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健康

医生遇到过哪些「这居然都能死」的病人?

2020-04-23健康

1948年,国内多地出现一种婴儿「皮下坏疽」病。感染后,孩子的整个后背在两三天内皮下化脓。新生儿极易感染,只要染上此病,必死无疑。那时,一病房一病房的新生儿死去。作为医生,张金哲十分痛心。

他主张在患儿大面积感染前,将患处切开放出脓血。这或许能救孩子一命。但谁也不想拿自己的孩子做实验。比张金哲有经验的老大夫也不主张这样做,因为传统医学和西医都主张「化脓未局限、未熟透,不准切」。

正在此时,张金哲的女儿出生。而她出生三天后也感染了「皮下坏疽」。经过深思熟虑,张金哲决定要给女儿亲自动手术。这回不会有人拦着了。

但妻子不同意他冒险。他跟妻子分析利弊——手术成功,女儿得救,从而会救下更多的孩子。手术失败,孩子早夭。和不手术是一样的结果。

妻子含泪将女儿交给张金哲。

张金哲深吸一口气,稳稳地操着手术刀,轻轻地切开女儿后背的皮肤。将脓血清理干净后缝合。术后的观察期,张金哲的心提到嗓子眼。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痛苦的煎熬。假如术后复发,就意味着手术失败。

令大家欣慰的是,张金哲的女儿奇迹般地康复,这为其他患儿带去希望。

张金哲的「早期切开法」在全国迅速推广。曾经的绝症终于有了治疗之法,「皮下坏疽」致死率从100%大幅下降到5%,全国有成千上万的婴儿得救。

当时医院儿科没有外科,张金哲着手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创立全国第一个小儿外科。5张床和一本【小儿腹外科学】起步。没有手术器械,张金哲就自己制作。

当时幼儿有一种巨盲肠比较常见。也就是孩子的肠子有一段是不蠕动的,常规治疗就是造瘘,给孩子挂S袋子。这种做法不仅加重患儿家庭的负担,还不能真正治疗疾病。许多家庭放弃治疗,这也意味着许多孩子放弃生命。

张金哲下班回到家里,开始琢磨怎么能不开刀为患儿做手术。他看到柜子的锁扣一下子来了灵感,他自己动手做出一种手术工具,将肛肠拉到体外进行手术,不开腹、不造瘘,术后孩子可以正常生活。

这就是他发明的「张氏钳」「张氏膜」,成为治疗新生儿腹部畸形的神器,而另一种发明「张氏瓣」成为胆总管防反流再造手术的创新手术设计。

他的小作坊里诞生了五十多种手术器械,其中包括我国第一台监护仪。

张金哲没有将这些器材申请专利,他愿意让大家免费使用,造福社会和千千万万的家庭,也丰富了国际小儿外科技术。他也因此成为获得小儿外科最高奖「丹尼斯•布朗金奖」的唯一的中国人。

张金哲被称为「中国小儿外科之父」,是我国小儿外科的领军人物。他培养出几百名小儿外科的医生、硕士研究生、博士以及博士后。这些人成为各学科的中流砥柱。

他是专家,却把自己放得很低。他的衣服口袋上用黑笔醒目地写着「外科张金哲」。患儿进来,总是站起来迎接。对于哭闹的孩子,张金哲一个小魔术就成功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他强调「三分钟口才」,即在三分钟内将患者的病情说清楚。他还在衣兜里装小纸条,将常见病写在上面,方便家属了解疾病相关的知识。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让患者家属收获更多。

在他的心里,医生和病人是共同战胜疾病的朋友关系,而且是「交命」的朋友。

他有一个稿费账本,上面记录着的花销是帮助困难患者的。有一名贫困家庭的女孩,出生就一穴肛。先后多次做手术、住院的费用,都是从张金哲的稿费里支取。这个女孩长大后正常结婚生子,她给张金哲写信,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她表示要:「好好工作,教育好孩子,让他永远善待人——」

张金哲创下小儿阑尾炎手术30年1.5万例无死亡的记录。

退休后,他每周出诊三次,新冠疫情前调整为两次。他查病房,带学生,出诊,90岁的时候还做手术。

2022年12月24日,102岁的终身科学院院士张金哲与世长辞。他的遗体捐献给首都医科大学进行医学研究。他把整个生命都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

我们将永远记住他,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受到他的恩惠。

不论是我们,还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孩子,都受益于他的发明,他教授的学生,他传播的医者仁心精神——

「一生努力,两袖清风,三餐饱暖,四邻宽容」,这是张金哲的生活哲学,也值得我们每个人借鉴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