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科学

如何看待借助物理学原理寻求心理学的统一理论?

2020-07-01科学

物理学和心理学的结合在心理学发展史上是有过先例的,即 心理物理学

1、过去

1860年,费希纳出版了【心理物理学纲要】艺术,对心理物理学的定义为「一门讨论心身的函数关系或相互关系的紧密科学」,标志了经典心理物理学的诞生。

费希纳提出了心身关系的著名定律——费希纳定律:心理感觉与物理刺激量的对数成正比,S=KlgR,其中S是感觉强度,R是刺激强度,K是常数。费希纳定律是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提出,所以也被成为费希纳-韦伯定律。在费希纳的观点里,虽然感觉不能被直接测量,但是可以通过物理刺激量与心理量表上对应的最小可觉差来确定感觉量的大小。这种逻辑的基本假设是:最小可觉差的主观量是相等的。经典的心理物理学处理的两大类问题分别是:感觉阈限的测量和阈上最小感觉差别的测量。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中对心身关系是持有心身对应论的二元论。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经典心理物理学虽然受到了不少批评,不过也有一些理论和方法上的发展。比如,史蒂文斯的幂定律(心理量是物理量的幂函数);神经量子说(被试能够觉察到刺激增量,只是当该增量大到足以兴奋一个附加的神经量子单位时才有可能);信号觉察论(如ROC曲线)等。

总体而言,心理物理学在发展到后期已经不再仅仅是费希纳经典心理物理学的内容了,也开始考虑到人的情绪、动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以上参考自乐国安,1983)

2、现在

心理物理学的一些思考方式和理论其实还是在不断发展的。比如,彭凯平, 喻丰(2012)的文章中提出物理量的改变在具体情境中会影响人们的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并提出了道德的心理物理学这一研究和探索的方向。文中将道德的心理物理学归属于实验伦理学领域的内容,并提出了下图的理论模型。

引自:彭凯平,喻丰.道德的心理物理学:现象、机制与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12(12):28-45+206.

对于道德的心理物理学理论,有研究将其应用于移动直播领域,分析了移动直播中的远近、明暗与冷热等物理变量刺激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并解释了影响的机制(闫放,闫欢,2016)。举例来说,有研究发现,当被试进入实验室,研究者假装忙碌,请被试帮忙拿一下手里的咖啡,如果被试遇到的是热咖啡,那么被试会对陌生人给予「热情」等偏积极的评价,而如果遇到的是冷咖啡,被试则会更容易给出「冷漠」等消极偏向的评价(彭凯平, 喻丰,2012)。由于移动直播中真实的场景(呈现现实世界的明暗),会让观看者觉得身临其境,如果此时展现的是「热」的媒介,会让观看者对传播的内容产生积极和乐观的道德判断,更容易认同其中传播的价值观 (闫放, 闫欢, 2016)。

所以,这里的心理物理学已经在和其他学科(实验伦理学、传播学)相结合了,并不局限在心理学领域。

3、对于「借助物理学原理寻求心理学的统一理论」问题的一点思考

题主所说的「借助物理学原理寻求心理学的统一理论」这个问题,个人觉得最初的心理物理学就非常类似这一思路。不过,随着心理学的发展,这一思路还是受到了很多质疑的,后期的心理物理学已经开始融入更多非物理学的视角,更关注人本身,尤其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考虑到了人的情绪、社会文化环境、成长生活经历等对个人心理的影响。所以,只能说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参考物理学量化的思路,但不必一定要局限其中。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在心理学的发展中已经是更明显的趋势。

参考文献:

乐国安.「心理物理学」的发展和现状评述[J].心理学报,1983(01):1-8.

彭凯平,喻丰.道德的心理物理学:现象、机制与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12(12):28-45+206.

闫放,闫欢.移动直播中主体道德判断的心理物理学审视[J].当代传播,2016(06):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