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科学

现阶段国内外比较前沿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有哪些?

2020-05-21科学

设计本位研究(design-based research)来自设计教育领域,用来改善实验室研究的局限性,目前被广泛应用在课程教学、企业管理和设计创新等领域, 是一种包含质性研究、量化研究、实验室研究和相关性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的整合性研究范式 。

传统实验室研究为获得变量间清晰独立的因果关系,通常会对诸多额外变量或背景进行严格控制,确保因变量的变化完全由变量引起。虽然这样能获得清晰的因果关系,但 研究结论对实际教学效果的改善却很有限,即「生态学效度(研究结果应用到现实场景的程度)」低。 而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生态学效度)是一切研究都要面临的问题,为更好兼顾这两种效度标准,教育领域研究者提出了「设计本位研究(DBR)」的新范式。

DBR的起源

Allan Collins (1990) and Ann Brown (1992)最早开始探索如何提升教育研究对课堂实际表现的影响,并质疑严格控制变量得到的实验结论是否具备可操作性。后来的DBR支持者也认为,传统教育研究(基于实验室研究)至少存在两个问题:首先 ,实践领域无法通过实验室研究直接受益,这是理论研究的应用性问题 ; 其次,实验室研究结论虽然准确,但由于缺乏与现实中场景和环境因素的关联,这种低相关性导致研究结论只局限在「自证」背景下,没法准确解释真实场景中的问题,直接复用实验室研究的结论会给实践带来很大风险 。

同样,在一些实践领域比如商业领域,研究者会过分强调研究对实践影响,只关注具体现象的实证研究,则使知识和理论的提取和构建遭遇困难。对此,Collins和Brown坚信, 最好的研究方法能很好地兼顾实践效果和理论构建,同时具备应用性和理论性,这就是DBR被提出的原因 。

设计本位研究与传统心理实验研究的区别

DBR的研究范式

哲学上,设计本位研究坚持实用主义,它将研究从实验室搬到更复杂和真实的自然场景中,将严苛的变量控制转变为在现实情境中运用的、不断迭代的干预策略,以此直观地考察不同干预策略对实操的改善,并发展出具有实践意义、高生态学效度的理论和「实物」产出。

DBR的目标

经典实验室研究严格控制一组或几组变量,其目的是通过研究变量间的关系来验证某种理论假设。而设计本位研究者的目标主要有三个: (1)理解场景,场景包含更多更复杂的变量;(2)设计有效的干预措而不是对自变量进行控制;(3)观察和评估干预措施对研究对象带来的实际影响和意义,而不是测量某个因变量的数值变化 。相比传统研究方法聚焦因果关系,DBR试图同时达到影响实际操作和产生因果关系理论的双重目标。

DBR研究者担任的角色

与实验室研究不同, 设计本位研究者同时具备设计师和研究者两个角色 。作为设计师,在参与研究过程时要深入场景,基于前人研究得到的理论假设或原则,创造、评估和调整各种干预措施,并获得研究产出物包括课程、实践方案、软件、实物等。而作为研究家,他们要在研究结果基础上改进现存理论。

实验室研究者独立于研究对象,彼此间是研究和被研究的关系,互不干扰,研究者是独立的观察者,只对研究对象或研究现象进行观察、测量、记录和分析。 设计本位研究者则是它所从事研究的「参与者」,对研究中的干预策略和由此产生的结果负责 。

DBR被试担任的角色

传统实验室研究中主试和被试之间的关系是单向的,被试的作用是能够被有效和准确地观察,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 设计本位研究中的被试是共同参与者和研究者,他们协助制定问题、改进设计方案、评估实验效果并向其他研究者报告实验结果 。类似于共创设计中的用户,设计本位研究中的被试更具主体性。

DBR的产物

设计本位研究的输出物包括具体的实物产出和抽象的理论, 包括一系列可以在真实场景应用的 产品、课程、策略、工具 等,研究过程本身就像一个共创设计过程。而 研究中的干预措施会根据场景变化和被试操作的结果进行改变和迭代 ,具有很强的动态性。

设计本位研究同样产生理论知识或概念,但这些概念会包含丰富的场景信息,而非单一的因果关系 。同时,这些知识也能直接应用在后续研究和实践,无论是运用到实验室研究还是真实世界的经验性观察。

DBR的研究过程

在设计本位研究中,三个重要步骤反复重复,直至达到研究目的

分析与探索

分析工作贯穿于设计本位研究的始终,在研究发起阶段,研究者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以便 充分有效地定义问题 。其次,研究者还要 通过洞察问题所在的场景因素来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以便在研究下一阶段使用和观测。此外,由于前人研究的理论并不能解释当前情境中的所有变量,需要通过洞察提出新的假设来填补相应的理论空白,并通过不断迭代的干预措施对假设进行验证。

设计与构建

在分析和探索的基础上,研究者要设计和搭建具体的干预策略,这些 干预形式各异,可以是活动、技术方案、产品、服务、课程或者规则 。制定干预策略的过程是发散式的,通过列举各种潜在的干预措施来创建「最佳干预方案」。 研究者同样可以使用实验室研究采取的实验设计方案和测量工具来协助实施干预 。

评估与反思

在干预方案实施前后,研究者都要对被试的操作进行评估,这类似于实验设计中的「前测后测设计」。 由于干预策略具有迭代性,对干预效果也需要反复评估 。在这里,定量的测量工具是评估干预效果的标准方法,它可以直观描述干预措施带来的结果。而定性研究工具如访谈法则可以为干预措施造成的影响进行深入洞察,挖掘现象背后的原因,并形成理论叙述。

研究人员通过反思过程来判断干预措施的有效性,评估理论和实践过程是否受益,并对干预策略进行优化,并返回到研究的起始阶段,然后不断重复研究的三个步骤,直至达到最终的研究目的 。

总结

设计本位研究(design-based research)是为解决传统实验室研究结果无法有效复用到真实设计实践过程而产生的一种整合性的、折中的实验设计范式,其本质是在保证实验室研究的内部效度基础上,提升研究的外部效度。在该研究中,研究者和被试的关系是平等的,他们都是研究和设计过程的参与者、观察者和评估者。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使用不断迭代和调整的干预策略取代实验室研究中被严格控制的变量和实验程序,以保证研究所获得的结论能直接对设计实践带来有利影响。设计本位研究最终的产出物,是由不断迭代的干预方案和主试与被试在研究中的共同实践而产生的产品、服务、课程、规则或相关理论。

后续我们将分享一些经典的设计本位研究的实战案例以及我们自己参与过的研究项目,来探讨该研究范式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我们是MeaningArt蜜艺社;

我们是一个来自香港、英国、美国、荷兰等地的硕士和博士所创立的设计咨询与教育组织,致力于推广设计思维;

我们提供线上线下设计工作坊,承接【设计咨询项目】及【设计与艺术留学服务】,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蜜艺社」或wechat:miyilx。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