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为什么创投出来的电影票房都不怎么样?

2019-12-11影视

这个问题是目前国产电影的一个巨大症结之一。

原因很多。

1.大部分创投跟在电影节、影展后面,中国的电影节和影展是什么样子,就不难理解创投环节得多菜了。这里包括台湾省的金马。

2.专业性。这个没法说了,就是,都不专业呗。可以参考first 影展,西宁电影节,平遥电影节什么的,有大咖去,架不住参赛者水平有限,也架不住匆匆忙忙的活动环节。好导演,好编剧不一定是好老师。

3.参加创投的人脑子一般都不靠谱。这句话得得罪我一帮朋友。但是这是真的。电影,特别是国内电影市场,是一个10赌9输的现状,大部分参加创投的人,都抱着自己还不错(其实大部分抱着自己牛逼坏了的心态,很多所谓编剧导演窝在家里不工作,整天自我催眠觉得自己是下一个李安)的心态,然后和制片人、投资人一个劲儿的要费用,完全的自私。电影的成功,观众能记住的除了演员大概也只有导演了,何况是这种半野鸡的项目。

简单理解是这样:

如果你手上有200w现金,一个人过来说给我用吧。我不能保证还你本金,利润更不要谈,谈就是俗。但是呢,我得有作品,不然不好参赛。就算拿奖了也是我露脸去,观众(如果有的话)也只记得我,跟你关系不大。但是有极小,小到比买彩票中奖概率大一点的几率咱们能赚大钱,你多问几句还要被怼「不尊重艺术、你不懂」,而且我跟你要钱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是根本看不起你的。

谁给钱谁XX。

是个制片人和投资人都知道,这种项目,连洗钱都没办法操作,除非制片人low到和编剧导演一块忽悠投资人,拿了投资,各分一半,半路走人的情况。

脑子不好还表现在大多数创投的项目都是是糟糕的「文艺电影」。打引号是因为这是一个不被认可的电影分类。

送一句芦苇老师的话:别把艺术电影当做防空洞。

「艺术电影」(其实这种分类都没被全球电影界认可过)这个类型对脑子不好的编剧导演来说是太好了,拍的再烂,观众再骂,只需要点一颗烟,淡淡的说一句:「这是一片艺术荒漠,你们都不懂,我不难过,我只是替你们难过」。十足的混蛋。何况去过创投或者影展的人都知道,再烂的电影都有人捧臭脚,再烂的混蛋都有人喜欢不是吗?

3.国内行业太低幼。这个很没办法,以前和一群制片公司的人了,聊到半夜,那些谁都知道的问题没有一个能解决的,这种状况很神奇。

另外,导演和编剧不是学校教出来的,可以参考黄金时代的香港电影,研究下现在的香港优秀导演都是怎么被培养的就知道了。导演是门手艺活,没有靠谱师傅带,绝对出不来。看看陈可辛,看看文牧野。

而创投呢?

匆匆几天,怎么可能培养出优秀导演。就算很多孵化项目的基金和组织,老带新的环节也很泛泛。

想培养一个优秀导演,就一定把他仍在优秀的剧组里,长时间浸淫其中,这还得靠悟性和努力,有些天生脑子搭错弦儿的,半辈子都出不了活。

有一次和叶伟民导演聊这些事情,他说起自己的导演生涯,无限感慨。很小的时候出来混生活,剧组是最合适的地方。进去了,得到一帮电影人的帮忙、提携,一步步走到今天,十分感激。所以他自己带了两个徒弟,只要是他的戏都带着他们锻炼,原话是,想到自己被那样的照顾,培养,也很想为电影做点贡献。

就这个情绪,在大陆导演身上,我见到的极少,这大概也是文化使然。没有这样的土壤,想凭空跳出来个天才,就很扯了。

前段时间一篇很火的高校毕业编导生卖电子烟的文章,导致那些高校的一些学生和老师的剧烈反弹,让我觉得很搞笑,那些被刺痛的人不过是把电影当成了宗教,并且以自己掌握了这门宗教的解释权为荣,并以此妄图攫取电影这门生意的全部利益。这套思维逻辑是不是和极端宗教恐怖分子很像?

如果有一天看到,那些参加创投的大多数人不再是把电影当成宗教,认真学习,好好练习,懂得观众为什么需要电影,也懂得自己为什么需要电影之后,估计这个问题才有可能开始得到解决。

创投会上恰恰聚集的了最多的以自己是电影人而感到光鲜和高贵,误以为自己掌握了电影宗教的解释权的一帮人,所以他们不光是做不出好电影而已。

我刚入行的时候,别人知道我是做电影行业的,都会羡慕,觉得我很光鲜,很长一段时间我也以这种光鲜自居。等我真的在这个行业久了之后,我开始恐惧这种羡慕和光鲜。因为我知道我大多数时候可能和民工兄弟一样。后来,别人知道我是做电影行业的,依旧是发出赞叹和表示羡慕,这时候的我如芒在背。时间并不会改变这个行业内外对电影的宗教式崇拜,这一点没有改观,中国电影就没有质的改变。

我记得很久之前我翻开那本5cm厚的【世界电影史】,开头它告诉我,电影技术诞生之初,是马戏团里的把戏,你投币它就放一遍,跟中国古代走马灯的把戏是一样的。到最后人们发现它是优质媒介,所有的目的就是传播想法并赚到合理利润而已(这是所有媒介的根本意义)。

我当时顿悟,电影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