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怎么评价徐皓峰?

2014-06-04影视

写作时,此人叫「徐皓峰」。拍戏,又成了「徐浩峰」。当然,他还有第三个身份,教师。


读过他写的书,看过他拍的戏,但最受触动的,是他的经历。根据他的自述,26岁那年,他选择辞职回家,过起了读书、写小说的日子,而这样的状态,足有八年。此种生活,如他笔下的江湖,如今少有,这份耐心,令人感动。现在是一个精神涣散的年代,而徐示范了何为「全神贯注」。


在读书的日子里,徐遇到了两位老人,胡海牙与李仲轩,二人成就了其日后的两部代表作——以胡海牙为原型的【道士下山】,与李仲轩的口述【逝去的武林】。显然,徐对道教的深入,有赖于胡,而徐日后对民国武林的偏嗜,多得李。


一个花絮是,徐在【道士下山】前言中,言其曾在书店见过一部书,生出了定能与编者相见的念头。我猜,这位编者,应是胡海牙吧。若果真这样,是为「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一份注解。


无论徐的小说,还是电影,对观者最大的刺激,我以为是知识层面。可以说,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生疏,某种程度上,造就了徐。大家看徐的作品,满足了极大的文化好奇。而在徐自己看来,他要写的,始终是中国人的「样儿」,过去人与人交往时讲究的那个分寸,那份体面。


鲁迅写过【中国失掉自信了吗】,我觉得,徐是在翻找中国早年间还在的底气。


当然,徐不可能不失望,老辈在乎的好东西,如何逃脱得了被大众冷落的命运。但想想,徐能得到今日如此的关注,也算「功不唐捐」。


徐早年的小说,曾被收入「王小波门下走狗」书系,没记错的话,【国术馆】是这一系的。到了【道士下山】,徐的文字,有了自己的风格。他对陈撄宁的文笔,做过评论,我无力判断他文字上的师承,只觉他行文上对文言白话的拿捏不错。【道士下山】修订版,更见出徐文字上的精进,用他的话说,更「筋道」了。对比后,我的一个感受是,现代汉语受翻译体的影响有多大,徐起码是在有意削弱这一影响。


关于徐的小说,毛尖的评价,我基本同意:


徐皓峰的武侠,要是三十年前看,肯定吸引不了我,因为武林杂事多,武艺场面少,武术道理多,武侠业绩少。「北方理念,刀法是防御技,刀背运用重于刀刃,因为人在刀背后。武侠小说是一棱刀背,幸好,有此藏身处。」这样的表达,少年时候都当中场休息。还有,「日本投降后,百元法币值两粒大米,战前百元可买两头耕牛。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取代法币,一元等于三百万法币。」此类的物质生活描写,以前也不会上心。但是,今天来看,正是这一手武一手文夯实了徐皓峰的江湖,而从这两个扎扎实实的世界起家,徐皓峰的创作谈立马剑指当下,比如,他说,「武侠的魅力之一,是里头有中国人的样子。」


贾樟柯想表现中国的残侠,真应该找徐皓峰写故事。徐笔下的武林飘零人,常常并没有像样的生活,但最后,总能凭着中国人的朴素伦理,以侠士的方式至死一跃,虽然落花流水好像没有一点作为,但用他编剧的【一代宗师】台词来说,就是「拼一口气,点一盏灯」。而徐皓峰的武林,也至此告别了金庸梁羽生的壮阔江湖,那些为了余生不用鄙视自己,选择奋勇赴死的一介武人,成为当下中国人的对照镜。徐皓峰本人的文化抱负,亦显山露水。


最近,网上在传徐皓峰推荐的12部电影片单,既有黑泽明的【影子武士】,也有昆丁的【低俗小说】,有崔嵬的【红旗谱】,水华的【革命家庭】,也有胡金铨的【空山灵雨】,还有【乡愁】【剃刀边缘】,以及【教父2】。这个片单真心不错,唯一让我感觉有点遗憾的是,徐老师推荐了【教父2】而不是【教父1】。由此,回想我的徐皓峰阅读感受,我唯一的不满足,好像跟对【教父2】的不满一样,感情生活多了点,这让他笔下的武林人物一上场就被一种脆弱感笼罩。


因徐对传统文化的用功,这令他的见解,在这个时代显得特别。他从道教文化对【卧虎藏龙】的评论,为其与他最初所学——电影,埋下了重逢的种子。影评集【刀与星辰】,别具一格。


再说说徐的电影吧。可惜,我们至今只能得见他的导演处女作,【倭寇的踪迹】。徐最大的问题是,武打戏拍不好看,即便强调动作的真实性,但无论如何,电影首先是视听艺术,「好看」是起码的。很明显,日本剑戟片是个很好的借鉴,徐当然清楚。所以,更对他的【箭士柳白猿】【师父】好奇。


熟悉徐的人,自然看得出【一代宗师】里,徐的痕迹有多深。我想说,徐对此片的作用极大,但王家卫似乎又被徐的东西吓住了,有些施展不开。


对我来说,每次看徐的东西,有警醒之用,促使我多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