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科学

太惨了!一博士发过10+篇SCI,大论文盲审却被弊掉了…

2024-05-12科学

本文作者:叮了当(笔名)

211博士,已发表8篇SCI。近6年担任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等十余本SCI期刊独立审稿人。

之前我在某乎看到帖子让我印象深刻:

博士一名,SCI 论文 10 篇以上,大论文盲审被毙

,为什么这样的事都能被我赶上?

博士期间能发SCI论文10篇以上,想必工作量不在话下了。暂且不提这些论文的质量,已经发了这么多篇SCI,大论文盲审还是被毙了,说明

论文中应该是出现了一些非常容易被忽略的问题

。失落过后,应该尽快调整状态,好好修改稿子,再努力再出发!

一直以来,我跟大家分享的,其实也是一些论文中容易被忽略,但审稿人会特别注意的部分。在第二期中,我跟各位分享了统计方法、论证逻辑和参考文献3方面问题,并对可供参考的方法进行了讨论。今天,我将在这篇文章中跟大家分享最后2个问题——

论文不足之处与结果图片问题

1.无法引导出论文的不足之处

科学问题具有不断延伸的属性。

一篇论文不可能完整地解决所有科学问题。对于一些

仍未解决的次要问题

有必要在讨论中交代

,并概述后续可从哪些方面,采用何种技术深入研究。这样抛出待解决的科学研究很有必要,既突出论文的科学性,也为后续工作提供可能的研究突破口。

例如,在细胞或动物暴露某毒物之后,某功能蛋白表达下调,随即作者研究了

该功能蛋白对下游通路分子的调控以及对细胞衰老表型的研究

。但在这个时候,审稿人可能会有个想法——为何该毒物会介导该功能蛋白的下调呢?尽管作者没有把这个问题作为核心内容在该论文中进行研究,但是这个疑问的确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因此,

作者需要在讨论中对这个现象进行分析

。例如,查找文献是否有证据支撑哪些转录后或翻译后修饰相关分子参与该蛋白的调控,以此推测该毒物可能通过影响这些转录后或翻译后修饰相关分子,进而调控下游通路以及细胞衰老。

此外,近年来,有不少论文研究

某天然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例如,有作者探究某新分离的植物源性化合物对巨噬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在文章前言作者大量讨论了NF-kappaB通路在介导炎性反应中的重要作用,在研究内容上直接观察该化合物对该蛋白的磷酸化和下游蛋白的表达变化。

然而,作者却并未关注为何该化合物会影响NF-kappaB,是直接结合发挥作用?还是作用于NF-kappaB更加上游的分子,再间接影响NF-kappaB?此时,作者要么采用分子对接技术阐明该化合物和NF-kappaB是否直接作用,要么在讨论中表述目前还未解决该问题,有待后续深入探究。

如果作者在论文中仅基于体外细胞模型研究某药物的药理功能,尽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没有动物实验研究进行验证,

审稿人也会觉得证据不够充分,尤其有关抗肿瘤的研究

。此时,作者可以在讨论中描述未开展在体研究这一局限性。

2.结果图片明显不当

相信大家对近些年

被举报涉嫌学术不端的生物医药类SCI论文的高发原因

有不少的了解。由于这些学术不端的文献常涉及

蛋白免疫印迹条带图、细胞或组织病理图和流式细胞图

等,

这些结果也尤其受到编辑和审稿人的关注

当然,有些期刊的投稿系统有图片查重功能,可以为图片重复筛查提供参考。但是由于

一些图片并不是单纯的重复问题

,而是其他形式的问题。如,蛋白免疫印迹图片显然不是来源于同一张膜,我发现这个问题发生特别多。

如果同一个泳道的印迹条带带型肉眼可见不同,尤其是目的蛋白与目的蛋白或内参蛋白之间的泳道间距相差太大,

审稿人第一反应便是这些蛋白印迹不是来源于同一张膜

。由于不是同一张膜来源的条带

具有被认定造假的风险

,所以目前不少期刊已经不会接受这种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审稿人一般会提出提供原始条带图片。

另外,形态图片除整张或局部重复外,还可能存在

比例尺缺失、图片未在固定横纵比的基础上被拉伸等问题

。如果论文涉及了高通量测序研究,务必要将源数据以补充材料的形式上传投稿系统,以供其他读者对数据进行重现或再利用。

解决这些结果图片问题最为简单的是

在日常实验完成后及时整理数据,做到一对一的数据归档

。尽管有些作者是数据量过大因无心之失导致呈现出来的图片存在问题,但尽量避免这些问题,总归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内容校对:北斗

版面编辑:凌云

版面校对: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