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个体的丧礼,时代的落幕

2022-01-05影视

成功了,就是一道风景,失败了,就是美好回忆。 这世界上总有一些人好像老在做着让人觉察不到的小事,还总是失败,还总是不放弃。
———电影【钢的琴】


壹——夹缝中静默流淌着的泪与回忆

2011年7月,一部冷门到许多人连听都没有听说过的小众电影【钢的琴】在国内院线放映,与它同期上映的【建党伟业】与【变形金刚3】作为最受观众期待的年度大片占据了当时大部分的票房份额,【钢的琴】最终只获得641万元的可怜票房,像一个「聊胜于无」的插曲。

但一部优秀电影不能用票房去衡量, 【钢的琴】作为一部荒诞喜剧真实地记录了我国东北地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所发生的一系列切实可感的重大变革。 那是一个空气中弥漫着下岗风潮的悲伤年代,浸透着产业工人的汗水与泪水,浇筑了属于他们的钢与铁之歌。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受前期「物价闯关」失败的影响, 国民经济开始陷入滞缓状态,大部分国营企业处于持续亏损之中。

中央为实现「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到20世纪末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提出「三年搞活国有企业」,开始逐步领导国企改革向纵深发展。

除了少数具有资源垄断优势的大型企业幸免于难,其余数以十万计的企业被「关停并转」,超过2000万的产业工人下岗分流。

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尚在适应期,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广大国企下岗职工为此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这是中国工人阶级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写照。 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一批产业工人,忠于职守、技能高超——否则不可能用手工的方式打造出一台钢铸的钢琴。


电影以一个饱含深意的镜头开场 ——夫妻二人分立在房子两旁,谈论着离婚,主人公陈桂林身处破败不堪的一角,身后站着一堵漆黑陈旧的墙与孤独耸立的烟囱,而他的妻子小菊这一边的房顶却完好无损,道路畅通无阻,一眼望去是一排排整齐的房屋。

电影在此就已经预示了两人截然不同的命运: 丈夫陈桂林下岗了,生活落魄,妻子重新跟了一个卖假药的有钱人,过上了富裕的日子。

导演在这里很巧妙地运用了乐队指挥视点的拍摄手法,将舞台剧那种静止不动的人物中心画面特点引入电影当中,随后从视觉上将两人的画面分开,制造出一种矛盾突出的割裂感,夫妻二人不再共享同一个空间和语境,由此引出整个故事的主要戏剧冲突: 关于孩子抚养权的争夺。

贰——追梦路上伴随着的坎坷与笑意

女儿小元十分热爱弹钢琴,她提出谁能给自己买一台钢琴就跟谁,这对于刚刚下岗的陈桂林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挑战,但为了挽留唯一的女儿,他也努力尝试着各种方法。下岗后的陈桂林没有了经济来源,于是和自己的朋友们组建了一个小乐队靠给各种红白喜事演出来维持生计,当然,他们也都是一群下岗工人。

影片专门给了一段颇具黑色幽默的长镜头来记录他们的「演出」:本占据着舞台中央的乐队在离世老人的葬礼上演奏着符合葬礼悲凉气氛的俄罗斯民歌【三套车】,突然被老人的儿子以步伐沉重为由当即喊停,乐队被迫改唱欢快热烈的【步步高】来帮助老人」加快步伐」。 此时横移镜头将工人们慢慢推出了画外,预示着洪流滚滚的变革浪潮已经逐渐将他们这群人边缘化,被喊停的不只是演奏的音乐,也是一个旧时代的终章。

随后镜头移到了这场葬礼上,这是谁的葬礼呢?初看似乎仅仅只是这位老人的葬礼,但其背后仍在不停喘着白烟缓慢运转着的两座冷却塔告诉了观众, 这其实是一个工厂的葬礼,也是下岗工人们自己的葬礼。


最初陈桂林本想做个假钢琴随意糊弄一下,于是把一块木板上色涂成黑白琴键的样子,还摞起了一排书并给盖上布当作琴身。

不得不说 这架「假钢琴」虽然不能弹奏出声音,但也确实给这个濒临破碎的家庭带来一丝真切可感的温暖。 在妻子的要挟下,陈桂林不得不踏上向亲朋好友借钱的路途,甚至在筹钱无望后萌生出偷盗学校钢琴的想法,但最终无一例外地走向了失败。

经过深思熟虑后,陈桂林决定靠着原来在钢铁厂的手艺自己造一架钢琴,于是便叫上乐队的兄弟们开始了 打造这架史无前例的钢的琴 的故事。

其间的滋味不能说不艰辛,但纵使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意外, 这群从前在生产线上最能吃苦的一批下岗工人也总是能创造条件完成任务。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角色便是季哥。作为原来钢铁厂的老大哥,当陈桂林前来向他求助时,季哥一腔义气地选择出手帮助,为他提供需要的制作场地,即便后来被人举报销赃,也坚持着将自己的活儿干完,随后潇洒离去,只给行着注目礼的众人留下一个坚实可靠的背影, 或许这便是对工匠精神最好的诠释。


临近影片结尾,众人登上山丘围观那两座被打上工业时代深深烙印的烟囱迎来爆破,它们终究还是倒下了,空气中升腾起烟灰一片,淹没了人群模糊的身影,却在他们的心中升起了鲜亮的丧幡。

钢琴终于如约完工,只不过陈桂林的目的已经不是为了争夺女儿的抚养权,只是给自己一直不愿承认但确实消逝了的过往那数十年虚无缥缈却又触手可及的青春岁月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

他知道这一切看起来显得是那么矛盾,那么难以置信,但 现实就是如此,既然没有选择的权利,至少要有接受的勇气。


最终妻子带着女儿小元来验收钢琴, 尽管女儿已经做出跟母亲离开的决定。 当女儿问他想听什么曲子时,陈桂林只说了一句:「 越简单越好。 」随后影片在一曲【啄木鸟】的伴奏中落下帷幕。

曾经支撑起共和国脊梁的产业工人「倒下」了,靠「卖假药」赚得盆满钵满的无良商人过上了好日子,我们所歌颂的自由平等在此时也只存在于理想主义者的空想里。 回望这一切,陈桂林们所期盼的简单生活或许从来都不容易。

叁——剧里戏外的现实一种

当了解了电影的拍摄背景时,我真切地体会到 这部电影的制作过程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再造「钢的琴」呢? 电影【钢的琴】作为导演张猛东北三部曲的第二部作品,延续了第一部【耳朵大有福】的幽默喜剧色彩,表现了东北人豪爽风趣、吃苦耐劳的性格特点。但第一部作品的好口碑并没有给【钢的琴】带来多少红利,开机两周后,剧组的账上只剩下47块钱,只能被迫停拍到处找人投钱。

主演秦海璐和王千源甚至将部分片酬投入到电影制作当中,整个剧组租住在民工居住地,可以说电影中众人制作钢琴的场地和现实拍摄环境无异,导演张猛觉得自己就像片中的陈桂林。

而这恰在2010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市场突破百亿大关之际,各类商业资本大片的狂飙突进与【钢的琴】的惨淡收场显得格格不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钢的琴】的惨淡收场也反映出时代与观众对这类影片的「不接纳」,正如剧中的下岗工人不被他们那个时代与人们所接纳一样。 但值得欣慰的是,这部票房惨淡的电影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无数,主演王千源凭借此片一举拿下东京国际电影节影帝,导演张猛也多次获得最佳导演提名。然而浮华过后,似乎并没有激起千层浪,东北地区上的人们继续着自己的生活,拍摄和得奖,如同那两座被爆破的烟囱一样,过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如今的东北似乎依旧是那个被人们调侃为「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落后地区,「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似乎也只是一句口号。 陈桂林造好了钢的琴也没有留住女儿,张猛造好了【钢的琴】也没有取得满意的票房,他们都开始懂得了资本的力量, 这是他们一场悲壮的白日梦想,情怀浓厚,念念不忘。


随时代一同被碾碎的,是一个个平凡到不起眼却又壮美热烈的希望。 人们的喘息中夹杂着钢铁铜锈的焦苦,垂下的头颅似乎只是为了与脚下的土地更加紧密相连,正如不屈的灵魂一般在一大半的苦难中找寻剩下的若有似无的诗意。到最后,只留下一地尘埃,与那远方仍旧萦绕着的挽歌—— 那是一代人的心有不甘,也是他们在妄图挣扎中幻灭着的青春。你将历尽沧桑,我已竭尽绵力。

我想,若这个时代真有尊严,它从来在民间。

肆——使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最后,我挑选了这句我很喜欢的1997年【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作为全篇的结语标题,它总能让人在迷茫无措时触摸到希望的模样。

即使是在这样一部溢满悲情色彩的文艺作品里,我依然能看到小人物在浩浩汤汤的变革大潮下的爱恨分明与洒脱尽兴。 尽管生活不易,但我们终究还是生活了下来,从容且踏实。

回望中国改革开放一路走来,你会发现这不是可以一概而论的四十年,所谓四十不惑,不过是在历经华彩与乱象共生后的沉稳。那是多么艰难的岁月, 每一次改革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每一脚都踩在人类历史的无人区,一路激荡,其中不免会对一部分人产生冲击。

今日的我们没有资格去苛责那个时代的人们,而应该更多地去思考如何做好时代给我们的答卷。

无论是国家还是每一个个体,总会经历起落沉浮,但其中的精神却值得不断传承——爱拼才会赢,未来不是梦。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希望本就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希望从来也不抛弃弱者,希望从来不也是我们自己吗?

END

作者|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向正杰
指导教师|姜权权

文章转自狮山论道公众号——向正杰:个体的丧礼,时代的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