写着就变成了自己身边的人。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明确的名字出现,我们就可以将这个人物认为是亦真亦幻的,重叠了真实与故事两层叙事的人物。而除了方阿姨以外,在电影里我们根本没有看到任何其他几个亡者的模样,哪怕是闪回都没有。
电影的最后有一个隐藏的彩蛋,小尹到底叫什么名字呢?答案是「尹然」,仔细看闻善敲的输入法,那就很清楚了。当小尹拥有了自己的名字之后,他的形象就从房间里消失了。
是的,在我的视角来看,其实【不虚此行】应该是 七段悼词委托故事 。
第六段 朋友们已经知道了,那就是小尹。
小尹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角色,他拥有相当敏锐的认知,有很多闻善【无法理解】的行为,都是小尹说出口的。
于是闻善和小尹变成了一组相当经典的【侦探组合】,并且引出了明暗两条叙事线。
明线 是闻善在琐碎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个又一个需要完成悼词的甲方;而 暗线 是小尹在每个残缺生命临终的时候为其补完他在其他人眼中的叙事。
换言之,写悼词是一方面。而如果这个人的故事没有在其他人视角被完全讲述,那么侦探推理就不能认为结束,而一旦生命真相被补完,侦探部分就宣告完成。
闻善是那个去现场倾听不同人信息碎片的行动者,而小尹是那个坐在家里品着咖啡 (划掉,改为喝着酒抽着烟) 将所有信息整合起来并且推理的侦探。
齐泽克专门就此提过,侦探其实是双人组,是行动者与推理者的结合,是知觉限制平常人与无所不知科学家的结合:
侦探需要他的华生,需要doxa领域,即脱口而出的庸人之见的这一领域的「自然环境」,是他者相信它们有意义的模型。闻善是行动者,是不断记录信息的人,他完成悼词/找到真相这件事,永远在他的斗室内完成。斗室里,有侦探小尹。所以小尹的视角正是一个 超验的透明体 ,说他 超验 ,是因为他能洞悉真相并直窥闻善的精神世界,是一个神格。说他 透明体 ,是因为他无法对现实世界产生行动干扰。
当然,小尹也并非就是没有故事的侦探(就像大侦探波洛一样),在闻善整理的时间线中,小尹是死于【意外事故车祸】,这是一个相当具体的原因,就写在白板的另一面。这一面写的,就是甘铭的生命时间线。
那么小尹是否真的存在呢?是人格、是角色、是神、是侦探,亦或是其他呢?
我们不得而知,这也留待出一个开放式空间,被人思考——也有可能小尹就是那只小猫。
但我感觉到这是一种非常 散文+推理 的叙事手法。
推理的部分前文已经说过,散文的部分又是什么呢?
闻善是串珠式的人物,在现实世界里遇见不同的人与故事,而小尹的故事是主线,在与其他小故事的交谈中慢慢获得自我真相的碎片。【深夜食堂】【夏目友日帐】都是走这种创作法,核心就是 不同故事之间在内容上没有必然联系 ,而是依靠一个 线索人物 的所见所闻将其串联起来,真正将这些故事联系起来的,是「情绪」「态度」「思想」等共有主题。在散文大家里,沈从文非常擅长采用这种 彩线串珠式(也可以称作 冰糖葫芦式) 结构进行创作,典型作就是他的【湘行散记】。
说远了,说回来,第七段才是真正让我感同身受的。
那就是闻善的硕士生导师 。是的,导师没有名字,海报上也没有名字。
在老师离开的最后一刻,他对闻善说,你那个工作,现在可以预约吗?
是的,这依然是一个完整且充满着叙述分层迷宫的悼词委托故事。
正好今天还是第39个教师节,就聊聊孙淳饰演的导师。
从简短的对话里,我们大约可以看到以下几点:
导师与闻善之间的关系很好,导师也受困于严重的编剧故事难以自圆的困境,两人在聊天中突然就龙场悟道,彼此都解决了编剧困难的问题。在讨论人生三幕时,老师说第三幕最不好写,而闻善说第一幕最好写。现在,他们都处在第二幕中。
在闻善说自己「过得并不如意」时,导师说「那你可以来找我呀,我也过得很不如意」。
(→ 朋友们,仔细看看这才是和i人相处的正确方式,不是寻求建议,而是同怜陪伴。)
那么问题就来了,是否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叙述层的相互照应呢?也就是说,其实闻善也是一个被观察被编撰的故事人物,作者就是这个老师呢?如果是的话,那就形成了边 界完整清晰的叙述世界映照(mapping)到经验世界的叙述跨层 。
一个未亡者,对悼词作者预约,希望他从此开始倾听自己过往一生的故事,这些故事将在不远的将来变成悼词,变成他再也不会听到的故事。
在这份悼词里,他会成为自己故事里的主角,既是普通的,也是不普通的。普通,是因为所有人的悼词故事主角都指向自己,而不普通,是因为老师没有看到死亡将近的阴影(想想万阿姨的癌症),却在主动迈向与死亡拥抱的旅途。
当我们年少时,我们会写人生规划,希望未来永远这样好。
当我们青年时,我们会写人生简历,将自己过往的成就变成文字。
当我们中年时,我们会写人生清单,想要去完成未完成的遗憾。
而当我们暮年时,我们会写悼词吗?
无论是墓志铭还是悼词,无论是遗嘱还是日记。有一句话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所以为了不虚此行,就从现在开始写悼词,去审视自己人生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