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数码

余承东称如果活不下去了,华为做鞋袜都是世界级品牌,对此你是否认同?

2022-07-05数码

很多人对华为还是不够了解,可能也无法意识到当年做运营商业务起家的华为,能把智能手机这块真正啃下来有多难,毕竟做电脑世界第一的联想做不好智能手机,同样运营商的中兴做不好智能手机,2G时代的通讯巨头nokia做不好手机,但这些例子给大家的印象还是不够深刻,什么中华酷联这种当初靠运营商定制机得过且过的时候,华为直接壮士断腕,厉兵秣马的事儿,大家都已经不太熟悉了。

尤其是20年被美帝制裁之后,一时间华为所有的成功都变成了爱国营销,国家买单之类的说法,稍微好一点的就是华为靠的是运营商业务的资产,利用体量优势实现的成功。

甚至于即便你把制裁之前的18年,华为国内手机出货量只增长了15%,但海外增长了60%,2亿的出货量,一半在海外这种实实在在的数据贴出来,都没有用,很多时候,偏见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儿。

但实际上,如果我们真的用心去观察华为这几年的业务拓展,可能会发现一点儿不一样的东西。

比如平板业务,华为做平板其实是很早的,起步时间和手机差不多,但最初平板业务的发展远没有手机那么顺利,体量不够,溢价能力不足,iPad的大山压着,安卓生态的不给力,等等,这让很多的参与者很早就判定安卓平板是个没有未来的赛道,而诸如小米,就直接把产品线砍掉了。

然后就是我们熟悉的2019年,MatePad Pro横空出世,一把打响安卓平板的声音,同时解决了安卓平板的生态问题、溢价问题和用户场景问题,再然后我们看到,曾经那些定义安卓平板没有未来的厂商又回来了,在MatePad Pro定义的基础产品框架下,开始做得风生水起。

可很多人真的没有深入思考过,从13年开始做平板,到19年华为平板真正打开市场,这六年间华为经历了什么?华为是怎么一点点从系统到生态,在谷歌不给力的前提下,怎么打开这个局面的,又是怎样坚持下来的。

平板是一个例子,智能手表是另一个例子,华为是2015年开始做智能手表的,最初和其他厂商遇到的问题其实是一样的,安卓生态的问题、续航的问题、性能的问题、应用场景的问题,等等。

曾经红极一时的Moto 360,就迷失在了这些困境里,沉入了历史长河,今天知道这款当年安卓手表代表的读者,应该不多了吧?记得的,应该都三十而立了。

然后就是我们熟悉的2018年底Watch GT的一炮而红,华为在运动记录和健康监测两个维度打开局面,创立了智能手表的第二赛道,成为今天智能手表的标杆之一。

不过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华为Watch和Watcp都是失败的,Watcp的亏损还不小,产品卖不出去,用户不认可,市场打不开。

所以实际上,华为并不是神,华为其实就是一家普通的企业,它产品做不好,用户场景定义不了的时候,机子也是卖不出去,市场也是打不开,该亏损,也还是亏损的。

不同的点在于,华为整个的体系特点决定了,当他认定一个赛道的时候,他是有足够的魄力、底气和能力用重投入模式,直到打开这个赛道的。

这样的例子其实真的挺多的,今天很多人嘲讽华为,贴上菊花LOGO,垃圾也能卖出黄金价的时候,实际上都是在刻意忽视华为那些面临困境的时刻,而忽视和贬低打开赛道的努力。

过去十年,华为在整个终端最耀眼的两大成果,一个是海思终端芯片业务,另一个是品牌。

做海思难,做品牌更难。

但因为华为成功了,很多人就开始反向思考,因为华为的品牌牛逼,所以他成功了,因为华为有海思,所以做产品比别人更有优势,却似乎忘了,海思麒麟也好,华为品牌也罢,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都是一步步做起来的。

海思和品牌和华为体系结出来的果子,而不是体系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其实我们不需要举例太远的东西,就正在进行时的,两个,一个是华为全屋智能,另一个是华为车业务。

全屋智能业务刚开始的时候,尤其是前装方案刚发布的时候,大家都是抱着嘲讽的态度,这玩意儿小米几千块钱就搞定的东西,你华为卖10万?真就割韭菜了。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随着华为整个全屋智能框架搭建的完全和产品服务的铺开,还有这种声音么?华为所解决的连接、交互和生态的东西,这一整套以稳定性、可靠性和易维护性为基础的未来框架,已经成为行业争相效仿的东西了。

别的不说,就一个小小的中控屏,是不是当初嘲笑华为的所谓行业领导者,也开始跟进了?

车业务也是,华为刚进行业的时候,业界一片嘲讽,甚至于是问界M5发布的时候,知乎车圈大佬还有人是这么认为的:

你看,短短的大半年的时间,再去看看问界M5的真实用户的风评和口碑,是什么样子的?

你如果说,平板、手表或者笔记本是和手机息息相关的,都是电子产品,那么造车和做全屋智能,这可是和手机完全不同的全新赛道,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和传统的个人消费电子是完全不同的。

当然,这两个事儿对于华为来说,还是起步阶段,现在谈成功还为时尚早,但基础的框架和逻辑已经跑通了,我们可以看到华为大概在做的事儿,以及未来可能的潜力了。

在问界M7发布的时候,我说过这么一段话:

在手机行业,华为有一个点做得特别好,消费需求洞察和分析,真正理解用户的关键需求和真实痛点在哪里。
华为的手机卖得好,大家分析了很多的原因,但这一点其实大家很少提及,华为的产品在其真正的目标用户群体里,口碑是极好的,这就是为什么网络声音过去很多年对华为并不友善,但实际的市场表现一直非常强劲。 到了车上,我们抛却余总那些习惯性的大嘴,去看他们对M5和M7的定义,无论是产品还是宣发层面,你会发现,它都是非常精准的。
目标客户到底需要什么,华为做产品的时候是很清楚的。 华为和小康合作打造问界,目前来看,至少是阶段性成功了,那么,这个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有人说品牌,有人说营销,有人说是华为粉丝的购买力,有人说是爱国加持。
这些因素有没有?我觉得可能是有的,但不是关键。 又或者华为的技术加持?华为是技术大厂,但在汽车市场,就是个新兵蛋子,和小康合作,最初华为其实是外行指导内行了。
我觉得华为真正带给问界的是三个点: 极高效率的体系运作能力、极其严苛的质量标准要求、极其深刻的用户需求洞察,由此打造的契合目标用户需求的,稳定舒适的产品。
如何看待余承东建议尽快淘汰纯燃油车,并表示增程车比燃油车省大概一半油?

华为造车的时间真的很短,之前看过赛力斯的一个路演文件,提到华为团队最开始入驻的时候,其实是不懂造车的,具体的问题其实是他们在教华为团队。华为团队真正牛逼的也就是我上面所说的:

极高效率的体系运作能力、极其严苛的质量标准要求、极其深刻的用户需求洞察,由此打造的契合目标用户需求的,稳定舒适的产品。

华为团队入驻之后,对整个赛力斯的运行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造,而带来的结果,我们其实是可以看到的。

M7有多火大家应该看到了,这个车的火爆,华为品牌的加持肯定是关键一环,但品牌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如果说单纯华为品牌介入就足以搞定一切,那么SF5就应该一炮而红了,而不是在M5交付三个月,用户初步口碑反馈出来之后的M7身上。

华为真正牛逼的是体系能力,而这个东西,在应对车这个完全陌生的东西的时候,所展现出来的实力,一年不到的时间,从SF5到M5到M7,整个小康的蜕变,这个,我觉得就是华为体系能力的一个现实体现。

而这样的体系能力才是余总所说的:

华为为什么不去做鞋子做袜子?因为技术含量太低了,连做家电都不愿意,华为要做高技术含量的,否则就是浪费人才。余承东还直言,华为拥有最优秀的团队、最优秀的人才,如果说活不下去了,哪怕出去做鞋子做袜子,做桌子做椅子,华为都能打造世界级品牌。

很多人就盯着一个做鞋子、袜子,桌子和椅子,就开始开启嘲讽模式,开始认为嘴总不尊重自己不了解的行业,吹牛逼。

却刻意忽视了,华为一个造手机的团队,跨界到车上所展现出来的东西,难道到了鞋子、袜子、桌子和椅子上,反而搞不定了?

华为的品牌影响力在今天来看,确实足够大,大到很多人不愿意了解它的细节了,大到不愿意去看这个品牌背后的东西,这个品牌十年崛起的背后的团队的付出了。

真的,如果说所谓的爱国营销就可以造就华为这样的企业,那么中国大地,应该是遍地华为了。那么美帝制裁华为就是一个笑话。

毕竟在中国,除了少数黄皮白心,最不缺的就是抱有赤城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的爱国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