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如何评价电影【廊桥遗梦】?

2014-04-03影视

主要是涉及到了道德和人生选择的主题。男主和女主必须面对他们内心的冲突,做出艰难的抉择。所以单纯把它看作一部美化婚外恋的电影是肤浅的。

在社会层面,婚姻系统的本质不是为了让个体感到幸福,它的本质是 确保社会稳定和组织、经济。资源和分配、社会认同、文化传承、人口控制和生育系统以及社会发展需要等等 ,社会之间要协作,社会结构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使得对某些方面的东西也必须有所限制,所以,婚姻制度和与其相应的道德体系,就得和人进行捆绑。

通过一些外在成本叠加以及考虑到沉没成本的可能性,即便「爱情不在了」也能为婚姻增加抵御风险的能力。

在个体层面,婚姻乃至亲密关系的本质是「交换」不论是精神还是物质层面,都是一种供需关系,但是「供」和「需」往往是实时的,也就是说,「此时」的需要未必是永远的需要,「此时」的供给未必能成为长期的付出,所以本质上还是功利的,是一种交换关系。

漂亮的外表、温和的性格、共同的兴趣爱好、幽默感、互相欣赏的成就感等等,能为当事人提供精神层面上的愉悦,是为情绪价值;财富积累、家庭背景、高学历、社会关系、工作单位等等,能为当事人提供生活层面上的物理价值,是为生活价值。就像做生意一样, 一定是对方的系统里,有我们恰好需要的某个点,我们才会予以付出,确保长期稳定的价值供应。

所以,婚姻并不神圣。

如果神圣,就不存在结婚这个事儿,直接同居不就完了,那是因为社会的示范, 当个体内心做不到绝对强大,就需要站在「大多数」的人群里寻求一种心照不宣的认同 ;也不会存在家庭矛盾这个词儿,那是因为 个体的权力划分和成本收益不匹配,双方都觉得自己亏了,所以才会产生分歧与差异。

试想神圣肃穆的殿堂里,新娘穿着象征纯洁的白纱,新郎穿着白衬衫黑领结礼服,他们彼此宣誓,彼此拥抱、亲吻,在好友亲朋的注目下泪眼婆娑,此时的爱情是神圣的,是情投意合的、是甜蜜无比的, 但当画面调转,场景切换随之而来是生活的琐碎,那彼时的爱情还会出现吗? 当然,它可能是另一种形式的出现,譬如说深夜下班后的一盏灯,生病时的一杯热开水,工作失意时的一句鼓励等等, 但这又回到了爱情个体层面的本质——交换关系。

用经济学视角去看待任何事,可能会很合理,但很同样也很悲观,甚至就连爱情也不能幸免。

一切捷径都是弯路,一切弯路都是捷径。

每个人有关未来的每一个抉择值得更慎重。题主说的没错,你所谓「一个寂寞的女人」和一个「颇有手段的男子」其实也是干柴碰上烈火,燃尽爱情的弗兰西斯卡如今也只是个琐事缠身的家庭主妇,而历经失败婚姻的罗伯特却是个风趣幽默、见多识广的人,他的来临激发了她对爱情的向往,所以她开始反思——幸福的另一种可能。

在普世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观里面,婚姻是永远凌驾于爱情之上的,人人都痛恨被人背叛,但对身处婚姻中却无法体验爱情的人来说, 人人对真正的爱情拥有着无限的、有意无意的向往 。我并不是鼓励婚外恋这种现象,在法律、在人情面前它始终是错的,是不道德的,是无法被宽谅的,但在人格面前, 没有人能在爱情或是交换面前做到绝对的心无旁骛

前女友曾说「如果我遇到比你更优秀的人,我可能会离开你」。姑且不论,这是否是一种裹着暧昧的试探,就从人性的角度来讲,它是符合逻辑的, 因为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是一种资源,而这种资源在社会形态中是公开化的,首先你很容易遇到更好的人,其次爱情的本质上,它离不开交换。而我,如果不能长期提供对方想要的某种价值,懒于提升自己,或是一味索取,那么,似乎我也会变成女主丈夫的下场。

所以,主流道德观更倾向于让婚姻稳定,在满怀憧憬的新人,走入婚姻殿堂时,尽量 不要把婚姻的幸福当作一种必然的回报 ,但是应该 乐观的应对,积极的经营,对伴侣多些体察,多些沟通,对自己多些审视 ,譬如剧中弗朗西丝卡的孩子们在母亲死后,了解了母亲当年的痛苦的抉择后,与已经产生缝隙的伴侣开始真诚的沟通,这不算晚。

大多数人,在进入婚姻前的期许太高了,总觉得应该是正向的质变,潜意识就 认为幸福是一种必然现象,以至于完全忽略了婚姻中可能出现的分裂和痛苦,所以当负面状态出现时,双方是不能接受的 ,这取决于两个人的预期管控。

所以,恋爱毒鸡汤害人,霸道总裁爱上灰姑娘类型的影视剧害人。

真正能反映现实的剧,往往是伦理上的审视,是道德与人性边界的划分,甚至有可能是反人性的。

所以,这就是它为什么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