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有哪些因政治原因被特意推崇的文学、影视、艺术作品?

2014-09-16影视

台湾「反共战斗文学」,及其衍生出来的一系列文艺作品。

话说49年老蒋歼敌一亿转进台湾,转进之后痛定思痛,心想老子外有美援枪炮内有黄金百万,怎么就打不过TG一群泥腿子呢?于是再三总结经验教训之后,盲生终于发现了华点:共产党这左翼文艺力量着实厉害!老子当年忽视了这点,在舆论上吃了亏。

大家都知道,先总统 蒋公那是擅长日记内省之人,既然搞懂了自己在文艺战线上出了问题,那么显然就要大力提倡反共战斗文艺。

至今回忆检讨,痛定思痛,我们在文化与文艺战线上的失败,乃不能不说是‘一掴一条痕’的切身的经验教训。 [1]

于是党国一方面禁绝左翼文艺作品,大力逮捕进步文人,大搞白色恐怖,一方面掏钱让大伙搞创作,真金白银地砸了下去。50年代台湾人口规模不过千万左右,然而有多少人在专门搞反共文艺创作呢?

从事反共文艺生产的作家成长至一千五百至两千人左右,以人口的比率来观察,这个数字十分庞大 [2]

那么花了这么大力气,成效如何呢?

效果非常惊人,搞出了无数垃圾作品。1951年,台湾当局优中选优,选中了【阿里山风云】和【恶梦初醒】两部反共巨制,准备送往戛纳参加评选——然而在1952年,这两部片子因为达不到日本电影放映的最低标准而被日本各大电影院集体抵制放送。

而同样是50年代,内地电影已经拍出了【南征北战】、【我这一辈子】、【上甘岭】、【祝福】、【永不消逝的电波】、【五朵金花】、【青春之歌】等一系列足以永载史册的电影。其中拍摄于1950年的【我这一辈子】在三十多年后被送到了意大利都灵,参加「中国电影回顾展」,日本影评家佐藤忠男赞曰「过去我只知道中国有个赵丹,现在我发现还有石挥」。

电影都是这个德性,文学作品就更不堪入目了。1950年台湾伪文协成立,理事长张道藩老先生当头一炮,发表【论当前文艺创作的三个问题】,明确指出:

唯有反共抗俄作品才可消灭共产主义毒素

然后党国大力补贴反共文人,又是秧歌又是戏地搞了好几年,最后搞到走火入魔。这些人挖空心思地把TG都描述成一群魔鬼,有人在作品里公然宣称「同情穷人是一种情感上的错误」,更有如【重阳】这样的神奇作品把共产党员描述成了一个X欲惊人的魔头,在武汉X遍男女老少,上到九十九,下到不会走,一个都不放过——所以说为什么最初台湾的网络文学能搞出来一大堆情色X玄幻的作品啊?人家那叫家学渊源!最后党国自己都看不下去,悄没声地把经费给削了,张道藩老先生自己不得不承认

(反共作品)都有点儿公式化,老是那一种形式,那一种调儿,那一种风格,读十篇同读一篇是一样的感觉……读者的兴趣反而愈淡 [3]

先总统 蒋公对反共文艺创作非常关心,经常亲自过问相关文艺作品创作情况。金马奖怎么来的知道么?1956年开始,伪教育部电影事业辅导委员会每年推选上年3~5部「富有民族观念;富有教育价值;富有反共抗俄意识」的国语片进行颁奖,后来慢慢演变成了金马奖。1962年日本大映(角川映画前身)觉得我之前拍了个【释迦】效果不错,打算玩个大的拍个秦始皇,于是找到台湾中影表示咱们一起合作一下呗,台湾当局表示没问题,国军全力配合,只有一点,这片子的主题必须是

偏重揭发秦始皇暴政,来反映今日大陆上的共党命运 [4]

这片子你们感兴趣可以自己找来看看,比魔幻还魔幻。到了60年代,老蒋一看我去,内地文革了!那我必须反着来啊,你破四旧,我就搞「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号召大家多拍古装片,然而旧瓶装新酒,味儿还是那么冲。

所以说内地的政治审查也就图一乐,真搞政治审查还得看蒋公的。60年代中期连【宝莲灯】和【武松】都被禁了,理由是啥你肯定猜不到:

中共篡改地方戏曲的主题,含有共产思想毒素与足使战时的民心士气消沉 [5]

可以说在80年代之前,台湾的文艺界基本上是一片荒芜——仅有的几个亮点一是描述思乡情结的,老蒋拐了那么多人到台湾,多地域文化激烈碰撞后只找到了这么一个出口,有佳作非常正常;再有就是描述台湾本土与外省来客族群团结的作品。就连写武侠小说在台湾都是个很有风险的差事——1960年2月,台湾当局搞过一次规模盛大的「共匪武侠小说取缔」活动:

一天之内,就取缔了97种12万余册至多,许多武侠小说出租店,几乎「架上无存书」,显见此一行动,持续颇久。

台湾取缔武侠小说的标准非常玄幻,这么说吧,金庸先生在80年代之前立场非常反动,一度被香港左派大肆围攻,甚至被左派称为「头号反动文人」。然鹅其武侠小说却因为莫须有的原因而被禁了,有传言说是:「【射雕英雄传】中的射雕两字跟毛泽东作品【泌园春·雪】中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重合,而小说中的东海桃花岛被怀疑是暗讽国民党「流落小岛」。」真可谓是反共不彻底,就是彻底不反共。

所以说琼瑶为什么能在台湾火起来?因为搞对象比较稳妥,不那么容易被禁。为什么有人总说古龙的武侠小说缺少家国情怀?敢写家国情怀的早就因为含沙射影被禁了!

当然,两岸三地,一个都不能少。光是在岛内搞创作怎么行呢?咱们也得搞文化输出啊!于是香港也难逃一劫,本来大陆跟台湾都在香港各自有一群拥趸,然而1951年香港永华债务问题爆发,左派参与罢工,被港英政府给盯上了,降维打击52年初先后有两批左派电影人都被驱逐出境了;台湾趁此机会在香港组织「反共大联盟」并加强银弹攻势,1952年,台湾出台了【电影事业辅导方案】,把香港电影视同「国片」,对「具有配合总动员或加强反共抗俄宣传意义之影片」进行资金扶持。54年台湾甚至提出可以为港片每部贷款3万港币——前提是必须先进行政治审查,确定内容「须有‘反共抗俄’意识」。最后的结果就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香港电影人来说台湾就是自己的铁饭碗!政治审查算个屁啊,有钱不挣王八蛋啊!

就这,凤凰还在64年顶着压力跑到内地取景,拍了【金鹰】,拿了百万票房创下了当时的卖座记录。实际上假如台湾和内地一起开放市场进行竞争的话,台湾根本不是内地的对手——比如说李翰祥。这位65年在台湾拍了【西施】,投资高达两千万台币,叫好又叫座,最后一算账——赔了。台湾市场体量太小,撑不起来这种大制作。后来这位来了内地,拍了【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

转折出现在70年代,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第二年日本宣布与台湾断交,台湾当局几近崩溃,认为日本是在「以德报怨」——侵华战争之后许多日本战犯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审判,冈村宁次甚至被蒋介石聘为顾问指导着打了内战,国民党跑到台湾之后更是从日本请了个军官团指导国军建设,其他那些经济政治文化上的交流更不必说,结果现在中日建交,台湾被抛弃了,岛内气氛十分沉重。

所以在70年代,台湾电影的主旋律就是两个,一个是反共,一个是抗日——至于美国跟中国一起发了联合公告这种事,哈哈哈,今天天气真好。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八百壮士】横空出世,蒋经国亲自上马,国军精锐尽出,最后成片是当时「中华民国」之「国家记忆」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影片中,大家看到四面都是日本人的膏药旗,决心将一面属于自己的国旗送到四行仓库,结果大家举旗前仆后继,被一一打死在了桥上(你是不是觉得跟某个送电话线的片段有点眼熟),最后女童军杨慧敏巧送国旗,谢团长组织守军进行升旗仪式,野蛮残暴之日军飞机前来扫射,打断用木头搭建的升旗台,国军将士见状组成了人肉金字塔,以命护旗。台湾当局试图用这种方式来向民众灌输「中华民国不会亡」的信念,我得说他们做得挺成功的。

至于这段虚构情节为什么后来出现在共和国拍摄的一部电影里,我就不知道了(笑

勘误:评论区指出,阿里山风云并非反共主题,再次进行核实后发现阿里山风云虽然政宣色彩浓厚,但确实不能归为反共主题,特别说明。感谢评论区指正的朋友。

参考

  1. ^ 蒋介石在「第一次全国文艺会谈(1968年)」上的训词
  2. ^ 朱双一. 「反共文艺」 的鼓噪与衰败——兼论 50~ 60 年代国民党的文艺政策[J]. 台湾研究集刊, 1994 (1): 93-101.
  3. ^ 朱双一. 台湾文学创作思潮简史[M]. 九州出版社, 2010.
  4. ^ 黄建业【跨世纪台湾电影实录(1898—2002)】,台北:文建会2005 年版
  5. ^ 劉現成:【台灣電影, 社會與國家】. 台北:揚智文化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