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数码

2024 年消费新引擎会增加吗?

2024-05-28数码

这些新的引擎能否真正的带动2024年经济发展呢。 答案确定的,可以。

绿色低碳消费受到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更高的群体更可能转向绿色低碳消费,同时低碳消费也存在世代差异,80后、90后和00后中青年更积极参与绿色低碳消费。也就是说,收入高、学历高、年纪轻 的群体更倾向于选择 低碳环保的消费方式, 他们可以在社会文化营造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我们建立绿色低碳的共享文化, 让整个社会都认同并追求这种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高社会阶层和青年群体拥有更强的绿色消费认同,从而努力培养绿色低碳生活习惯。

青年是绿色消费转型的主力,重视其文化创新能力和带动效应,青年总体更愿意接纳新生事物、更愿意尝试新兴生活方式,应鼓励绿色低碳消费与年轻世代的结合、与青年文化的碰撞,培育青年作为高质量消费重点群体,也有助于引导全社会从羡慕模仿到认同践行绿色低碳生活。但是,目前我国居民绿色消费尚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绿色消费市场的潜力释放。

1. 新能源汽车案例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相对于世代,阶层对新能源车购买意愿的影响更重要, 高学历、高收入人群明显更喜欢新能源车。我国目前尚且属于5000-25000美元的收入区间,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处于正向促进区间 。如果2024至2030年中国汽车消费维持均值增长趋势,预计到2030年,千人汽车保有量将增长至348.2辆,汽车总保有量将增加近1.6亿辆,年均净增约2280万辆。

基于87个国家和地区2005至2019年的数据,对人均GDP(以美元计价并取对数)与千人汽车保有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图1的散点图展示了这一关系,其中横轴代表对数化后的人均GDP,纵轴则反映了千人汽车保有量。这一图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直观的视角,用以观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汽车保有量的变化趋势。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千人汽车保有量呈现出与人均收入水平相关的变化模式。在人均收入未达到5000美元时,汽车普及率基本保持稳定,无显著增长;一旦人均收入超过这一门槛, 汽车保有量开始随人均GDP的增加而显著增长,直至人均收入达到约25000美元 。然而, 当人均收入进一步超过25000美元时 ,千人汽车保有量的增长开始表现出较大的分化。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人均GDP 5000至25000美元区间内的汽车保有量增长轨迹并未呈现异常现象。

如果2024至2030年中国汽车消费维持均值增长趋势,预计到2030年,千人汽车保有量将增长至348.2辆,汽车总保有量将增加近1.6亿辆,年均净增约2280万辆。按照弹性系数预测,千人汽车保有量应增长47.5%,这意味着从2023年底的234.3辆增至2030年底的345.7辆,年均增量约为2230万辆。

2. 消费者绿色消费的现状

出行交通、居住和食物,这三个领域分别构成生活方式碳排放的17%、9%和20%,建筑、交通、家电消费是当前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的领域。

2022年中国城市的低碳消费数据显示,城市居民在购物、使用到丢弃等消费过程的各个环节,以及在饮食、穿着、出行等方面的消费习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社会经济地位 年龄 这两个因素如何影响绿色消费行为。

结果显示 [1] ,无论是购物的选择、使用的方式还是商品的丢弃,都受到了 收入、学历和年龄 的影响。具体来说, 收入高、学历高、年纪轻 的群体更倾向于选择 低碳环保的消费方式 。特别是 中等收入的人群,他们购买绿色商品的比例是最高的

在购买环节和选择新能源汽车时, 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更为显著 。但在考虑商品如何丢弃和日常的二手消费时,社会经济地位和年龄都是重要的因素。

基于这些发现,当前, 绿色消费应该更加重视中等收入群体和年轻人的力量 。他们可以在社会文化营造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我们建立绿色低碳的共享文化, 让整个社会都认同并追求这种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3. 消费者绿色消费的心理「梗阻」

消费者如果打算购买环保产品,这通常意味着他们 真的更可能 付诸行动去购买。 是,这 并不是 说有了这种意向 就一定会有行动 在消费者从有意向购买到真正购买的过程中 ,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在起作用: 一是对自己行为能否得到控制的感知,二是执行这个绿色购买行为的意向 。这两个因素都是正面的,也就是说,当消费者觉得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且真的打算这么做时,他们就更可能购买环保产品。

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 如果消费者非常注重节约 ,他们可能会变得「懒惰」于思考,对环境信息不那么敏感, 这可能会削弱他们想要执行绿色购买计划的意愿 。具体来说,当我们发现一些消费者非常注重节约时, 他们虽然可能意识到应该购买环保产品 ,但因为不太愿意花太多精力去收集信息或制定计划, 最终可能不会真的这么做

参考

  1. ^ [1]朱迪.(2024).中等收入群体和青年群体的绿色低碳消费研究——基于不同消费环节和消费领域的实证分析.社会科学辑刊(03),130-14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