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如果【纸牌屋】的主角在英国和【是,大臣】中的汉弗莱・阿普比共事,会发生什么?

2015-12-23影视

取决于双方是在英国共事、还是在美国共事。

跳出具体的制度,说谁强谁弱是没有意义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开篇就说:

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哉!

这里面的礼,其实就是制度。 汉弗莱诚然长袖善舞,但是那也是英国的制度给了他能够跳舞的空间,而在美国制度下,这种空间是大大的缩小的

英国的公务员制度是政务官把握方向,高级公务员具体操作,但是政务官并不能直接决定手下高级公务员的职位存废。这有一点像中国的机关单位里的干部任免,是掌握在高一级的组织部门手里的,也就是说,单位的二把手虽然是一把手的下属,但是一把手并没有权力像私企老板一样,直接剥夺对方的职务,甚至把对方踢出公务员序列,而是要向上级组织反映情况。

这一套大小相制的手段,是从古至今一直延续的——甚至于古代因为公务员人数更少,所以做的更加极端一些,县令虽小也是朝廷命官,非紧急情况下即便是身为封疆大吏的巡抚和总督,那也只能让其停职待参,而不能直接拿下对方的顶戴花翎。

这都是为了避免一把手把自己的部门打造成独立王国——如果一把手掌握了本部门所有人的饭碗,那么其实单位就只会有一把手一个声音了。

英国的公务员制度是类似的,区别是英国公务和政务分开。政务是首相任命,直接空降到部门来当一把手,而部门的二把手是常任的,属于公务员,有自己的序列。而最高级的公务员就是内阁秘书——后来因为内阁秘书权力过大,卡梅隆执政时期把它的两个头衔分开给两个人担任:分别是内阁秘书和公务员之长。前者继续履行内阁秘书的职责,后者则管理全英国的公务员。而「是!大臣』和「是!首相』时期,两个职位还是合二为一的,内阁秘书就是全国公务员的最高领导。

这样的制度,就留下了很大的博弈空间,具体能掌握多少权力,看人。一个空降到部门的一把手,和在该部门经营很久的二把手之间,在中国和英国的政治环境中,都可以有很多种可能,有的时候一把手能力强,会立威,能够瞅准机会把二把手收拾服帖了,自己就彻底掌握了部门的权力;有的时候一把手则搞一出败一出,慢慢被架空,成为橡皮图章。

这种巨大的博弈空间,就是汉弗莱能够和哈克斗的有来有去的根源 。汉弗莱是职业公务员,哈克首相任命过来的部长,虽然有上下级关系,但是汉弗莱的饭碗是掌握公务员序列的最高级——内阁秘书阿诺德手里,而不是在哈克手里。有阿诺德保护他,他就不用担心因为和哈克之间的冲突而丢掉了自己的饭碗,这才是汉弗莱很多时候敢于和哈克说硬话,阳奉阴违而不担心什么的根本原因。

其实到了「是!首相」的剧集,明显能看出来汉弗莱就软多了,哈克换锁换钥匙,汉弗莱马上就灰头土脸。为什么哈克这个时候能占据优势了呢?因为 内阁秘书和首相之间的关系,并不等于次长和部长之间的关系 。内阁秘书的权力来自于首相,首相可以像更换部长一样更换内阁秘书;而次长的权力来自于英国公务员序列的职位,并不来自于部长本人。

而美国和英国在这一点不太一样。美国是宏观上希腊,微观上大清。宏观上希腊,总统是民主选举的,但是选举了之后,总统可以提名内阁部长。而内阁部长们到了自己的部门之后,就跟大清的县令都带着一个师爷团队去上任一样,这些部长会马上直接任命之后工作中围绕在自己身边的高级公务员,比如各种部长助理等等。与英国等国相比较,美国政治任命高级文官的数量约为文官总数的10%,即700人左右,数量明显偏多。这样的一个后果就是,美国的这些部,都带有鲜明的部长本人的烙印,言出法随;换一个部长,马上就是另外一个样子。

所以我们也能看到美国国会的反对党,往往会对一些总统提名的部长挑刺——虽然明知道拦住一个,拦不住第二个,但是拦住特定的某个人有时候就是很重要,换另外一个,往往立场有一点点微妙的改变,部里的做事风格就很不一样。

美国的制度下,公务员和政务官之间的博弈空间是比较有限的,美国的政务官也因此要比英国的强势很多。所以汉弗莱和下木的要搭档,要看在谁的主场;如果是在汉弗莱的主场英国,那下木基本上是搞不定汉弗莱的,一个强势的哈克,那也还是哈克;但是如果是在下木的主场美国,那么汉弗莱很可能会因为部长的变动而失去自己的职务,根本没有机会和下木博弈,如果侥幸留下来了,那也是「是龙得盘着,是虎得卧着」,因为下木随时可以任命一个新的常任秘书来代替他。

在和平年代,个人的政治能力诚然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制度所给你的腾挪的空间有多少,没有空间,能力再高,那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