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9:
可以讲解一期40+女性的就业话题吗?哪些职业适合40+以上女性,并且可以做到退休?
如果要说一个「鸡汤式」的答案,那就是「职业不分年龄和性别,只要心怀梦想,不断努力,就能到达成功的彼岸」,然后说说屠呦呦的故事、董明珠的故事……
这也实在太官方通讯社了。所以,我推荐一个特别简单的「田野调查法」——就是看看自己身边40岁以上正在工作的女性,从事怎样的职业,她们对于「退休」的预期怎样。
说一下我的观察:「体制内」是一个大概率答案。哪怕是基层的街道工作岗位、或者是教师、医生,都有较多的40岁以上女性,并且能「一眼看到退休」。
我们当然会听到一些「效率低下」「形式主义」「收入不高」之类的抱怨,但恕我直言,这种抱怨大多数属于「发嗲」。这饭碗谁都不肯放手哩。
体制内「驱逐」一个人是很麻烦的,领导可以给你穿小鞋,但一般不会砸你饭碗。如果你与人为善,与世无争,职业历程不太会有什么波折。反倒是一些「求上进」的,会陷入领导的权力斗争中,万一站队站错,会有一些麻烦。
如果这个答案不在「体制内」,那就要困难一些。坦率说,我身边40岁以上的体制外女性,相当一部分是全职妈妈或者是自主创业的。前者不算一个「职场答案」,后者风险比较大,也非常辛苦。
如果要在「民营企业员工岗位」里找答案,有一个较大比例是财会审计类岗位。她们对于「做到退休」的信心会稍微足一些。其他的普遍不是太乐观。
我很理解「做到退休」的愿望。但如果不在体制内,这个愿望其实挺奢侈的。要么退休前就「不做」了,在领退休工资前早就失去工作了;要么退休后还得「做」下去,因为退休工资根本支撑不住开销……你觉得你所在的公司能支撑十年或者二十年么?如果是大厂,你觉得你所在的部门能支撑那么久么?
如果说以前还有「辉煌从此刻起步」的妄想,那从前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一个更理性的答案。
当然,这是大家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C**8:
我进入新行业,岗位需要经常出差谈业务,但自己性格宅,是应该攻克自己的不足,提高行业知识,还是原地放弃。如果换,担心在现在岗位的问题不能解决,换其它行业岗位也一样。要突破到一个外放的状态,现在每天都很煎熬。人到底应该做自己擅长,让自己舒服的事,还事攻克难题,突破自己?
这个问题「大」了,如果要给出一个相对好一些的回答,会需要了解一些前提条件,比如说,家境、岗位性质、年龄……你要是在外交部门需要出访,我们的读者朋友一定会说「突破自己」,对吧?
其实,职场上的很多「二选一」,并没有一个「完美回答」。就像我离开体制,是不是一定正确或者一定错误,都谈不上。它就是当时的选择。有时候我会庆幸「还好跑了」,有时候会哀叹「蛮好别跑的」,这很正常。
从有限的信息看,你比较喜欢独处,新岗位需要社交,用现在流行的话说,你是一个I人,但岗位更适合E人,那我干脆给一个比较实惠的标准:
健康和收入。
变成问题就是:是不是影响身体健康?给的钱够不够?
这两个是所有职场话题的核心。如果干着干着失眠了、抑郁了、身体扛不住了,那就需要变化;如果收入无法满足生活需要,那也需要变化。
有时候两者还有转化关系。我其实也算I人,那个测试测出来是INFJ,但要是甲方给的特别多,我也可以E。
先不用把「性格」作为判断工作是不是合适的重要因素,考虑「命」和「钱」就好啦。
@李**d:
工作圈都是溜须拍马找关系换利益,可以说说干净清晰的价值观并描述时代的发展痕迹。这些对二三线城市极为重要,毕竟大多数人不具备使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复杂事务的能力。
这个肯定是个巨大的认可,但我也把它看做一种「提示」——随着所谓的「阅历增加」,尤其是男性,会逐渐失去「用简洁语言描述复杂事务的能力」,甚至于开始「用复杂的语言描述简单的事务」。
简单说,就是开始装逼。
内容创作者一旦走上这条路,那基本上就走向了「创作末期」,开始琢磨「教主化」搞收割了。用所谓的生造词搞门槛、搞认同感,用什么三个法宝五个必须搞仪式感,本质上是内容的匮乏。
我们都是普通人,又不是传达什么重要讲话精神,没有必要搞「文字形式主义」。但我也担心自己会不自觉地靠近这种形式主义。它学起来太方便了,而且会让创作者产生优越感。
我得抵抗这种优越感。
再说一件小事:
前段时间参加博雅小学堂的直播,那头的赵老师问我,鸽叔,面对商业那么专业复杂的话题,是怎么做到让孩子们听懂的?
我说,呵呵,如果要说场面话,那就是我有中文和新闻两个专业的学位,既当过老师又做过媒体,做了很多功课,有着深刻的洞察……如果要说实话,那就是「商业」本身就没有那么专业复杂。如果你参与过一些企业主的聊天,媒体的沙龙,就会发现,大家说的话并不复杂,甚至于孩子也听得懂,只不过在传播时,有相当一部分,被刻意复杂化了。因为只有足够「复杂」,才能显得专业,显得高深,显得高人一等。
我只不过是使用了一些「原始素材」而已。这实在不是什么本事。
封面图来自灰鸽叔叔宠物群
供图人: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