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所说的DNC,应该指的是FIIL的DRIIFTER DNC技术吧。
但实际上,DNC就是DIGITAL ANC的简称,说人话就是数字型主动降噪技术。但现在市面上的主动降噪耳机,大多数都已经是数字型主动降噪技术,所以FIIL这个纯粹就是噱头而已。
其实真正要看ANC的降噪效果,主要还是看采用的主动降噪技术,以及各个厂家的主动降噪算法。
目前市面上存在3种不同类型的主动降噪技术,根据其控制结构分类,可以分为前馈式、反馈式、双馈式。
引用我之前写的一些科普内容,希望能对题主及其他知友有用吧。
1、前馈式主动降噪
早期的、低价位的主动降噪耳机大多采用的是前馈式主动降噪,因为其结构简单,而且只需要在耳机外侧布置单颗环境噪声麦克风(每侧耳机1颗,共2颗),负责在耳朵听到噪声之前先一步监听到噪声的存在,并且及时反馈给到处理电路生成反相波形来抵消噪声。
但它的缺点很明显,就是对于一些突发性的噪声消除效果不好,而且会有漏网的噪声。
2、反馈式主动降噪
另一种成本相对较低廉的主动降噪模式,跟前馈式相比,它的最大区别在于将降噪麦克风布置在耳机内侧,用于检测耳机回放的声音中间杂的噪声,并立即做出补偿降噪,降噪效果略优于前馈式,但容易出现高频啸叫或低频振荡。
3、双馈式(复合式)主动降噪
目前高端的主动降噪耳机基本都改用双馈式主动降噪了,它基本结合了前馈式和反馈式的优点,是目前市面上降噪效果最好的设计方案。但相应的成本也高,因为需要在每一侧耳机额外部署不少于2颗降噪麦克风,分别由于收集外部环境噪声,以及对内部回放信号进行反馈控制,不光结构上更复杂,而且功耗也高,因此对续航的压力也就更大。
上面的科普可能有点生涩难理解,所以补充一下:
前馈式的优势在于结构简单,而且成本低廉,目前很多低价位的主动降噪耳机用的都是这个技术。但前馈式的最大问题在于ANC降噪系统生成的主动降噪效果,跟我们实际听到的会有差距。尤其是当耳机佩戴不好存在漏音时,主动降噪效果的折扣就会比较大。
而后馈式主要就是针对前馈式的问题,将降噪麦克风移到耳机内侧,用来监听耳道内部所听到的噪声水平,因此主动降噪效果会比前馈式更干净一些。但不足就是主动降噪会有一定的滞后,尤其是当有很响、很短促的偶发噪声突破耳机本身的被动降噪进入到耳道后,主动降噪处理可能会猝不及防,造成啸叫的情况——我之前用的小米AIR PRO就很明显。
至于双馈式其实就是融合了前馈和后馈两套噪声侦测,位于耳机外侧的降噪麦克风会先收集并交给DSP进行第一次的降噪处理,而耳机内侧的降噪麦克风则会监测降噪效果,进一步处理漏网之鱼。因此双馈式的主动降噪效果是最理想的,当然成本也更高就是了。
反正我个人建议,如果对主动降噪要求比较高的,尽量考虑双馈式的。不过具体还要看各个厂家的主动降噪算法,以及指定的降噪策略。这里我引用数码多的一张图表,以便各位更好理解各个厂家的降噪策略。
简单解释一下,图表对常规的频响范围划分成5段,并通过人头耳机录音的方式来比对降噪效果。对应的百分比越大,说明该频段的噪声滤除得越干净。通过图表,可以看到大致可以分成3个段位:
第一档位:以苹果、索尼、BOSE等几个大厂为代表的,基本可以做到从20Hz到20kHz都能达到90%以上的噪声滤除;
第二档位:只有部分频段可以达到90%以上,并且其他频段能有70~90%滤除的;
第三档位:多数频段都只有6、70%,甚至低于这个数的,基本上主动降噪就是聊胜于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