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科学

稳居全国前列!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正式揭晓,西安交大11项成果获奖

2024-06-26科学

日前,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结果揭晓。 西安交通大学 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1项,其中,西安交通大学教师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奖8项,位列全国高校前列。

此外,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杨志勃教授、电信学部惠维教授、能动学院黄东教授以主要完成人身份合作参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3项。

该项目团队采取「典型场景驱动、机理-数据融合」思路,历经十余年探索,发展出了一套解反问题的L(1/2)正则化理论与自适应正则化方法,形成了突破关键领域技术瓶颈的全新数学技术,解决了弱观测成像反问题这一难题,落地应用产生重大价值,具有广泛的科学与工程领域影响。

该项目团队历经十四年的潜心研究,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原位定量多场耦合力学测试系统,研究并揭示了典型金属晶体和非晶体材料在外力和气氛作用下变形与损伤的微观起源及其演化机理,为创制性能指标优异且稳定的高品质金属材料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该项目团队历经十七年系统深入研究,创建了极端事件风险辨识与评估理论,提出了主动防御策略和快速恢复控制方法,解决电力系统极端事件防控理论难题,构建了「风险辨识-主动防御-快速恢复」的方法体系,开发了极端事件防御与恢复决策支持系统,在应对极端事件、减少关键设备停运、缩短停电恢复时间等方面成效显著。

该项目团队自2007年起在863、973等项目支持下,通过系统深入研究,历时16年,发明了航空发动机快变信号匹配诊断新技术,研发了系列化机载系统并批量装机应用。

该项目团队独创发明了适用于油层、煤层改造的电磁脉冲辐射可控冲击波技术与装备,突破现有技术加载速率低、难以重复产生、强度低等局限,在提高渗透率方面优势突出,同时具有安全、环保、节能、成本低的特点,产生了较大社会经济效益。

该项目团队在04专项、863、973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支持下,历时二十余年,构建了机床设计、制造与使用全生命周期误差控制理论,提出了高档数控机床动力学与热平衡设计方法、机床批量化装配质量一致性管控体系、动态误差建模与控制技术,解决了诸多领域精密零部件加工难题。

该项目历时十五年,提出了瞬态过程蓄热有序利用的新思想,发明了前馈蓄热时空分布的内部蓄热有序利用方法及控制装置、热电解耦构型自适应的热网外部蓄热有序利用方法及成套装备、瞬态过程蓄㶲修正给煤量的蓄热有序利用方法及控制装置,解决了燃煤发电机组变负荷速率不足、变负荷区间受限、变负荷能耗剧增三大难题,并进行了大规模应用。

该项目团队历经十九年,建立了国内首个电弧等离子体参数数据库并研发了电弧高速计算软件,突破了电流零点主动制造、大容量开断电弧零区消游离以及产品小型化的关键技术,引领了电力开断技术和装备的发展。

作为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奖项,国家科学技术奖代表国内最高科研水平,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西安交通大学团队用多项独创,数载坚守和不懈探索,矢志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在抢占科研制高点方面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本次优异成绩的获得,充分彰显了学校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

迁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四个面向」,充分发挥创新驱动作用,创造了百余项国内外科学研究领域的「第一」和30000余项科研成果。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40个国家级重点科研基地、160余个省部级科研平台,70余个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交大用满满的科技力,全力发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创新引擎。

自2000年至今,交大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数百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17项,基础研究项目数和经费在全国高校位居前列。承担国家级社科重大科研项目5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奖36项,与政府、企业等共建31个高端智库,一大批研究成果被采纳应用。

未来,交大将持续传承弘扬西迁精神,主动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继续支撑服务国家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为国家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交大智慧和力量。

2024年,我们期待更多青春力量在交大相遇,为世界之光,共同奔赴闪亮未来!

素材来源:西安交通大学官网、官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