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科学

一位「电工」,能够写出【三体】这部大作,是天赋喷涌还是厚积薄发?

2023-02-28科学

虽说我并不反对刘电工这种戏称,但是在交流写作的层面上还是不要这么发酸式的提问好。

1.刘电工多年的写作经验。正如俗话所言,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三体】也不是一天能写完的,它是刘慈欣多年来写作经验的体现。从【鲸歌】,乃至【中国2185】开始,刘慈欣就已经开始积累写作经验了。再加上当时科幻世界常常搞笔会之类的,作者们聚在一起交流,这给刘电工提供了很好的一个学习平台。

2.积累量。写作的水平往往跟阅读的量相挂钩。从刘慈欣的杂文,我们可以看到,他小时候就已经接触了科幻小说。又比如【乡村教师】里鲁迅那段,还有【黑暗森林】里顺口提到的【发条橙】,这些都是证明。

3.独特见解。刘慈欣在博客上有很多杂文,有篇叫SF教的,看了就明白了。我不是说科幻只能有刘慈欣门派,这个见解只能算刘慈欣的个人见解。

4.工具。据说,刘慈欣是当年参加笔会唯一带电子稿的人。当然现在大家都有电脑了。 如果想体验一下那个年代,推荐去看看星河的【决斗在网络】。(扯远了)

5.闲。我真的怀疑有些人闲的程度啊.......(划)

刘慈欣自述,原来打牌把工资打光了,下定决心搞点其它的,就去写科幻了。我不觉得现在会有太多人有那个闲心。就算有写的闲心,可你有读的闲心吗?

总结一下,回到问题描述里的两种情况,是厚积薄发,加上一点天赋(写作技巧)。

最后,再次反对这种发酸式的提问方式。收了退稿信大家一起交流嘛,何必呢?

补充一条。众所周知,刘慈欣是个「电工」,而且娘子关火力发电厂的环境真的不算怎么样。感兴趣的可以去娘子关电厂吧,去看看那些06年的帖子。

某种程度上,刘慈欣的创作与他所处的这个社会环境分不开。打自发电厂被拆之后,刘慈欣的创作力急速下降。【黄金原野】不过是换了个壳子炒【不能共存的节日】的冷饭,而【不能共存的节日】的核心主题实际上在【中国太阳】就出现过了。不是说不行,但是这就给人一种没什么新意的感觉,似乎刘慈欣这几年的目光总是聚焦在如何冲出地球上,那些艺术的美感(比如【欢乐颂】里的恒星艺术家,又比如【流浪地球】里的行星发动机,还有【思想者】里关于思想的那些思考)反倒失去了。

为什么我们能够喜欢上刘慈欣的作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能够对作品里的种种东西产生共情,这些共情的基础在哪里?就在生活当中。譬如【地火】开头的矿难,【中国太阳】里农民工步步走向人生巅峰的童话(笑),等等。正因为刘慈欣是个普通人,而不是一出口就满口术语的「学者」,他才弄得出这些凡人感情来。如果有人有幸看到shipship发言集,如果不说那是刘慈欣,或许还会认为那是你隔壁邻居呢。

所以说,多观察生活是有好处的。只可惜刘慈欣的事业巅峰期与他的创作力巅峰期分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