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如何评价电影【无问西东】?

2019-07-17影视

【无问西东】是很珍贵的一部电影。

如果只把【无问西东】当成是一部所谓清华大学的宣传片的人,一定没有看懂【无问西东】,或者说没有看到【无问西东】里最珍贵的东西。

每个人对这部电影都有那么几句印象很深的台词,有的人会是沈光耀在即将自杀式坠毁的飞机上用粤语说的那句「妈妈,对不住」,有的人会是沈母在学校对想要参军的光耀说的「我不希望你还没想好怎么过这一生,就连命都没有了」,有的人会是陈鹏在王敏佳掉到最低谷时抱住她说的「我就是那个为你托底的人」。

但我印象最深的,是吴岭澜在泰戈尔演讲之下思索出的:

「思考人生的意义不是一件羞耻的事。」

那一刻,我仿佛觉得电影中吴岭澜的感悟像是在与我的心对话一样,这一下子就击中了我。

看完电影后我在想,多么难得,能有这样一部电影,认认真真和年轻人——不止是清华的,还有所有在上大学的、没上大学的、离开大学的、还在思索人生意义而感到迷茫的年轻人进行一个对话,告诉他们:

你们不要停止思考人生的意义,这不仅真的没什么丢脸的,相反,还是十分可贵的。

【无问西东】里的四个故事里的主角,清华的四代学生,20年代的吴岭澜、西南联大时代的沈光耀、60年代的陈鹏王敏佳李想和现代的张果果,他们都在思考人生的意义后得到了独属于自己的宝贵答案。

吴岭澜本来觉得只有实科是真正有意义的,但听了前清华校长梅贻琦的教诲,看到和泰戈尔同台的时代巨人们,认识到了自己擅长的文科也有意义,最后终于转选了文科。

沈光耀在沈母面前发誓自己不参军,自己家祖上本就是三代五将,他想要参军追求的功名利禄祖辈早已拥有过,但他在空袭中领悟到了,原来参军不是为了功名,而是为了这个时代缺少的从自己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所以他最终违背了对母亲的誓言。

陈鹏深爱着王敏佳,在学校第一次安排他进九院时表示拒绝,因为「有人要照顾」,但却在为说要王敏佳「托底」之后依然去往研究核弹的道路。而和陈鹏王敏佳一同长大的李想,虽然面对王敏佳被批斗时保持沉默,却是因为怕自己失去拯救更多的人的机会,最终去向边疆。

张果果身处自己一个自己母亲判断的「坏人」很多的俗世,在工作上浸染着华尔街的狼文化,Robert说「在电影里这里是藏酒的」,说的就是1987年的【华尔街】。在遭遇商业背叛后,面对Robert提出的报复计划犹豫再三最后还是选择了拒绝,只是因为他发现自己「和他们不一样」。

后来,吴岭澜成了联大的老师,影响了一众像沈光耀这样想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的学生。

后来,沈光耀参了军,一次次驾驶飞机抛下的食物,养活了许多像陈鹏一样面临饥饿和死亡的孩子。

后来,陈鹏参与的核弹项目成功了,中国从此「不用再受欺负」了,而李想,他用生命拯救了同行的两位同伴,多年后他们生下了一个孩子,张果果。

后来,张果果继续帮助当初本要与自己公司广告合作的四胞胎,为他们寻找更好的生活环境。

他们思考人生意义后的作为,伴随他们的作为而来的最后结果,都让我想到了木心说过:「人没有意义,但有社会意义。」

是啊,人是群居动物,我们生活在偌大的城市中,不是以自然人的身份,而是以社会人的身份。所谓的这个「社会意义」,就是对其他人产生影响。他们就是这么做的。

我记得,在吴岭澜经过教室时,里面的老师正在教【儒行】的第14章:儒有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难相死也;久相待也,远相致也。其任举有如此者。

它的意思是:

儒者之间,听到善事就互相告知,见到善言就互相传示;有了爵位就互相推先,有了患难就互相效死;有朋友久在下位,就等待他升迁,有朋友在远方不得意,就设法引荐他来入仕。儒者对待和举荐志同道合的朋友就是这样的。

这段话就印证了「人生的意义是社会意义」的电影主题。在我看来,所谓「儒者」,不仅对待志同道合的朋友是这样,对待自己困惑的学生、对待饥寒碌碌的孩子、对待边疆的贫民、对待需要支持的祖国人民,都应当是这样,也必然会这样。

那实现人生的意义是一件简单的事吗?

当然不是。

要实现人的这种社会意义,要付出的代价太多了,这也是为什么电影让张果果一开始提出那个问题:

「如果你提前了解你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

沈光耀知道自己要面对的人生是怎么样的——当上飞行员、和敌方作战,注定做好了无法返航的准备,沈母也已经提醒过他,但他依然前来,在坠机前的那一刻给自己的战友比出回家的手势。

陈鹏也知道自己要对面的人生是怎么样的——参与核弹工程,连院长都说是光荣却危险的,但他依然前来,哪怕没办法陪在自己最爱的女人身边,哪怕自己会受到辐射的影响,头上都长了秃斑。

李想也知道自己要面对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去边疆行医,环境恶劣,连最基本的医疗设备都不一定齐全,所以还要自学针灸,但他依然前来,甚至割破自己的手指写血书情愿,最后客死雪海。

张果果知道自己要面对的人生是什么样的——Robert跟他说过自己也救助过一个孩子,最后被赖了好多年,像认了一门亲戚一般,但他依然前来,为四个孩子找人起名,为他们寻找环境更好的住房,明知自己有被赖上的风险。

最早知道这部电影的时候,也和大部分人一样对【无问西东】这个名字感到疑惑:无问西东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英雄不问出处的意思。

后来才知道,原来这四个字取自清华校歌的歌词,「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大致意思是,为人要先培养器量和见识,然后立德立言,取得学术建树,不需要问是东方还是西方学问,延伸后,现在更多的注解是——不计较得失,听从内心做正确的事,那就对了。

但问题是,你能无问西东吗?

当看到沈光耀选择坠机与敌人同归于尽时、当看到陈鹏奔赴核弹工程时、当看到张果果继续帮助四个孩子时,我问自己:如果不是他们,而是我,我能无问西东吗?

我犹豫了。

但就是这个犹豫,让我又被这部电影感动了。

我想到就在不久前,我看了2015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聚焦】,讲的是波士顿环球报的聚焦栏目的几位编辑,想要揭露天主教神父性侵教区里的孩子的故事。

哪怕没有看过电影,你也可以想象,面对代表教会的神父们,他们在揭露的过程里受到了多少的障碍、多大的压力,他们会为看上去微不足道的进展而大笑、也会为遇到太大的阻力而痛哭,但他们都选择了坚持,哪怕要付出代价。

看【聚焦】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是我,我能做到他们做到的那样吗?

我能因为知道自己做的对是正确的,就一定坚持下去吗?

我不知道。

也许我还没有到人生重大抉择的路口,也许我还没有踏上追逐人生的终极意义的旅程,但看完【无问西东】,我会在以后的道路上多拷问自己:

如果你提前了解你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你能无问西东吗?

我想,这部电影于我的意义,也许就是离这个答案更近一些。但哪怕只有一些,也就够了。

其实我已经看了很多这部电影的评论,看到一些狠踩的话语,说这部电影「尴尬、矫情、烂情怀」,还是有一丝难过。

也许是这部电影太老了。

先不提故事是老的,电影自身都是老的——六年前就拍好了,却拖到现在才上映,今日再看,已经好似年代久远、与当今格格不入的老片一般了。

章子怡黄晓明王力宏张震陈楚生几位主演虽然一直保养得当,但【无问西东】里这般青春洋溢、满脸胶原蛋白也早已无法在电视上看到。就连【无问西东】的正式海报大概也因为他们几个抽不出档期再特意拍摄而做得格外粗制滥造。他们还都有了名字各式各样的小孩,一半的微博都是晒娃晒活动晒美食晒生活,转发动则十几二十万,而六年前,微博也只不过刚刚兴起。

六年前,票房国内最高的电影还是【阿凡达】,现在,【战狼2】已经是它的四倍。六年时间,国内建了无数新的电影院,荧幕也越来越大,分不清Imax 3D和普通3D之间区别的观众已经越来越少。

现在,大多人都可以高谈阔论PG1和李小璐的八卦,也有很少人会关注屠呦呦又在青蒿素上获得了什么发现,但没有人会觉得不妥——因为和平年代,意味着我们在三点一线的生活背后,可以尽情撸串、唱K、蹦迪、做爱,用不着每个人都像电影里那样背负国家与时代的命运。

可说起今天的生活有多么来之不易,我们却都清楚得不得了——我们都知道曾经有这样一帮人,用他们「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还有牺牲,在时光的洪流里搭起了这个不用做生死抉择的时代。

但「知道」和真的去「谈论」过去又是两回事,当你把记忆里的东西翻出来时,副作用就诞生了——谈论与怀缅过去,或甚至只是简单地承认过去,都会创造出一种被从和平年代抽离的假象,让你失去在和平年代撸串、唱K、蹦迪、做爱中获得的一身轻盈。

怎么办,只好把电影里那些历史中的纷飞情绪、激昂言辞、卑微希冀,轻描淡写地说成是一种「矫情」和「尴尬」。

怎么会有人在逃难时还带走鸽子呢,怎么会有人写血书要去边疆呢,怎么会有人在饥饿时唱歌呢。

怎么会有人这么傻的呢?

不愿达成理解,只好用冷淡和漠视来阻止这种「沉重感」,反正两个时代中间本来就存在着一层时空的天然屏障,以这样的方式不难将在和平年代好不容易才建立起的精致生活的「高级感」保持住。

这大概就是会不喜欢【无问西东】的原因吧。

我觉得这也没什么,毕竟我们羞于谈起历史的原因,本来就是历史对于我们来说从来都太过沉重。

我真的会理解,只是也真的觉得有点可惜。

因为如果你真的能喜欢上这部电影,那你就知道我的这种感受,那种太喜欢这部电影,以至于很想告诉别人它的好,但又怕言语匮乏不能表达出它有多好的感受。

甚至写到这里,我依然怕写错,或写得不好,因为这部电影里展现出来的那些珍贵的东西对现在的我来说,已经太过易碎了。

不喜欢【无问西东】的人我可以理解,只是觉得有点可惜,他们失去了一些世界。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