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职场

为什么农村大学生大多混得比较差?

2020-01-24职场

因为穷且「懂事」

穷,很多朋友说不就是没钱嘛,都大学毕业了,赚钱还不容易?

不是。

穷,是父母僵化的思维,从小生活环境下,思维上的穷、眼界上的穷、格局上的穷、心境上的穷……,而远非「经济上的穷」。

思维上的穷:做最无效但易上手的努力,很少有动力改变现状。

眼界上的穷:过分看眼前/短期的利益。

格局上的穷:只能看到周边的一亩三分地,也很难看到事情本质。

心境上的穷:自卑心、自尊心很重。

……

我国目前教育是「批量化」生产的, 从小都大输出的理念是要「尊礼守法」:父母告诫不能「惹事闯祸」、学校教育「做个乖孩子」。 在前面各种「穷」的基础上,按照既定的轨道去走,混的差很正常。

本人真实经历。89年末出生,中部省份农村娃,2012年毕业;看到这话题深有感触,看看有没有「共鸣之人」。

小学,去过最远的地方是镇上

小学前,村里没有幼儿园,一直「野」到六岁上学前班,有的娱乐就是上树摘桃/果,下河摸鱼,我以为这个世界就是以门前那条河为界,河的这边、河的那边那么大;

小学,去过最远的的地方是镇上,有次和小伙伴走路去了镇上和其他地方交界处,以为到了市区了,回去自豪的和爸妈说:我今天走路到市区了;

初中,中考时才第一次坐火车,还是学校统一组织的,中考加两次喝喜酒共计到过市里三次。

父母和周边能给到的方向就是:考上一所好大学

高中,学校、父母给的唯一的指令是:你不想一辈子待在这里,考上大学是唯一的出路; 也就是从高二开始,发现体育课都是数学、英语老师教的;

高中分科时,我家老头子和小学当校长的伯伯当时给我的建议是选理科,因为他们坚信「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好就业;但忽略了我数理化门门差的现实,还好保持清醒自己选了文科;

大一时,电脑不会开机,上英语课时全程紧紧跟着室友紧张要命;

第一次接触电脑是高考完那个晚上,室友喊去上网,室友帮调试我坐姿笔直的看了个通宵的电影而且没眨眼,觉得太精彩了,他们夸我精力真好;

大二,各种社团活动多了,发现同学怎么都这么有才呢:这个会唱歌、那个会跳舞、还有一帮会乐器的、武术的、甚至魔术的,这不是电视上才有的情景吗?关键是,你也在努力学习可学习成绩还比你好,你说气人不气人,多少还带点自卑;

大三,还在图书馆自习时,有的已经自己或家里找好了实习,有的定好了考研,有的确定了出国,我一下子迷茫了:工作、还是考公还是考研?;

大学毕业后,也没有指引方向

从小学到高中,家里给的最大最正确的指引应该是「一定要考上大学」;于是,有了这个坚定的目标和方向,可以一股脑子的去冲,但考上大学之后呢?陷入迷茫了,因为没有指引了,这个时候只能靠自己去寻找;自己在大学里甚至毕业后一两年都在苦苦挣扎和寻找,这段时间真的非常痛苦。

步入社会,我大学毕业后一年多到深圳才看到地铁,这可能是其他朋友从小习以为常的交通工具,我却要在尝试之前反复研究,生怕出洋相。

苦苦摸索、挣扎太难了。

总结下来,我觉得差异会有几方面

1、最核心的差异是:思维、格局(眼界、见识)、性格/心境、资源(经济、人脉等)

这个是通过我过往成长逐步摸索出来的:从出生到高中,你所接触的人、接触的事、所接触的环境,都在影响你的三观,最核心的是思维、格局、性格、资源;农村里的孩子在思维的深度及系统性、格局的高度及宽度、性格或心理的承受及乐观性从概率上来讲会偏偏弱,而这几个要素很大程度和你踏入社会后「混」的如何有非常大的关系。

2、底子薄,家里穷,试错成本高,骨子里自卑

在农村家庭背景、教育条件都有很大的限定;比如,小学的前三到了镇子上的中学,可能在班级20往后,这还是总人数翻了好几番的情况;另外一方面,家里给不了太大支持也经不起「折腾」,试错成本非常高;所以,就选择按部就班的去生活,也觉得「安稳」挺好的。

3、缺方向指引,大部分靠自己挣扎摸索

高中时,家里给的指导就是上大学,上好大学;这是唯一目标,但什么是好大学、好专业?不知道,上大学后才发现不知道什么是下一个目标,因而也就迷茫失去了方向;

在选专业的时候,我家老头子多次和我强调:选会计、选英语专业,这些以后非常吃香的,你看邻村的谁谁谁来着;殊不知,这几个专业都扩招很多年了,就业就是众人过独木桥;

这就好像是炒股一样,连菜市场大妈都知道股票赚钱的时候,你还敢往里面冲?

4、「孝心」作祟,需过早承担经济的担子

家里亲戚一度认为我大学毕业应该就是月薪过万的,父母该享福了;我一度不好意思告诉他们毕业才2000多;我还好,毕业后家里没有给太大直接压力,有几年时间去理清在职业上的想法,足够的时间去沉淀技能;如果一毕业就面临着养家,步入职场开始大概率会把薪酬放在第一位,包括后期的长远发展、自我投资深造等占比会低一点,从长远来看会制约发展。

不过随着政策及互联网的发达,很多信息可以互享,某种程度给农村的孩子接触、了解外面更多的可能,比如说「张XX老师」就给很多「穷孩子」提供了一些有效指导。

相信,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