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科学

和爷爷签合同

2024-09-09科学

彭士禄(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我一辈子只做了两件事:一是造核潜艇,一是建核电站。」 —— 彭士禄

彭士禄与孙女彭瑶签订的「合同」(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这张童心盎然的「合同」是彭士禄与孙女彭瑶签署的。虽已年届75岁高龄,彭士禄仍坚守着高强度的科研工作,于是孙女便想出了这个妙招,「约定」爷爷适当减少每天的工作时长。

幸而,彭士禄退居二线时身体还硬朗,将大半辈子奉献给祖国之后,在家人的陪伴之下,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段路……

姓百家姓 吃百家饭

我虽姓彭,但我永远姓「百家姓」。

彭士禄的双亲都是革命烈士,他四岁时便成为孤儿,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甚至遭受国民党的「追杀」,童年饱受磨难。在群众的帮助下,他东躲西藏,被数十位「母亲」照料。

8岁那年,彭士禄在当地红军队长家中避难,不幸被举报,与队长的母亲潘姑妈一同被捕。年幼的他在监狱里连续一个月发高烧、抽搐、言语错乱,这段痛苦的经历也给他留下了终身的创伤。

1933年7月国民党政府在【南山剿匪记】和【广州日报】上刊登大幅小彭士禄入狱照,注有「共匪彭湃之子被我九师捕获」等字样(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彭士禄出狱后的生活并未改善,他跟着一位婶娘在街头乞讨、割草。直到十一岁再次被关进监狱,与潘姑妈重逢。

尽管党组织全力营救,但出于对潘姑妈的担忧,他选择否认自己的身份,放弃了出狱的机会。

在这一刻,父母在他心中埋下的那颗「为国家奉献、无私照顾百姓」的种子,已然悄悄发芽……

成为「祖国需要」的人

1940年之后,彭士禄与其他烈士的子女一起接受党组织的安排,前往延安生活和学习。

在延安的日子里,彭士禄积极求学,因为他认为不管怎么努力都难以回报人民的恩情,只有通过学习,成为国家需要的人、为国家作出贡献才是他唯一能做的。

1951年,彭士禄以优秀的成绩考取苏联留学生的名额。在苏联期间,他勤奋学习,渴望早日学成归国,最终在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以全优的成绩荣膺「优秀化工机械工程师」证书。

1958年2月彭士禄在莫斯科动力学院结业证(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回国前夕,彭士禄被邀请到中国驻苏大使馆,也是因为这次谈话,彭士禄的人生轨道再度出现了转折。

谈话过程中,陈赓告诉他:「中央已决定选一批留学生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并询问他「是否愿意改行?」,彭士禄丝毫没有犹豫地说: 「我当然愿意,只要祖国需要!」

因此,彭士禄人生当中的「第一个夫人」,就这样与他结下了缘分……

彭士禄(第四排右二)与莫斯科动力学院装置专业中国留学生合影(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一生中的「三个夫人」

「我有三位夫人,第一位是核动力,第二位是烟酒茶,第三位则是小玛莎」, 这是彭士禄常用来调侃自己的一句话,也是他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在莫斯科期间,他「改行」学习核动力后,为了不辜负国家的栽培和期望,与其他留学生一起争分夺秒的学习,「从来没有在12点前就寝过」成了他们留学期间的家常便饭。只因要学习的内容实在太多了,加上想早日学成归国,使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达到了顶峰。

直到1958年,彭士禄终于带着他的「知识」回到了他昼思夜想的祖国。

彭士禄归国带回的俄文手稿(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核潜艇上的一枚「螺丝钉」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在中苏关系恶化后,毛主席说了这么一句如雷贯耳的话。

彭士禄回国时,恰逢我国核潜艇研发项目重启。他应命前往北京原子能研究所核动力研究室担任副主任,负责核潜艇动力装置的论证和主要设备的前期开发。

1965年,「争气弹」成功爆炸后,他率领数百人团队,前往四川深山,开始建设中国首座潜艇核动力陆上模式堆试验基地。

彭士禄回忆道:「困难时期,我们都是吃着窝窝头搞核潜艇。那时没有电脑就拉计算尺、敲算盘,那么多的数据就是没日没夜算出来的。」

在经历了无数个日夜不见阳光的日子后,终于在1970年8月30日,我国第一台核潜艇的主机功率达到满载。团队欢呼庆祝时,唯独不见彭士禄,原来他已连续五天五夜没有好好睡过觉了……

1974年8月1日,在团队的努力下,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有核潜艇的国家。 尽管彭士禄为祖国做出巨大贡献,他仍谦称自己只是「核潜艇上的一枚螺丝钉」。

彭士禄在核潜艇前(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在核潜艇研制成功后,彭士禄仍然活跃在我国核能建设领域。

年近六旬的他再次受命,担任大亚湾核电站筹建的总指挥和秦山二期核电厂董事长,继续拓垦我国的核能领域。

1986—1996年,彭士禄核电站建设的工作记录(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我一生做的工作,虽沧海一滴,但就是要为人民做奉献,默默地自强不息地去耕耘,开荒,铺路」。 ——彭士禄

了解更多科学家故事可参观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我们将陆续发布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相关活动内容,敬请期待,欢迎参观!

撰文 | 陈晓蓓(实习)

责任编辑 | 赵青云

运营编辑 | 赵青云

质量审核 | 业蕾

❖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