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步步惊心】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2021-03-04影视

由若曦留下的那封信,窥见作者细思极恐的深度布局

我一直很喜欢桐华的作品,尤以【步步惊心】为最。爱她的文字,爱她的博学,也爱她的犀利与透彻。更爱她在作品中的「惊心」布局,细思极恐。你会心甘情愿地跳进作者挖的深坑之中,哪怕一步,万丈深渊。

唐人拍摄的电视剧版【步步惊心】,也着实让我惊艳了一场。这部作品也是是翻拍原著中,为数不多的让我觉得很满意的一部。尤其是「若曦之死」这一幕,真的是让人哭的决堤。

在【步步惊心】的原著中,若曦写下这封信时,仿佛写的很随意。原文直接就跟着写出来了。因为是第一人称叙述,所以,雍正读到信时,是之后的之后。当年看小说的时候,就那么一读,甚至有点被我一眼带过的感觉。

可在电视剧中,四爷的那种悲恸真的感染了我。尤其是,当他抽出那封有着「皇上亲启」四字的信时,那一刻的震撼实在是无法用言语描述。

那里面的信是若曦写的一封诀别书。配上四爷绝望的眼神,十三爷的痛心疾首,还有那一波一波的回忆杀,让我看得真的是心疼到不行。心疼若曦,心疼四爷,好像也更心疼十四爷。

我竟不知,一场戏,一个画面,可以让人如此难以忘怀。这一段,不知骗了我多少眼泪。

也许,很多人看到这一幕没有那么难过。

也是,只是因为当时没有读懂若曦写的信。

若曦的这封信,可以说,是桐华大大的点睛之笔。

读懂这封信,才明白大大真的是下了好大的一盘棋。

在电视剧的放映中,我又好好地回顾了一下这封信,细思极恐。

信的开头:

胤禛:

人生一梦,白云苍狗。
错错对对,恩恩怨怨,
终不过日月无声、水过无痕。
所难弃者,一点痴念而已!

当一人轻描淡写地说出「想要」二字时,他已握住了打开我心门的钥匙;
当他扔掉伞陪我在雨中挨着、受着、痛着时,我已彻底向他打开了门;
当他护住我,用自己的背朝向箭时,我已此生不可能再忘。
之后是是非非,不过是越陷越深而已。

话至此处,你还要问起八爷吗?

开头便是一个人的名字,在那等级意识森严的古代,省略了称呼,省略了名号。

直接叫出一个人的名字,无论是若曦是不是穿越过去的人,她都在潜意识里,用着最亲密的方式称呼对方,是任性,是放纵,也是挚爱。

大概,她也知道,这是她写给他的最后一封信了。

她写的都是回忆,所以,她的回忆里只有两个人的,问及第三个人时,是在反将对方。风雨同舟的两人,又岂是他人可比的。

而事实是,我依然觉得,若曦对八爷也有感情,只是,不及四爷深,不及四爷重,而已。

由爱生嗔,由爱生恨,由爱生痴,由爱生念。
从别后,嗔恨痴念,皆化为寸寸相思。

不知你此时,可还怨我恨我?恼我怒我?

紫藤架下,月冷风清处,笔墨纸砚间,
若曦心中没有皇帝,没有四阿哥,只有拿去我魂魄的胤禛一人!

其实,我一直觉得若曦心里是有怨有怒的,但是,在生命将尽与爱恨别离中,这些都不重要了。

如果,她一直活着,就会一直痛苦着。

而她在最后的时间,终于可以任性一次,不去考虑别人曾经对她的好与维护,只去做一个只沉浸于爱之中的女子。

信的最后一句:

相思相望不相亲,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
红笺向壁字模糊,曲阑深处重相见,日日盼君至。

看着电视,重读这段话。

不知不觉,就哭红了眼。

最后两句词,出自三首纳兰词。

「相思相望不相亲」 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明明是一生一世,天作之合,却偏偏不能在一起,两地分隔。经常想念、盼望却不能在一起,看着这一年一年的春色,真不知都是为谁而来?

所以,若曦死时,是阳春三月。杏花刚落,桃花刚开。可是,那又如何。

原著中,若曦喊着四爷的名字,却看到十四爷来时,并不戳破。不是因为她迷糊了,只是因为太过清醒。清醒到她明确地知道自己在等谁,而却没有等来。

所以,这个春天,是为谁而来的春呢?

「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 出自出自纳兰性德的【虞美人·愁痕满地无人省】:「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

我宁愿让自己薄情寡义,不因多情而心累,阵阵歌声催得我柔肠寸断。对着墙壁读你的信笺,不禁想起当初在灯前呼着热气暖手,为你书写心曲。

这就是若曦写这封信时的心声,她在想念一个人,等待一个人。她在学他的字,在做他喜欢做的事情,只为了离他更近一些。

很多年后,在我很想念很想念一个人的时候,我开始学写字。

那个时候,我才真正明白,若曦练字的意义。学一个人的字迹,如同见字如人,想着他写这个字时的心境。当你去临摹他的字时,去体味他的心境,那才是真的靠近。让心的距离,更近一些。

有些共鸣,来自内心。有些痛苦,来自内心。而无处释放时,才会选择另外一种让自己躁动的心安静下来,学会用心去倾听。那是内心深处的体验与孤独,更是心之所向的共鸣。

「红笺向壁字模糊,曲阑深处重相见」 出自纳兰性德的【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当年在曲折的回廊深处,我再一次与你相逢。你抹掉泪水,颤抖着依偎在我怀里。分别之后,你我承受着相同的凄凉痛楚。每逢月圆,便因不能团圆而倍感伤心。

其实,若曦离开四爷后,她并不快乐。

可是,她在四爷身边,同样也不快乐。

她没有办法接受昔日的朋友在她身边一个一个地死去。可是,如果败的是四爷,她同样也无法接受四爷与十三爷的死去。所以,她是确实孤独的,更是痛苦的,遗世而独立。

她可以选择团圆,但是,她要的团圆是所有人的安康,那是如此的不现实。所以,她选择了离开,而她的离开同样是痛苦的,因为,内心的深爱在让她备受煎熬。

所以,最后的最后,她只能选择离开,彻底地离开。只有那句「日日盼君至」,才是最真实的企盼。

原著中,若曦离开的这一章,书中的回目是「花落人亡两不知」。

实在是太切题了。因为,若曦一直到死,都还在信中问「不知你此时,可还怨我恨我?恼我怒我?」

她一直认为,四爷是因为不愿原谅而不愿相见。

而四爷,则是认为若曦还在和他闹脾气而选择不理不睬。

结果,两个人就这样彻底擦肩而过了,一别终生。

所以,从一开始,作者就没想让女主活!

这是多么浩大的布局!!

女主的到来,是一场华丽丽的相遇;

女主的穿越,是一场人生盛世的体验;

女主的存在,却在真爱与良心中无尽地煎熬着,痛苦着;

女主的结局,便是离开,唯有彻底地离开,才会得到解脱,得到救赎。

我一直不太喜欢太过悲情的故事。尤其是以女主离世而告终的故事,可是,桐华大大敢啊,而且,她的高绝之处在于如果不写死女主,我都要替女主累死,痛死,哭死。

这种让读者心甘情愿接受作者给主人公安排的结局,实在是太高明了。

再读【步步惊心】,越来越喜欢其中的文字。当这份文字展现于画面之中时,那些细思恐极的深度与伏笔便都在这一封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而那些更为细腻的情感,或许只有文字才能让不同的读者有着不同的体会。

不得不说,桐华大大的作品大火是有原因的。

桐华作品中,很少有「完美」之人。

因为,她赋予人物的,是生命,是人性,更是本真。

只有活得通透豁达之人,才会出现笔下那些「纠结」的人物。似乎,每一个都曾爱过,而每一个又似乎爱而不得。不是为了矫揉造作,只是为了让读者看清,那才是真实的人生。

你可以穿越,可以知道所有人的结局,却不可以知道自己的。

你可以拥有上帝视角,却无法躲避人世间的七情六欲。

若曦可以站在胜利者的身畔,却无法让自己彻底置身事外。

对于当年八爷的纵容,九爷的相助,十爷的偏爱与十四爷的深情,若曦如何能做到视若无睹呢?

以前觉得若曦矫情,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不就好了嘛。

当然不是!

越长大才越知道,与爱情相辅相成的同样是友情,甚至是人与人之间的情谊。

人,永远无法踩着别人的痛苦去享受着心安理得的快乐。

不是因为这个人矫情,甚至不是因为善良,而是人的本心,人的本性。

而这本书给予的人性,是纠结的,痛苦的,也是真实的。

只有感受着别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才会倍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

才会让每一个读者内心得到一次洗礼与升华。

每一句,都撩动人心。

每一步,都惊心动魄。

半醉半醒日复日,

花开花落年复年。

每一次读,都是不一样的悸动,只因,你已不复曾经的你。

我是 @桃子下雪 欢迎关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