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的是杭州现在的中心还是历史上的中心?
1 现在的中心
如果问现在的中心,那么答案是没有。
现在城市扩大后,扁平化、多中心,甚至很多事务都可以线上办理。
比如20、30年前,办身份证、护照非要去华光路的市公安局,现在各区甚至街道都有行政办事大厅。市民中心搬到钱江新城后,我只去办过一次业务。
以前购物最早是解放路,后来延安路、武林广场,现在线上为主,线下各个区域的综合体。
现在没有中心也不需要中心。你在哪,哪就是中心。
2 官方认定的中心
如果说官方认定的中心,有一个,叫做「 紫薇园坐标原点 」。
紫薇园坐标原点位于上城区延安路的东侧,西湖银泰边上。
早在民国时期,官方测量部门就在此确定了杭州坐标原点。它不仅是地理概念上的杭州中心点,更是文化意义上的杭州中心。
「紫薇园」,因地处明朝紫薇园旧址(红门局)而得名。明代名臣韩雍曾在紫薇楼赋诗,「知命已甘居草野,置身不觉到峰巅」。紫薇园坐标原点,曾是民国的天文台及子午台墩旧址,也是杭州建筑测绘系的「零公里」标志,是城市中心的象征。 [1]
1913年,民国将紫薇园作为杭州「零公里」标志。2007经票选,由官方再次认定为杭州「零公里」标志。
3 武林广场
很多回答说的武林广场确实曾经是杭州的行政、商业、文化中心不假,但作为杭州中心的历史也不过20年,大约从1990年前后到2010年代。
武林广场为1969年建成的浙江展览馆的配套广场,至今历史也就半个世纪。浙江展览馆建设之前是片「 菜地和花地,外加几座茅屋和简易棚屋 」。
81岁高龄的益德清先生,现为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原浙江省工业设计院)顾问总工程师,是当时浙江展览馆工程的结构设计工程师。「除了我,还有项目总联系人肖忱、建筑设计工程师沈济黄、设备设计工程师汪承德、林翰、赵桐年……这是浙江省工业设计院参与工程、设备设计的50多号人的集体荣誉。」采访中,老人一讲述起那段过去,似仍历历在目。据益德清先生回忆,浙江展览馆的原址是片菜地和花地,外加几座茅屋和简易棚屋。「上世纪60年代的杭州城不比现在,浙江医科大学老校址以北就是农田了。菜地当时属于天水街道,种着长梗白菜;茉莉花与玫瑰花是供给杭州香料厂的。」益德清先生笑说,难以想象这里竟会建设成为杭州城的重要地标。
1968年9月,浙江展览馆正式开工。武林广场成了一片热闹的大工地。没有推土机、没有挖掘设备,工程全靠省内四百多个厂矿单位,以及各级机关干部、学生、部队、市民的义务劳动推进。开工前的誓师大会上,红旗飞舞、人声鼎沸。每天早晨五点整,准时响起的【东方红】仿佛是杭州城跳动着的红色脉搏,激荡着人们的灵魂和心脏。 [2]
60、70年代,武林广场附近还有杭州市的长途客运站。
早期,杭州的商业是在解放路一带,以解百为代表。后逐渐以延安路向北延申。
南来北往的船运,带来了人气,也带来了商机。「也就是在1982年左右,浙江展览馆旁、现在的武林广场西跑道位置上,渐渐形成了一个小型的地摊夜市,卖些义乌产的小商品,广州产的牛仔裤等时髦货。」沈洪兴说,「现在可能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处被当时百姓们昵称为‘红太阳地摊’的马路市场,就是后来环北小商品市场的前身。而当年的那批斗胆练摊的小摊主,也称得上是杭州第一批市场经济的弄潮儿。」进入20世纪后期,城市化快速推进,菜地与零星企业的退去,为武林广场进一步集聚商业腾出了空间,市委市政府和下城区委、区政府积极打造环境,布局商圈经济——
1984年,武林广场整饬一新,杭州市第一个音乐喷泉——「八少女」喷泉启用;1986年初,国大百货老楼建成;1988年杭州大厦A楼正式对外营业;1989年,杭州百货大楼营业;1998年,延安路银泰百货开业……同时,省内第一家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全市第一家24小时便利店等,也相继落户。以商贸百货为主的武林商圈逐渐形成,成为杭州最繁华的新城市中心。 [3]
以杭州大厦、杭州百货大楼营业为标识,武林广场真正形成商圈,也要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压过解放路商圈,成为杭州的商业中心,要到90年代以后。
杭州市政府于1995年从解放路搬到武林广场附近的环城北路。这时武林广场才开始成为杭州的行政中心。
也就是说,武林广场成为杭州行政、商业、文化中心,也不过是90年代中期的事情。可惜的是,也维持没有多久。
随着杭州城市的快速扩展,武林广场区域狭小,发展受限的弊端很快就显露出来。尤其是在萧山、余杭并入杭州主城区后,作为上千万人口的大型城市中心,武林广场已经力不从心。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钱江新城的建设推进,杭州从「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跨越。
以2016年杭州市政府搬迁到钱江新城为标志,终结了武林广场作为杭州行政中心的地位。2017年底杭州发布「拥江发展」战略,武林广场作为杭州城市中心地位已经彻底成为了历史。
回顾之后会发现,武林广场作为杭州城市中心地位的历史不过短短20年左右。它即代表不了杭州两千多年的历史,更代表不了未来。
但很多人言必称武林广场,说武林广场是杭州「自古以来永远的中心」云云,原因很多,可能有这么几个。
1)情感因素
五六十岁的老杭州人,他们的成长伴随着武林广场的建设发展,武林广场在他们的情感上有很强的代入感。
三四十岁的杭州人,他们成长的时期,武林广场正处于杭州中心地位。
一些记忆被拉长了。
2)「武林」一词的误解
杭州古称武林, 因此有些人会被误导,以为武林广场和武林门自古就是杭州中心,这是一种误解。
"武林"一词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卷八。
武林山,武林水所到之处出。东入海,行八百三十里。【水经注】也有记载。
武林山出钱水。也就是说,早至秦汉已有武林的称谓。所说的「武林山」、「武林水」,大致是现在灵隐周边的群山和溪流。
那么「武林门」是什么时候得名的?
武林门作为杭州的北城门,始建于隋。唐末吴越时期称为「北关门」。宋称为「余杭门」。
宋人有词云: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迟至明代才改成武林门。
武林门得名是因为城内靠近城门初原有一座小土包「虎林山」。
在今凤起路口的原都锦生织锦厂附近又有一座虎林山,【梦粱录】有载,【淳祐临安志】记钱唐门内太一宫道院高士堂后土阜即是,或云一名武林。至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载:「土阜陂陀,高可三丈,广不满百步。宋杨至质记:‘耆旧言,钱氏有国时,此山敻在郭外,丛薄蒙密,异虎出焉,故名虎林。吴音承讹,转虎为武耳’」。也就是说,「虎林山」由于读音相近,逐渐被讹称为「武林山」,以至于把周边的城门也改称为「武林门」。实际上,此「武林」和秦汉时期所称的「武林」完全不是一回事。
总结一下,武林门得名迟至明朝,而且作为杭州古城墙的北门,处于城市边缘,远远谈不上城市中心。至于把60年代末才开始建设的武林广场称为杭州自古以来的中心,更是无稽之谈。
再举个例子。杭州古称「钱唐」,秦即设有"钱唐县",唐改成"钱塘县"。柳永有词曰: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但如果过几百年后的人,一看到2021年才设立的钱塘区与杭州的故名相近,就把此「钱塘」当成彼「钱塘」,认为钱塘区是杭州自古以来的城市中心,徒增笑耳。
3)也许武林广场附近有房。
4 延安路
如果要在杭州找一条中央大街,无疑是延安路。
延安路原名延龄路。清朝处于旗营内。辛亥革命后,1914年拆除旗营建设道路,街道向北延伸至庆春路,定名延龄路。1962年路又向北延伸至体育场路。1966年更名为延安路。1994年8月,自开元路口向南延伸至河坊街工程开始,1995年1月完工通车,长960米。并在南端辟吴山广场。
延安路总长不过3570米,却连接杭州的武林、湖滨、吴山三大商圈,无疑是杭州最重要的商业大街。
可惜随着经济发展,这种传统大型商圈模式对购物者的吸引力已大不如前,再加上互联网经济的冲击,也难再现盛景。
除了商业功能,延安路还串联起杭州很多重要的古地名,如耶稣堂弄、戒坛寺巷、百井坊巷、灯芯巷、龙兴寺经幢、孩儿巷、红门局、龙翔桥等 [4] 。
5 解放路
如果问武林广场之前的杭州市中心,应该是解放路一带。
在南宋 时,该路西段在城内闹市区,有丰乐坊、义和坊、寿安坊。清朝 时西段为迎紫门大街、井亭大街、院后街,东段为大方伯巷、葵巷、珍珠巷等。1913年西段称迎紫路,东段称新民路。1946年两段合并称中正街。1949年改为解放路。
解放路一带,在历史上,就是杭州最繁华的闹市区。历史上最繁华的商业区官巷口(古称寿安坊)就紧邻解放路。
1918年8月1日,浙江商品陈列馆成立,9月25日附设劝工场竣工,举行开馆典礼,馆址在西湖边的新市场。1928年12月1日扩建,改名为国货陈列馆。
1947年,抗战胜利后,国货陈列馆一侧的一条小路拓宽后改称国货路。至今,国货路上还有杭州照相馆、杭州基督教青年会等老建筑。
1950年,部分场馆改为百货公司门市部(后改为杭州解放路百货商店),成为杭州市最早建立的国有零售企业,经营日用百货、棉布等商品,并以「大」和「全」成为杭州乃至浙江省商店的头牌,被称为「浙江第一店」。在很长一段时间,为杭州市民购物的首选。 [5]解百和一街之隔的元华,很长一段时间是杭州重要的商业中心,现在已繁华不再。
1956年,杭州市政府搬迁到解放路紧邻的将军路。这里也成了杭州的行政中心,直到1995年。
6 湖滨和"新市场计划"
如果说杭州现在的中心是西湖,很难被反驳。但如果说杭州的中心自古以来就是西湖,就太想当然了。
很多历史上的名人故居离西湖都尚有一段距离。历史上大多数时间,杭州市民的生活重心并不在靠近西湖一代。在过去,西湖对于杭州城来说,是一个 城外湖 ,主要是一个城外郊游的风景名胜。
原因很简单,城内和西湖还隔着一道高高的城墙呢。甚至可能还不止一道墙。城内的人只能"隔墙望湖"。
除了传统的古城墙,清朝在湖东城墙内侧还建了一座旗营,也就是上图中的「清朝满城」。
「旗营」又俗称「旗下」,由清代旗兵的驻防营而得名,系杭州的城中之城。顺治七年(1650),清政府在杭州城湖滨地区圈地建设旗营,在北、东、南三面增筑营墙,西营墙利用原杭州毗接西湖的西城墙。旗营成为杭州城的行政中心,平常百姓望而却步。「由于‘旗营’的阻断,杭人游湖须穿过兵营西出城门,经常受到旗丁的刁难。一到晚间,‘旗营’城门紧闭,游人只能夜宿湖中,所以杭人常发‘隔墙望湖’之慨。」 [6]城墙、城门、旗营成了阻隔工商业、交通和市政发展的障碍物,也阻隔了市民与西湖的亲近感。
1911年11月5日,革命军光复杭州。1912年,杭州开始有计划地拆除四面的城墙和城门,首当其冲是清政府统治的象征——旗营城。民国学者顾彭年认为:「城墙失去保护功能,于是它不但变为疣物,且阻碍工商业、交通和市政的发展,成为势所必拆毁的东西。」随着杭州城西一大段与旗营相连的城墙被拆除,西湖与城市之间的空间阻隔不复存在——「城湖合体」。「西湖之美不似昔日之屏于城外,杭人谓西湖搬进城也。」
重建旗营是「融湖发展」战略的关键步骤,实际上在清末有识之士即开始对此酝酿,时称「西湖商务振兴」计划,但碍于驻防将军及旗营重要人物的反对而未能实施。
1911年,革命军光复杭州后,拆除了城墙、城门和旗营。
1912年,规划将将旧旗营开辟为「新市场」,即为「新市场计划」。所谓「新市场」是相对于城中原有的「羊市街市」「清河街市」而言,即今羊坝头、河坊街一带。
规划建设了四条「大马路」,沿湖一条即今湖滨路;南北向一条,今为延安路,即旧延龄路;东西向两条,为平海路、解放路(旧迎紫路)。
也就是说,我上文提到的提到的延安路、解放路,以及湖滨路、平海路这四条重要的商业街都是在「新市场计划」中规划建设的,构成了20世纪杭州的商业骨架,并且一直延续到解放后。直到80年代末期武林商圈的崛起,这一格局才被改变。
「新市场计划」还规划营建了很多商业设施,包括我上文提到的解百的前身「浙江商品陈列馆」。
「新市场计划」也规划建设大批公共设施。在湖滨路最南端原旗营军事训练场,浙江省公众体育场和民众图书馆比邻而立。在更南面的原将军衙署等处,预留了杭县政府和军队的公用地。旗营旧有的寺院、书院转换成近代性质的医院、学校等。
一公园到六公园
杭州人耳熟能详的「一公园」和「六公园」,其实大多数人只知道南端的一公园和北端六公园,中间的二公园、三公园、四公园、五公园,哪是哪已经分不清楚了。
我估计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会以为一公园到六公园是解放后规划建设的,可居然它们也是「新市场计划」的一部分。
1912年
在湖滨路与西湖之间由南到北依次设计了各五个西洋式公园和码头,杭州人称为一到五公园。利用旧旗营的城砖筑起西湖堤岸,装饰上石头和铁制栏杆,草坪、树木、长凳点缀其间。因被平海路、仁和路、邮电路和学士路割成五段,这里就被称作湖滨一、二、三、四、五公园。
到了1927年,杭州市政在圣塘路附近再建 「六公园」。六公园的面积超过一到五公园之和,样式仿照「巴黎公园」,音乐喷泉、花房凉亭俱全。 [7]湖滨一带,成了杭州人重要的休闲、文化、娱乐生活的场所。
六公园附近的外文书店、文史书店等,也是本人当年淘书和磁带,常常流连忘返的去处。
六公园的「英语角」,传说当年有个马姓青年,常常活跃于此。
环湖道路建设
1920年,时任浙江省省长齐耀珊向省议会提起【建筑西湖环湖马路之计划】。
该计划拟筑道路分「北山、南山、西山」三路,大小马路12条,总计长47.7里(23.85千米)。1922年底,建成第一期的7条道路,分别为北山路、南山路、岳坟路、西山路、白公路、灵隐路、三竺路,总长33.95里(16.975千米)。规划建设了环湖道路北山路、南山路和西山路,以及连接灵隐、上中下三天竺等名胜古迹的道路。
这一时期的西湖规划已经提出了「风景区」的概念,领国内风气之先。
「新市场计划」的历史意义
总结一下「新市场计划」的历史意义,我想主要有两点:
1)开发了湖滨地区,构成了杭州很长一段时间的商业骨架,直到现在任然是杭州最重要的商业、文化、旅游中心。
2)实施了「融湖发展」战略,形成了「城湖一体」格局。
7 历史上的杭州中心
以后有空再更。
参考
- ^ 杭州这处浪漫的城市原点,竟是明代的紫薇园旧址! https://travel.sohu.com/a/664333093_120602995
- ^ 浙江展览馆整修完毕,本报独家探访— 「红太阳」,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 https://hzxcw.hangzhou.com.cn/whhz/content/2016-07/22/content_6038937.htm
- ^ 从码头菜地到千亿商圈 https://zjnews.zjol.com.cn/zjnews/hznews/201904/t20190425_9984042.shtml
- ^ 杭州故事|一头历史一头现在的延安路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3136653805932316&wfr=spider&for=pc
- ^ 杭州记忆丨它曾是「浙江第一店」 你在这儿「血拼」过吗 https://hangzhou.zjol.com.cn/jrsd/bwzg/201905/t20190511_10098115.shtml
- ^ 「西湖入城」与「一脚跨江」——民国时期杭州城市规划研究(上) https://hangchow.org/index.php/base/news_show/cid/9494
- ^ 六公园里的 「杭州生活」 https://hznews.hangzhou.com.cn/chengshi/content/2015-04/16/content_57320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