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专业的影视/文学类从业者观看影视、文学作品时,会因为视角过于专业而失去了本来的乐趣吗?

2014-03-14影视

对于还处于 「磨砺技艺,塑造风格」 阶段的从业者而言,看片子时会有意无意的进入对技艺层面的追究,比如剧本结构,动作节奏,摄影构图,灯光造型乃至演员表演方法、音效音乐的蒙太奇,亦或调色、流体特效等等的细节和操作思路。与普通观众比,他们观影的乐趣更多的是在这一部分。

但任何一部影片的这些技艺层面都是基于该片来实现的,无论好坏得当是否,故事情节层面、主题情感层面的表达仍会让任何观看者感受到。区别只是在于,普通观众看了后获得是概念性的满足,比如画面真好看,演员真好看,情节真刺激,音乐真感人,特效好炫酷云云,并未有太多的深究;而从业者获得是针对性满足,比如「这一组镜头是如何升华影片主题的」、「这一段的表演深入角色内心到何种程度」之类的。当然,随着影视理论书籍以及大众影评人的推广,即便是普通观众,看影片时也会多多少少闪现一下专业的眼光。比如大众特别热衷于谈论的「剧本」、「特效」和「演技」,……

然而,这个阶段归根结底只是比普通观众要专业罢了。当然,能够变得「专业」并不是容易的事情,由业余向专业的转变是要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才行的。而且,从业者中,属于此阶段的人才是占绝大多数的,倘若电影没他们在各自领域内的钻研和深化是万万不行的。

不过,对于更高阶段的从业者而言, 对技艺的追逐已经淡化,或者说已经不是首要目的了 。比如塔可夫斯基、伯格曼、雷乃,或者那些伟大的编剧、摄影、演员等等。尽管在实际拍摄过程中,他们也会严苛甚至偏执得去追求某一个镜头角度的完美,某一句台词情绪语调的反复琢磨,但这一切的最终目标已不单单是为了让此片的「故事」更好看,而是对 电影本体,乃至思想观念的一种探索 。因此,当这一部分的从业者在观看他人的影片时,关注的已不是这片怎么拍的,而是这片本身,是与「电影」这一艺术的「对话」。

简单点说的话,比如一个「爱情片」,普通观众看后,会思考这个「爱情」是否感人,是否来自生活,是否引起自身情感的共鸣,在这种情感和情节层面的传达与接受中,观众获得了身心需求;而大部分从业者看后,则会思考这个「爱情」是如何在银幕上实现的,如果是自己要如何去表达「爱情」,是否打破了传统,是否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并在这种风格技艺层面的分析中,将「爱情」进行了拆解和梳理,获得了更细致的需求;

而更高的从业者,看过影片后,可能会久久沉浸在某一种思绪或状态中。比如伯格曼在看过塔氏的作品后,会感叹自己苦苦寻求的信仰世界在塔氏的片中;巴赞看了【凡尔杜先生】后,会说这是卓别林的「新约」,他彻底完成了夏洛尔的存在意义……

而推及到文学、美术、音乐等艺术领域,也是一样的。比如看尼德兰学派的画作,技艺层面它推动了油画颜料和相应绘画技法的发展,但更高层面则是它一方面继承了哥特艺术和文艺复兴的精神,开始关注「人」;更难得是它更是突破了威尼斯、弗洛伦撒的局限,开始将世俗题材推广到表现农民、手工劳动者等普通大众身上。西方绘画开始由宫廷、教堂里走出来,从有钱有权人的玩物里走出来,变成了真正的关注全人类的艺术。而同为画家的看到尼德兰学派后会有什么更个人化的感受呢?是看到了抗争、不服,还是远离中心的怡然和洒脱?

综上,并不是如题主所想,过于专业就会失去乐趣。因为各有各的乐趣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