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为什么中国人这几年对谍战连续剧乐此不疲?

2011-03-09影视

正所谓「打开电视机,有台六十七。十台中有七,谍战打飞机。剩下一十七,韩日TVB。」谍战剧确实火爆,那么,在没有谍战剧这个概念的时候,是什么剧在风靡一时?有人说是情景喜剧,我不认可。虽说【武林外传】和【爱情公寓】取得了极大地成功,但他们都是个例,也从未有正儿八经的上过黄金档。他们就像哈根达斯,会有那么一撮,也许不止一撮的小资们喜欢附庸风雅,但哈根达斯却永远走不进胡同旁的小卖店。我个人认为,涉案剧更像八喜。它具备谍战剧一切的元素。连我这种不怎么看电视剧的都能随便叫出几个热播剧的名字——【重案六组1】,【重案六组2】,【重案六组3】等等。收视率都很高。但,凡有兴盛,必有衰落,自2004年以来,涉案剧就禁止在黄金档播出了,等同于封杀。

至于为什么不让播出,我不敢乱说。我觉得gdzj里都是些德高望重,审时度势,能辨好坏的老前辈,他们肯定不会认为涉案剧太暴力太阴暗太色情,会影响社会治安和稳定,会教唆青少年犯罪。

扯远了,回过头来,我们搞清了谍战剧热播之前的市场是何种状态,大致了解老前辈们的兴趣爱好。所以,将背景搬到抗战时期,减少了暴力、赌博、吸毒、色情和黑帮,也许是谍战剧能存活至今的原因。那么未来呢?别急,还是再讲讲现状吧。

开篇已经谈到,只要一打开电视,十有八九都是谍战剧。它为什么能红?

一 弥补涉案剧的空白。 2005年,观众百无聊赖,平淡的生活随着涉案剧被封杀变得更加平淡。谁来拯救他们?谁来为观众对阴谋、犯罪、暴力的热爱重新插上想象的翅膀?这个时候,麦家和柳云龙带着一部【暗算】横空出世,横扫电视机前一家老小,柳云龙更是成功踢下陈道明、王志文等一票人,成为新一代的「师奶杀手」。陈道明和王志文主演过风靡一时的涉案大剧【黑洞】和【黑冰】。柳云龙的成功也预示了谍战剧成功接捧涉案剧留下的空白。

二 目标市场广泛。 谍战剧非常火,那到底是哪类观众爱放这把火呢?我没有进行严谨的调研和细致的搜查资料,谨以自己的观察入手。第一类观众是师奶级观众。21世纪的师奶早已不是上世纪90年代香港那群白天买菜晚上做饭吃饱了看TVB的中年妇女了。当今社会,上至更年,下至孕龄,全都是可爱又可怕的「师奶」。只有她们才能每晚雷打不动的坐在电视机前,她们有过人的天赋,能瞬间成为某个明星的粉丝,并从此成为电视剧高收视的基石。她们的要求并不高,主角必须是男的。他必须帅,如果不帅必须要有魅力,否则就必须要给人安全感,最差最差演技要过硬。第二类是爱好刺激和悬疑的观众。这类以男性居多,且年龄分布的差别很明显。最多的是70后及以上,其次是80后,90后基本都在打Dota,可以忽视。这类观众也是从涉案剧退下来的。他们受够了陪老婆看言情剧的拖拖拉拉,他们要的是紧张刺激的剧情,要的是史泰龙般的个人英雄主义来弥补他们平淡的生活。谍战剧做到了。

三 佳作层出不穷。 短短几年,中国的谍战剧高手层出不穷。前有【暗算】的惊悚推理,后有【潜伏】的精明算计,再有【黎明之前】的复杂紧迫,还有【借枪】的家长里短。编剧充分压榨了国共二十几内年的种种可能。让观众的肾上腺始终亢奋。

这一亢奋,就是七年。谍战剧火了整整七年。你说,该开心还是该害怕?

该开心!七年的谍战剧大军不仅巩固了传统「师奶市场」使其愈加庞大,还拉来了一大批男性观众。这群男性观众可以催生出一票新的广告主。要知道,以前黄金档的广告要么是锅碗瓢盆,要么是吃喝拉撒,大部分是冲着女性去的。这群容易冲动的女性是他们的菜。现在不同了,有了男性观众,还是这么有经济实力的一帮男性观众,名表名酒,好车好房,这些高价值的广告终于有用武之地了。投入回报怎么也要比锅碗瓢盆高吧?投入回报高了,电视台就赚得盆满钵满,电视台赚开心了,自然乐得购买或者自制高质量电视剧,受益的又是观众。

以上我所说的是理想状态下。现实状态下,一点都开心不起来。

首先,同质化太严重。 打开电视,不是新闻联播就是抗战联播,换谁也受不了。这就像前段时间图书市场的「盗墓热」,一部【鬼吹灯】催生出了【鬼打墙】、【盗墓笔记】、【盗墓世家】……我是个不怎么爱读书的人,但凡跟风,一定去读这一系列书的鼻祖。我看了【鬼吹灯】,觉得真不错,晚上躲在被窝里看,看完了不敢爬出来。怎么还会有人看其他的跟风书?都是一个套路,不嫌累么?谍战剧,我是一部都没看完。但我也知道,要看,就看【暗算】、【潜伏】和【黎明之前】。【借枪】我不看,不是它不好。只不过它的导演正是【潜伏】的导演姜伟。他有能力拍出【潜伏】,用肚脐眼儿想都知道他能把【借枪】拍好。问题是这有意思么?中华上下五千年,您就抱着1927-1949这二十二年不放手了?不是说他做错了,谁跟钱过不去?只是我个人认为,这样,没劲。

其次,是抬高了电视剧市场的泡沫化程度。 咱中国的电视剧年产量已经是世界第一了。谍战剧一定没少给这方面推波助澜。谍战剧好糊弄啊,【潜伏】一集的成本是60万,总投资不过1800万,两个月就杀青。【亮剑】是不是经典?时间已经给出了答案。它整整拍了4年啊。咱泱泱大国,谁还不奔着短平快去做?仅是今年上半年,就有大约6、7部谍战剧上星了。谁又知道,他们是踩着多少谍战炮灰爬了上来。而这些谍战炮灰正逐渐为电视剧市场的泡沫化做出了贡献。

现在再来梳理梳理。 我们知道了谍战剧的前身惨遭封杀,至今未得到很好的解禁。知道了谍战剧的现状,「极其盛」,也深感「必其衰」。作为一个「谍战剧」的旁观者,我是无所谓的。但作为「谍战剧」的投资者、爱好者们来说,怎么也想让它再多挺几年。所以请允许我以一个旁观者的眼光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改变审美疲劳现状,改变观众对「谍战剧」固有印象的认识。 这是一个快速且行之有效的办法。说白了,就是要吧谍战剧固有的那一套背景、人物设置全都抛弃,推陈出新。抗战年代对电视荧屏的视觉污染太严重了。中华上下五千年,完全可以找出第二个、第三个谍战剧发生的年代。把年代脱离现代、当代这些敏感时期,反而能激发出更大的创作空间。

二.目标市场的改变。 消费群体的年龄总是在逐年往年轻化发展的。观众群体似乎也是同样的道理。谍战剧同样不能忽视年轻目标群体这块市场。而解决办法无非是题材更有新意,目前谍战剧的女性似乎都是用来跟男主角谈恋爱的,那为什么不尝试发展一个女主角?这是师奶们不能接受的,但年轻人总是喜欢接受新鲜事物。

三.媒介传播的改变。 谍战剧在电视剧和电影上是两种面貌。电视剧需要的是层层堆叠,慢慢铺垫。而电影篇幅有限,则需要持续性的不断爆发。一部【风声】并没有为【东风雨】带来多少帮助,而【暗算】和【潜伏】对后辈们的帮助是不可估量的。一方面是后辈争气,另一方面,电视剧比电影更适合谍战题材。但,人类永远都是不服输的动物。就好比那句,「没有最差的食材,只有最笨的厨师。」如果电视剧是一本悬疑故事的前半篇,用细节和智慧铺垫一个伟大的故事。那么电影就是这个故事的后半篇。它的任务是将这个故事用最刺激的方式讲述完整。他们俩完全可以是互补的。我的构想是,一个谍战题材完全可以分成电视剧和电影两部分来做。先上电视剧,把故事展开,把谜底留好。不管观众反映多激烈,说导演坑爹、无耻。都不要理。骂的越狠,越说明观众们走进了这个故事,完全的上了套。在余热尚存之时,上映电影,必能取得良好的收获。缺点是,这种电影完全是针对固定的观众来做,有些过于狭窄,这是日后需要摸索改进的地方。

谍战剧的火热跟目前国家生日、party的生日不无关系。是献礼片的一个变种。这种与zhengzhi有某种意义上的挂钩的产物,未来能走多远?这让我想到晋商的故事。清末,山西晋商凭借与清廷超然的合作关系,将山西票号蔓延至全国。辛丑条约签订好,晋商却突然间成为了清廷还债的工具,自此一蹶不振。而辛亥革命的成果,清廷的结束,也促使一个个晋商逐渐走下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