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数码

为什么相机镜头价格这么高?

2014-04-02数码

本答案反对@xin TANG 的答案。

很久以前,和这位有过争吵,所以无法圈他了。

镜头的昂贵来自于设计的困难,来自大口径高品质光学材料的高价,也来自垄断造成的溢价。

下面逐条指出xin TANG回答中由于论据错误导致的观点错误。

「蔡司也是有打磨机器的,但是对于高端镜头来说,机器流水线下来的东西属于毛坯。然后是用人打磨。目前最好的机器出来的东西,和人的手工来做,还是差了一个数量级以上的精度的。根本不是所谓的不值得为小批量的东西开发机器。」

那么,他作为一个徕卡粉丝,大概忽视了手工打磨非球面是怎样造成了徕卡M Noctilux 50mm F1.2只生产1600支就被迫停工,也忽视了在八十年代,徕卡是如何与他的好基友法国康宁合作,开发适宜压铸非球面镜片的光学玻璃的。如今保谷和美能达等几家的压铸非球面工艺几乎都来源于此。事实上,对于民用镜头,徕卡一直希望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如果你真的了解过一点比较可靠的徕卡生产历史而非道听途说,就应该知道,徕卡在生产M 35mm F1.4 ASPH 的时候就已经在使用压铸非球面镜片。

至于检测镜片精度,那确实是使用干涉仪。按照蔡司90年代的方法,镜片的厚度,材质均一性,光学表面(特别是非球面)的精准程度,都可以用干涉仪+准直器的复杂系统完成检查。但是,是否能够同时完成人工手动修正,这是很难说的。因为这些修正要严格服从一定的公式,人工显然只能是一点点试。

说几个事实吧,国内和日本都生产不了高端镜头的玻璃。高端基本被肖特垄断了。

这段话,以及他上面对于「人工合成ED」的嘲讽,完全错了。

一个惊人的事实是, 即使是现阶段最顶级的电影镜头(Panavision系列定焦、变焦,徕卡Summilux-C系列等),也都主要使用日本玻璃 。我知道你们肯定都不信,佳能镜头的玻璃怎么可能跟我大徕卡一样呢,徕卡三年醇化的玻璃才能通透,放到镜头结构里那才能刀锐奶化。那好,我们先看一个小东西。

这个图,是蔡司与Yashica合作Contax系列最后期推出的镜头,传说中性能高超但胎死腹中的PC-Apo-Distagon 25mm F3.5。无忌有一定的资料蔡司主义 - 无忌摄影论坛 。

这支镜头,按说是蔡司contax镜头序列中相当高级的镜头,那么使用什么玻璃材料呢?

大家看到了,HOYA与OHARA,两个最顶尖的日本玻璃厂商。

那么,高贵的徕卡就该用肖特玻璃了吧?

我们来看一下徕卡Summilux-C 40mm T1.4的相关资料,这是徕卡最顶尖的电影镜头,全开T1.4超强细节无紫边,xin TANG已经给大家科普过了。

这是镜头结构。

这是镜组列表。大家注意看倒数第二列,这里是光学玻璃的牌号(Name),也就是厂家给玻璃取的名字。这一套,是属于日本厂家ohara的。

再看作者自己写在列表结尾的注释

看到最后一行了吗?玻璃清单适用于小原公司。

为了证明这就是上面提到的神镜徕卡Summilux-C 40mm T1.4,给大家看一下设计师名字和这个镜头设计的所有单位:

Iain Neil由于设计了徕卡Summilux-C系列的光学部分而获得奥斯卡科学艺术奖,ACM是徕卡的金主,大家明白了吧。

所以呢,我们已经知道了,徕卡在顶级电影镜头中,使用的依然是日本小原的玻璃……那么还有一个问题,xin TANG所说的,徕卡消色散不靠人工ED,这是真的假的?

我们来看徕卡最新的M 28mm F1.4 Summilux镜头设计,镜头结构图如下:

其中,徕卡亲自承认,第二片镜片是折射率、阿贝数(玻璃的色散水平)均极其接近萤石的人工超低色散材料,证据在下面:

我相信,能看到这儿的读者,应该是不需要我向你们讲述萤石和FPL53、FCD100之间的异同点的。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徕卡Summilux-C 40mm T1.4,会发现Abbe 数在81或更高的有6片之多,甚至中间还有3片439950(代表折射率约1.439,阿贝数约95.0的光学材料,一般就是萤石&FPL53&FCD100)连用的壮举。
所以,大家应该知道为什么徕卡电影镜头没色散了吧。
第一,人家设计得好,高折射与低折射、常规色散玻璃与局部异常色散玻璃搭配得好;
第二,人家买ohara 等顶级厂家的顶级货色,透过率和纯净度得到保证;
第三,人家装配得好(镜头的实际色散与装配精度息息相关,我就不给你们看蔡司的镜头屁股专利了)。

是不是「三年冷却的玻璃」呢?有没有「人工合成ED」呢?

大家自己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