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一个好故事的标准是怎样的?

2014-02-14影视

但凡有过写作经历的,大多曾掉进过两个坑:自怜和自嗨。或沉湎小情绪,或激昂莫名,洋洋洒洒地碎碎念,便自觉完成了文学的任务。这些幼稚病,卡尔维诺是吐过槽的: 「这些年我一直提醒自己一件事情,千万不要自己感动自己。人难免天生有自怜的情绪,唯有时刻保持清醒,才能看清真正的价值在哪里。」

换位思考也是必要的,只需自问一个问题:人家不打游戏不躺着,为啥要花时间来看我写的东西呢?回答好这个问题,「自怜和自嗨」两兄弟就能被关进笼子里了。答案也不复杂: 读者必须有所得(有用),有所乐(有趣),有所感(共情)或有所悟(道理)。

定选题的学问大多在此。写作之旅, 起点可以非常个人和细微,但要往宽处走,往更多人的最大公约数走,尽力拓宽半径,收揽进一些「大东西」。 这些「大东西」,既可以是社会问题、群体困境、精神迷失、文明危机,也可以是普适隽永的道理,如伦理、善恶、真伪、是非、价值观。

非如此不可!如果你自觉写作已深陷流水账和碎碎念的泥潭,大多是因为从未推开那扇通往宽处的门,魔障般地在起点打转,自己把自己写「小」了。

故事、问题、意义

说了这么多,该到实操了。判断一个选题,有很多方法,我个人推荐三段法,即 「故事——问题——意义」

如果把定选题比作闯关,以上三段就是大关。它们是半径依次扩大的同心圆,一个选题若能穿透到底,就如打过十八铜人阵,可以下山了。而围绕「故事——问题——意义」的研判,可以简化为三个问题:

1、故事:精彩吗?

从叙事美学上看,是否是一个冲突丰富、情节跌宕、逻辑自洽、细节饱满的故事?里面的人物是否有困境?他抗争了吗?结果如何……

2、问题:对现实有批判或关怀吗?

故事大小不要紧,但要有延伸,背景要辽阔,且有代表性和公共性。这样,故事半径就拓宽了,超越个案,事关你我他。这也是读者读下去的动力,因为它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人身上。像道德危机、公共治理、食品安全、城乡二元、贫困差距等,都是当下高频关注的问题。

3、意义:思想足够深刻隽永吗?

在故事和问题之外,作品是否还能传递一些普适的道理,甚至更具哲学色彩和终极意义的思辨。它们事关世界与人生的「根问题」,值得永世探索。比如人性、善恶、平等、伦理、极权、人类命运等。

如果一个选题能穿透以上三层(起码闯过两关),就算成立了。 这不仅适用于叙事性作品,对于更多类型的写作来说,「问题」和「意义」的标尺同样非常重要。

可能已有人在心里喊了:化简为繁,不服!不过,简单是写作的表现形式之一,但写作却不只是为了简单。这一点,王尔德说得比我好—— 「艺术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真实,而是复杂的美。」

电影【卢旺达饭店】

这是诸多艺术形式都在遵循的东西。例如电影,【卢旺达饭店】是我的心头爱,它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我们可以用「三段法」来检验一下——

故事: 一个饭店经理,在卢旺达大屠杀中挽救1268名难民的历史片段;

问题: 战争、种族仇恨、屠杀——现代文明之耻和黑暗篇章;

意义: 在那片嗜血荒漠中,这位小经理成为唯一的人性闪光,让我们重新审视人性又最终不绝望于人性。

这个故事完整穿透了以上三层,不仅展现一段真实,还有更宏大、深刻和「复杂」的延伸,因而也具备了艺术之美。

再来看一篇特稿,曹筠武的【系统】,一直是新闻课堂的写作范本之一。同样,我们将三个「同心圆」模型与之对照。

故事: 玩家在网络游戏「征途」中的奇幻经历和遭遇;

问题: 一款史上最烧钱、崇尚丛林法则的游戏,所引发的现象、隐喻和对财富道德的争议;

意义: 人性的弱点,如何在金钱、权力、杀戮的刺激下放大,并踏上通往奴役之路。如李海鹏所言:「在本质上,【系统】是一篇关于极权资本主义的报道。」

在其发表的2007年,写这款游戏的媒体不少,但最终被记住的不多。【系统】之所以是其一,和它给故事赋予更辽阔、更具雄心的探索密不可分。

情节还是思想,你总得有一样

一个优秀的选题,是需要顶层设计的。而找不到好选题,借口可能很多,原因却无非两类: 「看不见」和「看见了而不知」。

有人看到,有人看清,有人看透,这个决定了选题设计的境界,也决定了同一个东西,有人写成小学作文,有人却能写成经典。

例如,去过地坛的人千千万,但唯有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把一个老园子里的寻常日子,赋予如此曼妙的哲思。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我与地坛】选段)

故事、问题、意义,就像铁杆三兄弟,互牵互合互进,组成了丰富的选题光谱。 不同的排列组合,能得到从表征到价值均迥异的作品。

如果只有故事,无问题,无意义,大多如琐事绯闻,来得快去得快;如果有故事,有问题,无(弱)意义,调查报道就是;如果故事、问题相对较弱而意义较强,即类似【我与地坛】这样的思想随笔、散文。

如果把「问题」视作某种批判精神,我们还能得到一个更简化的结论: 上乘的选题,要不情节取胜,要不思想取胜,你总得有一样。 那些白开水、裹脚布式的文章,大多是不得要领,在「选题研判」里迷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