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权力的游戏】中的权谋与逻辑水平是否已经超过了【三国演义】?

2019-05-23影视

能想出这个比较的,怕是都不懂什么叫权谋。

我们首先来看,权谋是拿来做什么用的,或者说,什么情况下需要权谋。

显而易见,想要达到一个不容易达到的目的的时候,少不了就来一番曲折迂回,借力打力。

那么最优秀的权谋应该是什么样的呢?简单,高效,安全,可靠。

所以最高级的权谋是什么?是我告诉你我要干什么,要怎么干,你们就都跟着我干了,然后事情办成了。多简单,多安全,多效率,多可靠。

差一点点的,我告诉你我要干什么,虽然你们不愿意甚至想捣乱,但是我还是办成了。不简单,很安全,不效率,很可靠。

再差一点的是什么?我告诉你我要干什么你就会反对,我就干不成了,那我只好趁你不注意偷偷干,最后还好办成了。很麻烦,不安全,别谈什么效率了,能办成就很好。

最差的是什么?我偷偷干,最后还没有办成。完了。

那你们看看,【权游】里面的小九九,才到哪个层次?单单论诸葛亮治蜀,就到了哪个层次?

西方历史中少有大一统王朝,对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很难说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上一次集中力量办大事恐怕还是反法西斯。所以整个文艺风格都倾向于个体的感受和体验,对于这种全人类宏观层面上的探索,还处于一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水平上,总觉得个体的规律可以替代总体的通例,我为人人即可人人为我,对于宏观层面的叙事和思考其实是比较生疏的。举一个栗子,即便是论述总体规律的理论,他们也倾向于先建立一个小的模型,先论证小模型的成立,再应用到大的环境里去,取得一个貌似正确的结果。这样做的好处是很有操作性,无论什么理论,你拿这一套流程走一下,基本上不会错的太离谱,就算错了也能自圆其说,但是实际上有多能够反应整体情况,是非常值得怀疑的。反应在文艺作品中,就体现为英雄史观经久不衰,认为是少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引导了整个世界的变动,我们看西方再史诗的作品,也很少有那种历史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感觉,要么是英雄小说,要么是宗教命定论。这样的叙事有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就是容易造成一种历史时空的错乱感,就像一些粗制滥造的穿越文一样,虽然历史背景是某个时代,人物思想却不存在于那个时代,虽然并不一定影响它的戏剧性,有时候甚至是为了戏剧冲突有意为之,但是如果写的差了,就会过分出戏。你们不要告诉我你们看到龙妈解放奴隶的时候,你们没有一脸懵逼。一个就是凭着血统高贵的坦格利安后人,大草原上的卡丽熙,主动解放奴隶制,那她还打算指挥什么人?谁告诉你奴隶被你解放了就一定要支持你?你是觉得南方没有黑人士兵?

相比之下【三国】虽然也有很多后人加进去的思想,但是成书好歹也还是在封建时代的框架内,不会有阿瞒君主立宪,出任大汉议会第一任上议院议长的操作,他也想当当周文王,这是那个时代的人会想到也只会想到的,本来也就是在史实上发挥一下,你不在意历史真相和明显的神话色彩的话,不会有什么出戏的感觉。再一个在立意上,【三国】真正的主角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大潮,任你忠奸贤愚,都不过竹简上寥寥几字,历史要怎么走还是怎么走,有人只手补天,有人随波逐流,演绎完自己的故事,一样的鞠躬谢幕。每个人在一样的历史大潮中,讲出了不一样的故事,然后又一样的随风消逝,也许你戏份多一些,也许你名气大一些,然而历史有自己的路。这种历史的厚重感是同样参考了历史故事的【权游】不具备的。正是因为历史潮流的宽厚,能够撼动历史潮流的故事才显得光彩夺目:皇叔困于新野,依旧能找到卧龙,听到隆重对策,自此一飞冲天;赤壁一夜东风,公瑾一战势成三分;让县自明本志令,设使无有阿瞒,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如果说【权游】的谋略是用于人与人,家与家;【三国】的谋略则是用于人与历史,人与理想,人与天道。写作技法上,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觉得【权游】的写法更加精致细腻,更加精彩好看,然而在整体的立意上,【三国】的故事更加荡气回肠,返璞归真,败走麦城、白帝托孤、星落五丈原,寥寥数字,无需描写,足以让你回想起那个英雄纵横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