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健康

明朝末年对抗满清, 为什么不用天花?

2021-09-14健康

明末自己都给鼠疫折腾没半条命了,天花都不够塞牙缝的

明末大鼠疫开始于崇祯六年(1633年),地点是山西。崇祯十四年传到河北,并随着李自成和清朝的军队传到更多的地区。崇祯十四年(1641年),鼠疫传到北京,造成北京人口的大批死亡。

明末鼠疫这场大鼠疫使得「街坊间小儿为之绝影,有棺、无棺,九门计数已二十余万。」北京在1643年的8月到12月间,保守估计死亡人数已高达全城的五分之一。所以当次年的4月,李自成攻进北京时,他面对的是一座「人鬼错杂,日暮人不敢行」的死城。

崇祯十三年(1640年),顺德府、河间府和大名府均有大疫,并且是烈性传染病的流行,「瘟疫传染,人死八九」。

崇祯十四年(1641年),疫情进一步发展。在大名府,「春无雨,蝗蝻食麦尽,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死亡人口的比率相当高。广平、顺德、真定等府,类似的记载相当多。左懋第督催漕运,道中驰疏言:「臣自静海抵临清,见人民饥死者三,疫死者三,为盗者四。米石银二十四两,人死取以食。惟圣明垂念。」 这时华北各省又疫疾大起,朝发夕死。「至一夜之内,百姓惊逃,城为之空」。

崇祯十四年(1641年)七月,疫疾从河北地区传染至北京,病名叫「疙瘩病」,「夏秋大疫,人偶生一赘肉隆起,数刻立死,谓之疙瘩瘟,都人患此者十四五。至春间又有呕血者,或一家数人并死。」 「疙瘩」是对腺鼠疫患者的淋巴结肿大的称呼。

崇祯十五年,天津开始爆发大鼠疫,有朝染夕死者,日每不下数百人。排门逐户,无一保全。崇祯16年,疫情还在进一步加剧,北京及其附近地区大疫。病者吐血如西瓜水立死。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

崇祯十六年(1643年)夏秋间发生的腺鼠疫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天转化为肺鼠疫。崇祯十六年京师大瘟疫,疫情很严重,夏燮【明通鉴】记载:「京师大疫,死者无算。」染病死亡之多,无法计数。【崇祯实录】又记载:「京师大疫,死亡日以万计。」尽管缺乏准确的统计数据,但上述官方记载说明:当时的大瘟疫,势态极其严重,北京城死亡人数之多,竟达无人收尸的境地——「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殓者」。北京城中的人口死亡率大约为40%甚至更多。 北京郊区的疫情也很严重。在通州,「崇祯十六年癸未七月大疫,名曰疙疽病,比屋传染,有阖家丧亡竟无收敛者」。昌平州的记载中称为「疙疽病」,而且「见则死,至有灭门者」。河间府景县「崇祯十六年大疫,病者吐血如西瓜水立死。」

这场鼠疫,发生在北京城破前一年的二月到九月到崇祯十六年四月时,北京每天死人上万,以至于城门都被运出的棺材堵塞。沿街的小户居民,十之五六死去,死在门口的最多,街头连玩耍的孩子都没有了。有一个统计数字,这场大疫夺走20万北京人的性命,而北京城当时的人口,估计在80 万到100 万,也就是说,每四到五个北京人中,就死掉一人。「堪称是一场超级大瘟疫」,不但是士兵、小贩、雇工大批倒毙,北京城连叫花子都找不到了。

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天津爆发肺鼠疫:「上天降灾,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传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数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门逐户,无一保全。」

崇祯十七年(1644年),天津督理军务骆养性说,「昨年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