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为什么越看【甄嬛传】越不喜欢甄嬛?

2022-07-07影视

这个问题很简单

因为导演就没有想让观众喜欢「甄嬛」。

如果仔细去品味【甄嬛传】,就会发现郑晓龙导演的拍摄手法非常独特,他其实是用拍摄一个男人戏的方式去讲述一部女性群像后宫戏。

【甄嬛传】的拍摄手法有别于一般的言情剧、后宫剧、女主剧,在这个故事中既没有刻意渲染甄嬛的善良和无辜,也没有深刻挖掘甄嬛的可怜可悯,导演用非常冷静客观的视角描述了甄嬛的一生,在其他「玛丽苏剧」中,应该大拍特拍的女主受苦受难情节统统被压缩了,这一段我在上一个问题中解释过,在这里不赘述了。

总之,观众不能如寻常言情剧一般,以「娘家人」「老母亲」的身份站在甄嬛的立场看待问题,导演的镜头没有多余的感情,反而更像第三者审视全剧,故观众看甄嬛,有爱有恨,甚至恨者多于爱者。

在这种「冷酷」的镜头下,甄嬛本身的政治动物属性暴露无遗,观众会喜欢一个温柔的少女、一位无私的母亲、一个善良的爱人,但「甄嬛」完全不是,这个女人或许值得爱,但她一点也不可爱。

去主角光环并不是指甄嬛失去了主角应有的待遇,如奇遇,如天选之貌,如聪明绝顶,而是指在拍摄中,导演并没有利用镜头语言给主角以情感加持。

现在我们回想一下,整部【甄嬛传】,即便只是简单的回忆,它也很少在主角身上使用慢镜头、回忆杀、美颜滤镜,也没有滥用BGM调动情绪,自琼瑶剧时代兴起的夸张狗血的言情滥觞在【甄嬛传】中很少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宛如客观记录般冷静的视角设计。

若以女性主义的方式解释是,甄嬛传其实是在用一个拍摄男性戏的方式去拍摄女性戏份。

这里简单解释一下男性戏的拍摄方式,其实就是无需过多的背景铺垫,直接开始故事情节,比如现在一个男性出现在镜头里,他接下来是要复仇/读书/科举/做官,他的性格是豪爽/温柔/阴险/毒辣,他的社会定位是已婚/未婚,都不需要过多解释铺垫,简单介绍几句就可以开始走剧情了,突出主角的成长线。

而女性剧,出场的女性身份大多为未婚,初始设置性格都是讨人喜欢无伤大雅的活泼/善良,即使是俏黄蓉或者小龙女这种看似不同的,实际底色也没有突破为家庭做配的底线,然后呢,在成长线之前,几乎都要突出一个转变,比如被抛弃过、死了老公、被狠狠欺负,上来就开始走剧情的大多数都是女反派。

鉴于导演郑晓龙是一位男性导演,因此我很难确定这是导演的有意为之还是疏于拍摄女性群像导致的意外,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结果对【甄嬛传】来说都非常具有突破性。

鉴于语言比较抽象,所以接下来我举几个具体的例子。

首先是针对女主复仇主线的情感铺垫,【甄嬛传】可以和经典复仇言情剧【回家的诱惑】作对比。

因为「你好骚啊」而出圈的回家的诱惑,一共有60集,上部和下部,上部分讲的是妻子的遭遇(33集),下部分讲的是妻子复活并报仇(27集)。我小时候看【回家的诱惑】的时候,前期就觉得特别无聊且且常常因品如的遭遇而气愤,现在回想起来这是因为前33集其实都在讲一件事:
那就是品如在洪世贤家的生活是怎么的凄惨,是怎么被欺负,是怎么可怜。

可电视剧为什么要花费漫长的时间来讲述同一件事情呢?

这33集都是为了铺垫一件事,那就是品如「复仇的合法性

只有构建了合法性,才有肆无忌惮报复的理由,才有爽感。

如果以女性主义来拆解,那么事实上在一个父权社会,弱者要向强者复仇,是要合理合法合情的。这里要注意父权社会不是男权社会,父权实际中未必涉及性别,而是一整套封建伦理观念,父权社会含有典型的封建强权性质,在这套观念里,人等级分明,下位者要复仇上位者不仅需要遭遇欺凌,更需要遭遇极惨的欺凌,反抗才具有合法性。所以不但弱小的女性复仇要合法,弱小的男性复仇也要合法,比如哪吒在反抗父亲前要割肉还父,割肉还母。

如果电视剧领域这套规则没变,那么导演在执导影视剧的时候就需要格外强调弱者所遭遇的欺凌,以此作为反抗的合法依据。

而在言情剧里这套理论进一步细化了。所以观众会看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比如同样的一个题材,创业,男性去创业是不需要什么理由的,起手就是赚钱→赚大钱→破产→东山再起,而女性创业题材都得先来点幺蛾子,嫁人→被欺负→死老公→死儿子→被欺负→挣钱→奋起,凡是女性题材都要来这一套,反正就是有点我也不想这么强大啊,但是社会逼得我没招的无奈感。

不信数数看过的电视剧,都是这个套路。

这种「无奈感」,既是一种逻辑,也是强大的女性形象的自白书和对父权社会的投名状:

我也不想那么强势,都是社会逼的啊~

放心吧,我其实骨子里是温柔善良的~

我不是大灰狼,我是「兔子急了还咬人」的兔子呦~

这种「聪明」的手法当然可以博得观众的好感和谅解,也容易赚到观众的心疼和理解,但甄嬛吧,她偏偏就不是这样的,甄嬛自出场就展露了聪明强势的一面,她有求得「天下最好男子」的傲气,会利用交情pua温实初,她甚至不善良温柔,不需要谁来教她,她就会在自己宫里刑讯逼供揪出幕后黑手。

可以说,甄嬛给人带来的那种不适感,并不是因为她真的如何罪大恶极,而是她以一个女性的身份,在毫无转变的情况下,展露了本该属于男性的野心和狠辣心术。

而导演也并不吝啬,这种特质并不仅限于「甄嬛」,【甄嬛传】里的主要女性角色都有明显的「恶」之本性,这无关她们经历过什么,她们的天性就如此复杂多变。

比如同为宠妃的华妃,华妃的小产虽然是她性格转变的因由之一,但谁也不能否认,华妃天生就是个狠角色,无论有没有那次小产,都不会影响她天生的飞扬跋扈和铁石心肠。

再如皇后,她自始至终都秉持自身利益至上,无论有没有纯元,她为了做独一无二的太后,都会当上打胎队长,她们的人生经历只是催化了她们的性格,并没有扭转她们的性格。

换而言之,【甄嬛传】里并没有「我也想做个好人,但是社会不给我这个机会」这样的悲情人物,也没有「现在我想做个好人,给我个机会」的洗白片段,这些妃嫔们或聪明或隐忍或跋扈或美丽却愚蠢,她们通晓必要之恶,只要生活有需要,她们完全可以无负担无转变地做坏人、做坏事。

就连看似楚楚可怜的安小鸟,勒死余答应的时候也不见手软,甘心以一条人命做自己的进身之阶,后来和甄嬛的决裂也是以业务冲突居多,所谓感情破裂不过是利益冲突下的自欺欺人。

我一开始看甄嬛传的时候也是很烦甄嬛,我嫌甄嬛不够爽快利落。

比如「滴血验亲」那场戏,看得人都替她发急,快解释啊快哭诉啊快怒骂祺嫔阴阳怪气啊。

现在想一想,还是因为甄嬛这个人设太独特了。

我在以前看的剧,女主是把话说的狠、事做的一塌糊涂,嘴上说着灭你全家,实际上选择原谅。

【回家的诱惑】的复仇拍的很爽吧,最后还是他喵的选择了原谅,机械降神给艾丽搞了一个癌症,好像还有艾丽和洪世贤手拉手升入天国的特写。

甄嬛不一样,她每次都把场面话说的非常漂亮委婉

但一转头就把事情做绝,说要灭祺嫔全族就灭祺嫔全族。

说要给大橘药死就真的不费余力地药他。

最后还成功了!!

这简直是在某些尚未开化的观众的道德底线上反复试探,雷区蹦迪。

皇帝只是流放你的家人,逼死过你的侍女,害的你差点在冰天雪地里死掉,但是他可是会在生病时叫一声你的名字,你这个女人不但不感动还敢寻找第二春?

说完了【甄嬛传】的恶女人设,再谈谈导演的镜头语言。

首先是这部电视剧没有刻意地区分女性角色的妆容,不存在所谓的女一女二妆,角色的贴合性大于演员的腕。华妃作为宠妃,衣饰最为华贵,妆容最为精巧,美貌最为杀人,沈眉庄和敬妃、端妃都是稳重人设,全剧的妆容基本上没有变化,安陵容前期楚楚可怜,后期越来越成熟,甄嬛的妆容跨度最大,也就是说在妆容上,主角并没有什么额外的加成。

别小看所谓的女一女二妆容,这都是直接调节观众好感度的大杀器,为什么在某网站,华妃和其他角色的拉郎cp视频最多,因为华妃最美。为什么隔壁的【延禧攻略】高贵妃无人问津,因为那个妆容是真的丑。

观众的喜怒是可以被镜头语言欺骗的,观众的立场是可以被导演忽悠的,如果导演把华妃的美貌值调低三个档,观众对华妃这个角色的喜爱恐怕就会大打折扣。但是,由于导演给每一位角色的镜头是平等的,导演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暗示立场的镜头取向,导演也没有采用独特的镜头语言去突出甄嬛的可怜、可悯,反而使【甄嬛传】本身更显得真实。

在镜头语言的运用上,【甄嬛传】很少使用慢镜头,除了主角甄嬛外,其他的角色也有不少的独立镜头,故事性大于导演性,对于场景的复原,演员的表现,要多于导演技法的使用。这又是对主角甄嬛很不利的事情,没有妆容加持没有镜头照顾,甄嬛在情感上得到的展现并不多于其他角色,那么观众由为什么非得和你共情不可呢?

以「菀菀类卿」这场戏来拆解分析。

为什么很多观众看完了这场戏,还是会共情皇帝?

第一点我在之前的帖子说过,因为导演删掉了甄嬛家人被流放宁古塔的戏份,导致观众对甄嬛的悲惨遭遇想象不足,有的九漏鱼还以为宁古塔在海南,甄嬛全家是去happy度假了。

第二是,导演在这场戏里,不知道处于什么考量,居然把镜头的主场位让给了甄嬛。

在一个镜头里,人物越靠近中心,给予观众的压迫感既越强。

但这场戏中,甄嬛和皇帝的占位是基本持平的。

这会给观众一种无形的暗示:甄嬛和皇帝的地位平等,皇帝没有威压甄嬛。

而接下来的镜头更为「奇怪」,不仅在远镜头中两个人占位相同,就连在大特写里,两个人的占位居然也差不多相同?

如果光看这一句台词和两个人的表情,是不是会觉得皇帝才是弱势方恋爱脑,甄嬛是那个咄咄逼人的女尊国反派?

提示一下,这场戏里是没有慢镜头的,唯一一个慢镜头给了皇帝甩纸时候的「纸」,还没有给甄嬛,而一般来说,主角被欺负的时候,都会给主角一个慢镜头+悲情BGM突出主角的悲惨,这个就不用举例了,大家可以随便回想。

可能导演想要达到一个虽然在封建社会,但是甄嬛和皇帝在精神上是相等的感觉,但是毫无疑问,在这场戏中,甄嬛方的悲惨被大大削弱了,很多被导演镜头带着走的观众,在这场戏里,更多的开始同情皇帝(?),下意识地认为皇帝做的是对的,甄嬛在无理取闹。

那么有人可能又要说我过度解读了,我这里举另一部戏作为例子。

同样以雍正朝为背景的【雍正王朝】,同样有一场雍正威压妃嫔的戏份。

这场戏是雍正在前朝受了年羹尧的气又不敢发作,回到后宫折磨年妃,逼迫年妃脱衣服「卸甲」来羞辱她,羞辱年家。

在这个镜头里,随着雍正的怒呵,皇帝的脸在镜头中越来越大,越来越大,甚至要占据全屏幕,那种冷酷的压迫感扑面而来,而年妃作为一个受害者,她在镜头里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单薄的肩头仿佛无力承担千斤重压,凄惶潸然,凸显她的无助和可怜。

如果只看这两个镜头,不显示台词,哪位女性看起来更加可怜,更加容易赚取观众的同情呢?

毫无疑问是年秋月。

这就是镜头的魅力。

为什么在此之后所有的「大女主剧」都没有【甄嬛传】出彩,因为那些剧本看似大女主,实际上还是在走那些剧情,无论是【芈月传】【那年花开】都是先谈一场甜蜜恋爱,想要平淡生活而不得从而奋起反击,这当然不能说不好看,毕竟要考虑到历史,但是和上来就全员恶人单刀直入的【甄嬛传】相比,无疑是少了那种独特的滋味。

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产古装言情女主剧的堕落,甄嬛这个女人的名姓将越来越多的被提起。在多如牛毛的「大女主」中,甄嬛如同羊群里的黑羊一样格格不入,她如此的与众不同,以至于讨厌她的观众或许比喜爱她的观众人数更多。

这对甄嬛来说或许极不公平,但是对以她为名的【甄嬛传】来说,则是莫大的喜讯。【甄嬛传】能十倍百倍于后来的女主剧,所仰赖的正是这,或许是有意为之,或许是妙手偶得的去主角光环化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