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旅行

去五台山有什么感受?

2024-02-18旅行

五台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古建筑和壁画目不暇接。

(1)岩山寺(推荐指数★★★★★)

点评:强烈推荐!青绿山水世间百态,太子故事徐徐展开。唯一缺憾是不能随意拍照。

告别平遥古城,在高速公路上飞驰了4个小时,终于来到了五台山麓脚下的繁峙县,忙不得吃午饭直奔岩山寺。不料大门紧闭,还好门侧有文保员电话,打通电话后文保员匆匆赶来帮忙开门,万分感谢后入殿参观,在文保员不断叮咛不能随意拍照的情况下,以个人学习的名义厚着脸皮抓拍了几张照片。

遥望五台山
岩山寺古松

岩山寺文殊殿 内宽大的砖砌佛坛卜有佛、菩萨、弟子、金刚等塑像共八尊,均为金代原作。四周墙壁上保存壁画97.71平方米。据金代碑刻和西壁上墨书题记所示,岩山寺文殊殿壁画是 金代的御前承应画师王逵及王道等人于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绘制的 。岩山寺金代壁画,内容丰富,技艺高超,当时的许多社会风貌跃然壁上,虽历经八百多个寒署,而未曾毁坏,俸存至今,至为可贵。西壁为佛传故事。东壁为经变和本生故事,情节多变,瑰丽动人,天上人间、宫廷市井、海市蜃楼、云气腾没,山林园囿,婴儿戏耍,官贵庶民,无所不有,是研究宋金时期宗教、建筑、美术的宝贵资料。

岩山寺文殊殿壁画分西壁、东壁和北壁三个部份,东西两壁为主画面,北壁次之。 西壁内容为佛传故事,亦称佛本行故事,即释迦牟尼一生的传记。 画面以宫廷建筑为中心,人物故事穿插其间。从摩耶夫人宫中梦祥受胎开始,有岚毗尼园腋下诞生、太子沐浴、九龙灌顶、手指天地,以示自己是天上人间之尊贵。有太子出游四门,见老伤心、见病伤心、见死伤心,用以反映佛教视生、老、病、死为「诸苦」的教义。有太子骑马射箭,转身可射穿九重铁鼓,由此可见其武艺高强。有太子力大无比,可隔城投象,欲意显示其本非懦夫。有太子出家苦行修道未竟,又独坐冥思,成佛于灵山毕钵罗树下,随即说法布教,度化案生,直到最后涅槃、入殓、火化、舍利入塔等。全部情节用绘画艺术表现出来。画面上还勾出不少长达十几厘米的墨线方框,内书榜题两行,大都字迹清晰。画家王逵结合当时宫廷建筑制度和社会风貌,将其绘制于殿壁之上,为研究我国佛教艺术、佛教史以及佛传故事的发展演变过程,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

岩山寺西壁【涅槃成佛图】
岩山寺西壁【释迦摩尼与众胁侍菩萨图】
岩山寺西壁【释迦神变图】

西壁中央有一组富丽的宫廷建筑。主殿之中波罗奈国王临朝执政,他头戴王帽,身着长袍,手捧腰间玉带端坐其中,侍女执宫扇于后。殿内及阶下文武官吏捧笏侍于两侧,阶前文武官员似在奏请朝事,等待着国王的旨意。仪卫站班,群臣恭敬。 此图真实反映了当时宫廷中君臣议事的情景

岩山寺西壁【临朝执政图】
岩山寺西壁【临朝执政图】
岩山寺西壁【击鼓报喜图】

岩山寺的壁画中,各种亭台楼阁建筑刻画非常细腻,是研究金代古建筑史的重要资料。

岩山寺西壁亭台楼阁壁画
岩山寺西壁亭台楼阁壁画
岩山寺东壁亭台楼阁壁画
岩山寺东壁亭台楼阁壁画
岩山寺西壁【阿斯归算罢得宝图】

西壁南隅的酒楼市井图 ,是岩山寺壁画中又一精彩的场面。河流之上,建酒楼一座,歇山式屋顶,周置勾栏,四面敞明,形如方亭之制。楼内备有桌凳,门外挂有招幡,上书「野花攒地出,村酒透瓶香」,用以招揽过路游客。楼内品茶饮酒、说唱卖艺及凭栏赏景者满堂,其中一位女子,发型弯曲,躬身微向前倾,好像正在演唱。酒楼门外,盖属商贩聚集区。各类小贩布满了街头,或推车、或挑担、或手提、或摆摊。有的在为妇女、小孩斟食,有的在为顾客伏案切肉,有的提着两条大鱼回家,有的因烈日当头为主人撑着伞盖,有的捧着鸟笼,有的头顶罐盘。除此之外,还有盲人、官贵、赤身露体的婴儿和四方游历的僧侣等。这种街中闹市的繁忙景象,确切地反映了北宋汴梁(今开封)、金朝中都(今北京)的社会风貌。

岩山寺西壁【酒楼市井图】

招幌前站立三人正与牵马的车匿交谈,应是问讯太子。该情景应是表现车匿回到迦毗罗城,子民向其问讯的情节。

繁峙县岩山寺壁画---酒楼市井图(金代)1975年临摹(超高像素图)

壁画中可以看到当时的一些民俗生活场面,下图左侧有一个瞎子 算命先生 ,腰间挂着八字命盘,一个小孩正拉着他的盲棍带路,准备去一个热闹的地方摆摊。

繁峙县岩山寺壁画---酒楼市井图局部(市井)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文明程度较高的时期,但与此同时,占卜算命却在当时大为流行。嫁娶、远行、科举考试、疾病等等大事小事都会去请算命先生占卜一番。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算命先生

算命先生右侧有一个小摊贩,技术娴熟地头顶瓦罐和案板,案板上好似有朵荷花骨朵,右手拿着一把竹扇,左手夹着一个折叠货架。货架展开后,摆上案板,即可营业,十分方便。同款的折叠货架在【清明上河图】中也屡屡出现。这里还有一个小贴士, 宋人好扇 ,在【清明上河图】和这幅壁画中,持扇的人物形象屡屡出现,那时候的扇子可以用来拂暑纳凉、驱蚊引风,还可以用来遮面避人,女子配饰。扇子深得民众喜爱和使用。

【清明上河图】中的同款便携货架

【过去现在因果经】: 「王家青衣,密持七茎青莲花过,畏王制令,藏着瓶中。善慧至诚,感其莲花踊出瓶外。善慧遥见……以五百银钱,雇五茎耳……于是普光如来……赞善慧……过无量阿僧衹劫,当得成佛,号释迦牟尼如来。」画面中,河岸边有一赤足豹衣人物,手持一束莲花正在待售。

繁峙县岩山寺壁画---酒楼市井图局部(七茎青莲)

东壁内容,除佛、菩萨、弟子、金刚外,多为佛本生故事和经变故事。 佛教是非常注重因果报应和轮回转世的。所谓「本生」,就是根据【本生经】所载,表现释迦牟尼生前几世许多舍身的善行。常见者有:萨埵那太子本生、须大拏太子本生、尸毗王本生、善慧太子本生、鹿王本生、忍辱太子本生、须提太子本生、善友太子本生、鹿女夫人本生等。将其分别绘制成画就称之为「本生图」。经变故事,除【本生经】中所表现的释迦牟尼生前几世舍身善行外,还有西方净土变、东方药师变、法华经变、本行经变、金刚经变、报恩经变、华严经变、金光明经变、楞伽经变、陀罗尼经变、弥勒变、降魔变、涅槃变等。可惜东壁榜题字迹漫漶,其内容无法揣度,可辨认者有鬼子母本生和须阇提太子本生。

岩山寺东壁【释迦摩尼说法图】
岩山寺东壁【释迦摩尼说法图】文殊菩萨
岩山寺东壁【释迦摩尼说法图】普贤菩萨
岩山寺东壁【释迦摩尼说法图】
岩山寺东壁【鬼卒歇息图】

东壁南隅宫内高阁旁侧,有一宽阔的平台,居高临下,周设勾栏,王后至此焚香祈祷,宫女手执团扇围护,侍吏奉于旁侧。诸菩萨众乘祥云而至,天上人间一览无余。阁内官员熙攘,或迎面对话,或窃窃私语。

岩山寺东壁【王后祈祷图】
岩山寺东壁【王后祈祷图】

东壁北隅为 鬼子母本生 ,其中许多脱离佛教范畴的人间生活内容颇为引人注目。例如,殿上方一群嬉戏的婴儿,席地而坐,或伏、或卧、或仰、或倚、或游艺、或玩水,天真活泼,情趣自然,神色姿态各不相同。

岩山寺东壁【婴孩嬉戏图】
岩山寺东壁【宫中宴乐图】
岩山寺东壁【龙宫赴宴图】

东壁画面上部,深山置,流云出没,丛林高峙,古树掩映,曲曲清流自上而滈,似乎可以闻见潺潺水声。驮物的驴子,沿蜿蜒山径徐徐而行,主人或于驴侧,或尾随其后,吆喊着驴子赶路。目睹此景,深山雅趣油然而生。

岩山寺东壁【溪山行旅图】【水月观音图】

东壁还有一幅 水磨作坊图 ,构思周密,绘制精确,真实地表现了磨坊生产的全过程。磨坊建于片石叠坎之上,有木梯作蹬道,旁侧有渠,下部装有水轮机构,清流奔泻,冲击着水轮运转,水轮的中轴又带动磨面和春米的机轮转动,齿轮交错,轴杆盘旋。整个水推磨坊的机械装置和结构方法清晰可辨,磨面春米过程的每个细节也都表现得十分清楚具体。没有数十年的绘画功夫,没有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横思,是不可能创作出这样精美的作品的。王逵之作立于粉壁,构图、画艺皆居上乘,功力之佳可以想见。

岩山寺东壁【水磨作坊图】

北壁西隅为商船航海遇难故事 。壁面上画大船一艘,扬帆行驶于大海之中,风卷浪飞,船舶颠簸,五百商人航海遇难,风坠罗刹国。遇食人魔鬼罗刹女,扮作美女营救,准备逐一食之。后遇观世音菩萨显灵,始得解脱,免遭厄运。

岩山寺北壁西隅壁画

北壁东隅画七宝舍利塔院 。画面下部周筑围墙、廊庑和殿阁,前设门楼、台阶,形成一座壮丽的塔院。院当心矗立着八角七级浮屠一座,几乎布满了东稍间墙壁的整个面积。塔两侧设有耳房,前隅突出重檐歇山顶龟须座一间。塔上勾栏、平座、科、瓦顶皆备,各都安有隔扇,顶层重檐,其上装置塔刹,刹周还放射着佛光。塔形比例适度,结构精巧,装修完备,脊饰无缺。塔旁有城墙口,墙上还有敌楼和白露屋,总体设置仿佛是一座城外(或城角)佛刹。

岩山寺北壁东隅壁画

(2)公主寺(推荐指数★★★★★)

点评:强烈推荐!水陆壁画圣地之一,青龙永乐公主各有特色。

离开岩山寺,半小时的车程就到了公主寺,同样的大门紧闭,同样的电话联系文保员,在欣赏了10分钟五台山雪景后文保员赶来开门,交纳了20元门票钱后入寺参观。

五台山雪景
五台山雪景

公主寺 :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347平方米,公主寺的殿堂楼阁亭台和台阶都是左右对称的,三进院落,中轴线上从南至北依次为山门,过殿,韦驮殿,大雄宝殿。东西两侧有伽蓝殿,马王殿,财神殿,二郎殿等建筑。大雄宝殿面润三间,进深六橡,单桥歇山顶。殿内左右分别为药师佛和胸弥陀佛。

毗卢殿 公主寺第一院,正面为毗卢殿,也称过殿,为文秀和尚于明正德元年( 1506)落架重修。殿内正中塑释迦牟尼佛坐像,左右各是大梵天王和帝释天王,背后殿内保存有明代壁画及佛像、十八罗汉等30余尊彩塑。东西两侧各有一扇垂花门,过东垂花门为关帝庙,过西垂花门为圣母庙,庙内北有圣母殿三间,南有戏台三间。殿内佛像有观音菩萨像,四周塑文殊、普贤菩萨及十八罗汉像, 塑像上方为造型奇特、色彩鲜明的悬塑

公主寺毗卢殿
公主寺毗卢殿释迦摩尼像
公主寺毗卢殿大梵天王像
公主寺毗卢殿帝释天像
公主寺毗卢殿文殊菩萨像
公主寺毗卢殿普贤菩萨像
公主寺毗卢殿自在观音像
公主寺毗卢殿彩塑
公主寺毗卢殿彩塑

大雄宝殿 公主寺第二院,正面为大雄宝殿,东西配殿各五间,供二郎神和财神。 殿内佛坛中间塑释迦牟尼佛,有明代壁画90余平方米,佛坛上塑有三世佛及弟子阿难、迦叶 彩塑五尊,与壁画均为明代佳品

公主寺大雄宝殿
公主寺大雄宝殿三世佛
公主寺大雄宝殿释迦摩尼佛
公主寺大雄宝殿阿弥陀佛
公主寺大雄宝殿药师佛
公主寺大雄宝殿阿难
公主寺大雄宝殿迦叶
公主寺大雄宝殿释迦摩尼佛背塑

公主寺的 壁画在大雄宝殿内 ,大雄宝殿壁画以佛、仙、道、鬼神为主题,绘制了480多位神邸、人鬼,殿内四壁除前檐,明间为隔扇,余皆绘满壁画,水陆壁画总面积约98平方米,阵容强大,线条流畅,参差有序。300多个人物面佛而立,大者1米,小者60厘米。壁画采用工笔重彩,沥粉贴金,运用朱砂、石青、赭石等石色。

东壁以卢舍那佛为中心,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结跏跃坐于莲台,袒胸披赤。

公主寺东壁卢舍那佛壁画
公主寺东壁卢舍那佛壁画
公主寺东壁卢舍那佛壁画
公主寺东壁卢舍那佛壁画---四海龙王众
公主寺东壁卢舍那佛壁画---西岳北岳一切神祇众
公主寺东壁卢舍那佛壁画---东岳南岳中岳并从眷
公主寺东壁卢舍那佛壁画---北方多闻天王
公主寺东壁卢舍那佛壁画---东方持国天王
公主寺东壁卢舍那佛壁画---大梵天主
公主寺东壁卢舍那佛壁画---帝释天主、比丘
公主寺东壁卢舍那佛壁画---主苗主林主病主药、三灵侯圣众
公主寺东壁卢舍那佛壁画---圹野大将军
公主寺东壁卢舍那佛壁画---日宫天子、角亢氐房心尾箕
公主寺东壁卢舍那佛壁画---金刚座神
公主寺东壁卢舍那佛壁画---天藏菩萨、天仙神众、斗牛女虚危室壁、大药刹神众、五瘟使者
公主寺东壁卢舍那佛壁画---大药刹神众
公主寺东壁卢舍那佛壁画---十八罗汉、天龙八部、十地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斗牛女虚危室壁
公主寺东壁卢舍那佛壁画---十八罗汉、天龙八部、十地菩萨、普贤菩萨、势至菩萨
公主寺东壁卢舍那佛壁画---普贤菩萨、势至菩萨、月宫天子、金刚座神

西壁以弥勒佛为中心,与卢舍那佛对称,身体庞大,袒肩露胸,大肚子滚圆突出,腰部青紫色内衣在下腹部打结,左手搭在膝盖上,右手作触地印,只露出半只脚。主佛两边绘制着菩萨、罗汉、金刚等诸神礼佛、群仙赴会的壮观场面。

公主寺西壁弥勒佛壁画
公主寺西壁弥勒佛壁画
公主寺西壁弥勒佛壁画
公主寺西壁弥勒佛壁画---毗迦女众
公主寺西壁弥勒佛壁画---崇宁护国真君、山神土地众
公主寺西壁弥勒佛壁画---九曜星君众
公主寺西壁弥勒佛壁画---翊圣德真君
公主寺西壁弥勒佛壁画---天猷副元帅
公主寺西壁弥勒佛壁画---后土圣母众
公主寺西壁弥勒佛壁画---天妃圣母、天蓬大帅玄天上帝
公主寺西壁弥勒佛壁画---五道神众
公主寺西壁弥勒佛壁画---十二属相神祇众
公主寺西壁弥勒佛壁画---十二属相神祇众
公主寺西壁弥勒佛壁画---北极紫薇大帝、金刚座神众
公主寺西壁弥勒佛壁画---三司神众、鬼子母众、十八典狱众、阎罗王天子众
公主寺西壁弥勒佛壁画---十行菩萨、十回向菩萨、威德自在菩萨、北斗星君众、宝坛弥勒二菩萨

南壁是儒道佛人物中的鬼神,分为两间。东次间和西次间。东次间共绘四层,共15组60身,均是采用层层排列、三五成群的组合。

公主寺南壁东侧水陆壁画
公主寺南壁东侧水陆壁画---太岁大煞黄幡宅龙日游一切神祇众
公主寺南壁东侧水陆壁画---奏书九坎伏兵金神土符大祸一切神祗众
公主寺南壁东侧水陆壁画---山水树花一切精众
公主寺南壁东侧水陆壁画---引路王菩萨
公主寺南壁东侧水陆壁画---往古帝王龙子龙孙众、往古忠臣众
公主寺南壁东侧水陆壁画---往古僧道尼一切众
公主寺南壁东侧水陆壁画---农神、乐神
公主寺南壁东侧水陆壁画---八寒八热哀残众、饥荒殍饿歃嗷净众
公主寺南壁东侧水陆壁画---路遇强人一切众
公主寺南壁东侧水陆壁画---客死他乡众、水火湮没兵士鬼众、往古阵亡一切众

南壁西次间,共绘四层,17组65身。均是采用层层排列、三五成群的组合。

公主寺南壁西侧水陆壁画
公主寺南壁西侧水陆壁画---往古忠臣烈使众
公主寺南壁西侧水陆壁画---丧门吊客忌力士畜官大耗小耗众
公主寺南壁西侧水陆壁画---大将军豹尾从官白虎五鬼众
公主寺南壁西侧水陆壁画---往古孝子贤孙众
公主寺南壁西侧水陆壁画---往古真烈女众、往古妃后众
公主寺南壁西侧水陆壁画---阿难与面然鬼王
公主寺南壁西侧水陆壁画---兽咬虫伤树折岩存众、墙倒屋塌鬼众
公主寺南壁西侧水陆壁画---大腹臭毛针咽巨口众、自刑自缢胎前产后众、赴刑膀热众
公主寺南壁西侧水陆壁画---往古优婆塞优婆夷、往古儒流众

北壁壁画漫漶严重,分三部分,共绘11组17身。其画面东西两部分对称,各绘制五大明王。以大肚弥勒佛为中心,还绘制了六子闹弥勒。

公主寺北壁壁画

告别公主寺,来到繁峙县休息一晚,等待第二天上五台山。

2024年2月9日,晴,繁峙---台怀

(3)佛光寺(推荐指数★★★★★)

点评:强烈推荐!古建传奇大佛光,思成千年回大唐。真容大殿觅公遇,文殊经幢忆徽因。

佛光寺是我制作山西之旅行程攻略时的第一个目的地,无他,只为追随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的足迹梦回唐朝。

早晨7点钟驾车出发,8点钟时已快到佛光寺了,这时看到五台山麓上金光浮现,不由得停车驻足,欣赏这大佛光寺的佛光。

五台山佛光
五台山佛光
五台山佛光
五台山佛光

佛光寺 :寺内主要轴线为东西方向,依据地形处理成三个平台,第一层平台较宽阔,建有金代建筑文殊殿;第二层平台上是近代建造的次要建筑;第三层平台,以高峻的挡土墙砌成,上建正殿(俗称东大殿),东大殿后侧紧邻山体。东南侧有师祖塔。寺内现有殿、堂、楼、阁等一百二十余间。其中东大殿七间,为唐代建筑;文殊殿七间,为金代建筑,其余的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

敦煌五台山图---大佛光之寺
佛光寺照壁
佛光寺山门
佛光寺山门壁画
佛光寺山门壁画
佛光寺一进院
佛光寺文殊殿
佛光寺东大殿平台眺望对面
佛光寺东大殿过道
佛光寺东大殿
佛光寺东大殿
佛光寺东大殿

佛光寺内殿堂高大,层层相叠,布局疏郎,主次分明。佛光寺用材粗大,屋面出檐深远,屋面坡度平缓。粗壮的柱身和硕大的斗拱,简单的直楞窗,古朴的彩绘都各具特色。

佛光寺东大殿 踞于高台上,外观简朴大方,门、窗、墙壁、斗拱、柱、额等全用朱色涂刷。 东大殿是佛光寺的正殿,大殿面宽七间,进深四。东大殿建在石台基座上,平面由内外两圈柱,就是建筑上说的「金厢斗底槽」。内外柱等高,柱身都是圆形,上端略有卷杀。檐柱有侧脚和升起。阑额尚无普拍枋。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区分明显。柱头铺作出四跳,双杪双下昂,一、二跳偷心造,二四跳计心造。补间铺作简洁,每间施一组斗拱。未见坐斗。在柱头枋上立柱,柱上把跳。

佛光寺东大殿匾额
佛光寺东大殿木门
佛光寺东大殿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
佛光寺东大殿转角铺作
佛光寺东大殿柱头铺作、补间铺作
佛光寺东大殿柱头铺作、补间铺作

东大殿内柱上的内檐斗拱一端与外檐柱头铺作的内出形式相同,内出四跳华拱以承月梁。 佛光寺脊檩下用大叉手,是现存木建筑孤例。

佛光寺东大殿梁架
佛光寺东大殿梁架
佛光寺东大殿梁架

东大殿殿内佛坛横跨5间,雕塑35尊佛像。佛坛正中塑释迦牟尼佛,左塑弥勒佛,右塑阿弥陀佛;左梢间塑骑象普贤菩萨,右梢间塑骑狮文殊菩萨。释迦牟尼前站阿难、迦叶,三佛前各塑4位胁侍菩萨、两位供养菩萨,佛坛前塑两尊护法金刚。35尊佛像主次有序,尊卑有别,各具神态,各尽其职。

佛光寺东大殿佛像雕塑,反映了独特的唐代风格。殿内群像,体态丰满,脸呈方圆形,腮部鼓起,脖颈短壮,胸部肌肉隆起,线条平缓。五官独特,眉毛弯弓形,细而长,嘴形端正。主佛和菩萨前额都点一红痣,是唐代装饰的一个重要标志。佛像服饰简洁、利落、干练,衣褶线条流畅,是唐代盛行的手法。

佛光寺东大殿---释迦摩尼佛
佛光寺东大殿---释迦摩尼佛
佛光寺东大殿---阿弥陀佛
佛光寺东大殿---阿弥陀佛
佛光寺东大殿---弥勒佛
佛光寺东大殿---文殊菩萨
佛光寺东大殿---文殊菩萨
佛光寺东大殿---普贤菩萨
佛光寺东大殿---普贤菩萨
佛光寺东大殿---阿难、胁侍菩萨
佛光寺东大殿---迦叶、胁侍菩萨
佛光寺东大殿---阿弥陀佛胁侍菩萨
佛光寺东大殿---阿弥陀佛胁侍菩萨
佛光寺东大殿---弥勒佛胁侍菩萨
佛光寺东大殿---弥勒佛胁侍菩萨

佛光寺东大殿雕塑还应用了写实手法,雕塑两尊写真人物。一是佛殿主 宁公遇坐像 ,宁公遇是佛殿的施主,她的姓名写在梁下,又见于阶前的石幢上,幢是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建立的。

宁公遇像是一座年约四十余之中年妇人像,面貌丰满,袖手趺坐,一望而知是实写的肖像,穿的是大领衣,内衣的领子从外领上翻出,衣外又罩着如意云头形的披肩。腰部所束的带子是由多数「田」字形的方块缀成的。她的衣领与敦煌壁画中供养者像,和成都发掘的前蜀永陵(王建墓)须弥座上所刻女乐的衣饰诸多相似之点,当为当时寻常的装束。以敦煌信女像与这尊宁公遇的像相比较;则前者是一幅画,用笔婉美,设色都雅,所以信女像停匀皎洁,古丽照人;像大仅等身,在佛坛上至为渺小,谦坐南端天王像旁。其姿态衣饰与敦煌画中信女像颇相似;其在坛上位置亦与信女像在画之下左隅相称。后者是塑像,塑工沉厚,隆杀适宜,所以宁公遇状貌神全,生气栩栩,丰韵亦觉高华。唐代艺术洗炼的优点,从这两尊像上都可得见一斑。

追随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的足迹寻访佛光寺
佛光寺东大殿---宁公遇像
梁下墨迹---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

另一尊为主持修建佛殿的 愿诚和尚 ,塑像前额隆起,颧骨突出,两腮下陷,正襟趺坐,面容清苦,姿态沉静。沙门愿诚像在南梢间窗下,面向佛坛趺坐,是诸像中受重妆之厄最浅的一尊。像的表情冷寂清苦,前额隆起,颧骨高突,而体质从容静恬,实为写实人像中之优秀作品。英国不列颠博物院,美国纽约市博物院和彭省(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馆所藏唐琉璃沙门像,素称为「罗汉像」的,都与此同一格调。

佛光寺东大殿---愿诚和尚像

佛光寺东大殿围绕佛坛的殿内墙壁前,排列着 二百九十六尊罗汉 ,为明代塑造,这些罗汉像原为五百尊,1954年因雨水冲蚀,被倒塌的后墙压坏了一部分。

佛光寺东大殿---罗汉像
佛光寺东大殿---罗汉像

唐代壁画【西方净土变】位于前槽北次间拱眼壁外侧。整幅由三组画面组成,内容为【西方净土变】。中间一组为佛陀在说法,两侧是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左右两组以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为中心,各有胁侍菩萨和天王、飞天等簇拥,作赴会行进的情状。壁画的各端各绘有供养人,画面左侧的一组是僧人装,画面右侧的一组是俗人装。

画面以青、绿色为主,赭石、铅粉次之,间以使用少量原砂和土黄。受千年阳光照射影响,青绿等色皆大为衰褪,不少部分几成灰色,而画面脸、胸、腹、臂、足等袒露肌肤部,均蜕为铅黑色。整幅壁画与敦煌壁画相比,几无二致,苍风古韵尤甚。

佛光寺东大殿壁画---西方净土变
佛光寺东大殿前槽北次间栱眼壁画---西方净土变(唐代)1974年临摹(超高像素图)

阿弥陀佛居画面中央,螺髪髻珠,敷搭袈裟,双手似置胸前作说法印,身后画了三重圆形头光及身光,结跏趺坐于莲台上。阿弥陀佛左侧画二身胁侍菩萨,右侧画三身胁侍菩萨,皆花冠宝缯,璎珞腕锄,天衣飘逸,立于佛侧;右近侧一身,花冠上还画化佛一身。阿弥陀佛左、右前侧,各画一身供养菩萨,单膝跪于莲台之上。胁侍及供养菩萨,皆绘单层圆形头光。

佛光寺东大殿前槽北次间栱眼壁画---西方净土变局部(阿弥陀佛)
佛光寺东大殿前槽北次间栱眼壁画---西方净土变局部(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右侧画观音菩萨,头戴花冠,项佩璎珞,双肩双臂绕帔帛,下身着长裙,面向阿弥陀佛,双手于胸腹前合十,侧身结跏趺坐于仰莲之上,亦作聆听弥陀佛说法状。观音菩萨左侧,画四身胁侍菩萨,皆头光花冠,天衣璎珞,面向阿弥陀佛作行路状,前面一身手捧摩尼宝珠,随后二身手举莲花旗幡;观音菩萨右侧,亦绘三身眷属,近侧二身为习侍菩萨,其中一身手捧净瓶,右外侧一身为持剑护法。观音菩萨及眷属下面绘一团祥云,托着观音及其眷属从天际向阿弥陀佛飘来。

佛光寺东大殿前槽北次间栱眼壁画---西方净土变局部(观音菩萨)
佛光寺东大殿前槽北次间栱眼壁画---西方净土变局部(观音菩萨)

阿弥陀佛左侧绘大势至菩萨,头戴花冠,冠上有摩尼宝珠,天衣璎珞,后绘圆形头光和身光,右手举及肩高,拈摩尼珠状法物,面向阿弥陀佛侧身坐于莲台之上,作聆听阿弥陀佛说法状。大势至菩萨左、右绘七身胁侍菩萨,或手托莲朵,或手捧宝珠,或双手合十,簇拥于大势至菩萨身后。大势至菩萨右外侧绘三身胁侍菩萨,前二身手举幡,均作行路状。大势至菩萨左外侧,还画四身有圆形头光的随行眷属,但画面破损,形象难以辨认。

佛光寺东大殿前槽北次间栱眼壁画---西方净土变局部(大势至菩萨)
佛光寺东大殿前槽北次间栱眼壁画---西方净土变局部(大势至菩萨)

另有一幅绘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的壁画,画上有八个圆光,每个圆光中有10尊佛像, 圆光下的方框内还写着各尊佛的名号 。最左一格题:「佛光庄信佛弟子刘太知……宣和四年三月初……」

佛光寺东大殿壁画---千佛图
佛光寺东大殿壁画---千佛图
佛光寺东大殿壁画---千佛图
佛光寺东大殿壁画---千佛图
佛光寺东大殿壁画---千佛图

祖师塔 佛光寺东大殿南侧偏东,有一座六角形的砖塔,即祖师塔。建于北魏时期,是唐会昌五年(845年)灭佛,佛光寺被毁留存代建筑物,也是仅存的北魏时期的两座古塔之一。

祖师塔的平面呈六角形,下层空心,西面开门;上层实心,仅假门。塔座由逐级收分的六层青砖砌筑,第六层上再起台阶三层。上置六角形塔身,正面开有扁平的拱卷门,顶上饰以莲瓣形的火焰,室内供有禅宗的无名、慧明两位祖师塑像。第一层塔檐是由一层叠涩、一层砖砌斗拱,再一层叠涩和三层密排着的莲瓣及三层叠涩构成,檐顶再用反叠涩逐层收进,整个塔檐显得深远重厚。其上有下面为四层叠涩和九瓣覆莲、上面为三重莲瓣、中间为仿胡床式的束腰须弥座,承托着仿木结构的六角形小阁。小阁开有火焰形的假券门,门扇相错,犹似半开之状;小阁上还开有直棂窗,并绘有木结构的额枋、短柱和补间辅作;小阁四角柱的上、中、下饰以捆束莲花。整个小阁的装饰带有印度风格和南北朝遗风。塔刹的下部是两层仰莲承托着六瓣形的宝珠,宝珠上又覆莲瓣两层,顶端再冠以宝珠。该塔造型殊异,风格独特。

佛光寺祖师塔
佛光寺祖师塔

唐代石雕佛像 为汉白玉石雕 释迦牟尼佛像 ,通高1.08米,宽0.52米。须弥座高1.43米,束腰雕莲瓣花卉,座上雕幔帐似平铺下垂,褶皱清晰。释迦佛结跏趺坐在须弥座上,面颊圆润丰满,双眼微闭,如入定静修。发卷为犍陀罗式,弯曲盘旋。袒胸披衣,衣纹缓曲,线条清晰。须弥座下台山基石高约1米,基石前面阴刻字曰:「大唐天宝四载十一月十五日,博陵径邑西子口村为国敬造台山佛光寺无垢净光塔玉石释迦牟尼佛一躯」。可知佛像雕于唐天宝四年(745年)。

佛光寺释迦摩尼坐像(唐代)收藏于山西省博物院

释迦单尼佛像两侧阿难、迦叶亦为汉白玉所雕。阿难像高0.82米,迦叶像高0.87米。两像线条简洁,衣纹流畅,略施彩绘,站于莲台。阿难面容沉稳持重,迦叶则显年轻英俊,皆端庄站立,微闭双眼,一副谦恭之状,亦为唐天宝年间所刻。

佛光寺阿难像(唐代)收藏于山西省博物院
佛光寺释迦叶像(唐代)收藏于山西省博物院

文殊殿 在佛光寺前院的北面,此殿梁架使用了粗长的木材,两架之间用斜木相撑,构成类似「人字柁架」,增加了跨度,减少了立柱,加大了殿内空间。文殊殿建筑结构的独特,是中国古代木建筑中仅有的形式,具有辽、金时代的建筑特征。

佛光寺文殊殿
佛光寺文殊殿匾额
佛光寺文殊殿柱头铺作、补间铺作
佛光寺文殊殿梁架(减柱法)
佛光寺文殊殿梁架(减柱法)
佛光寺文殊殿梁架
佛光寺文殊殿梁架

殿内佛坛上有七尊塑像,中为骑青狮的文殊,两旁为胁侍菩萨,具有金代塑像的风格,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文殊七尊像。

佛光寺文殊殿文殊菩萨
佛光寺文殊殿文殊菩萨

东西墙和北墙上,原有 五百罗汉的彩绘 ,现仅存二百四十五尊。这些塑像和壁画,都在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年)重新装绘过。

佛光寺文殊殿五百罗汉壁画
佛光寺文殊殿五百罗汉壁画题记
佛光寺文殊殿五百罗汉壁画
佛光寺文殊殿五百罗汉壁画
佛光寺文殊殿五百罗汉壁画
佛光寺文殊殿五百罗汉壁画
佛光寺文殊殿五百罗汉壁画
佛光寺文殊殿五百罗汉壁画
佛光寺文殊殿五百罗汉壁画
佛光寺文殊殿五百罗汉壁画
佛光寺文殊殿五百罗汉壁画

佛光寺内有 唐代石幢两座 一座在东大殿前 ,高3.24米,八角形,立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

佛光寺东大殿唐代石幢
佛光寺东大殿唐代石幢---女弟子佛殿主宁公遇
佛光寺东大殿唐代石幢---右上角「大中十一年十月」
佛光寺东大殿唐代石幢

一座在文殊殿前 ,高4.9米,八角形,立于唐乾符四年(877年)。

佛光寺文殊殿唐代石幢
佛光寺文殊殿唐代石幢
追随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的足迹寻访佛光寺

(4)龙泉寺(推荐指数★★★★)

点评:最漂亮的就是一进门那座石雕牌坊,寺里大殿有壁画。

离开佛光寺,顺着五台山西线(台豆线)上五台山,大部分道路都已经铲过雪很好走,但是有10%左右的阴面坡道还是有积雪和冻冰,越往高处积雪越多。一定要降低车速到30公里左右,安全缓慢行驶。对比下来,另外一条主干道---五台山南线就好走多了,没有一点积雪。

五台山西线(台怀-豆村线)

龙泉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南5公里处小车沟村九龙岗山腰。相传,昔有九龙作恶,文殊菩萨将其压在山下,清澈的水底可见九条小龙的影子,寺因此而得名。寺始建于宋代,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重修,清末民国初年又重建,现存建筑多属民国初年建筑。

龙泉寺坐北朝南,现存有牌楼、影壁、台阶和三座院落,主要建筑中院有天王殿、观音殿、大佛殿,西侧两院分别为门殿、宗堂殿和祖师堂及普济墓塔,另一院有文殊殿,东侧为厢房配殿。 石牌楼 座落于殿宇最前端,是一座纯汉白玉雕刻建筑。石牌楼下接一百零八级台阶,阶下为青砖影壁,影壁八字形,周边沿以雕刻图案为装饰,正中嵌整块汉白玉镂制的雕幅,为五台山主要寺庙写意图。影壁中间镶嵌有一石雕刻,文殊骑狮居中,人物花卉满布四周,构图严谨,神情逼真。

龙泉寺石牌楼
龙泉寺石牌楼
龙泉寺石牌楼
龙泉寺石牌楼
龙泉寺石牌楼
龙泉寺石牌楼
龙泉寺石牌楼
龙泉寺山门
龙泉寺普济宝塔
龙泉寺普济宝塔
龙泉寺普济宝塔
龙泉寺普济宝塔
龙泉寺普济宝塔
龙泉寺佛本行故事壁画
龙泉寺佛本行故事壁画
龙泉寺佛本行故事壁画
龙泉寺佛本行故事壁画
龙泉寺佛本行故事壁画
龙泉寺佛本行故事壁画

(5)镇海寺(推荐指数★★★★)

点评:寺内有藏传佛教壁画和很多漂亮的唐卡。

镇海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南清水河西侧,距台怀镇5公里。镇海寺建在陡峻的石山嘴上,紧贴大院的前沿,树有幡杆,蹲有石狮,筑有山门、天王殿和钟鼓二楼。始建于明代,因寺旁海底泉上建有镇海塔而得名,清代至民国时期是章嘉活佛的住地,现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

镇海寺山门

镇海寺坐落在「二龙戏珠」的风水宝地,左右两侧环绕的山峰,犹如两条飞龙落下河谷,拱背弯腰,腾挪围抱;寺院建筑在两山合抱的一个石山嘴上,宛若一颗二龙嬉戏的宝珠。山豁口有苍老挺拔的大松树,走在松树林间的蹊径,再听飒飒的松风,给人一促静寞幽深的感觉。

镇海寺
镇海寺门道
镇海寺文殊菩萨

从中殿西侧的小门穿过去有一套院,院内有乾隆五十一年建造的十五世章嘉活佛墓塔。在长七点九米、宽七米、高一点三米的平台上,立有高九米多、状如藻瓶的石塔。塔基八角,每角塑有大力士,基座八面雕有佛本行故事人物图,并着彩。塔腹正中雕有三尊坐佛,另外围有八尊站像。圆腹之上,立有层层内缩的尖顶。这座塔的造型别致,雕刻精细华美。

十五世章嘉活佛墓塔
十五世章嘉活佛墓塔
十五世章嘉活佛墓塔
十五世章嘉活佛墓塔
十五世章嘉活佛墓塔
十五世章嘉活佛墓塔
十五世章嘉活佛墓塔
十五世章嘉活佛墓塔
十五世章嘉活佛墓塔
十五世章嘉活佛墓塔
十五世章嘉活佛墓塔
十五世章嘉活佛墓塔
十五世章嘉活佛墓塔
十五世章嘉活佛墓塔
十五世章嘉活佛墓塔

镇海寺内有很多藏传佛教壁画和漂亮的唐卡。

镇海寺壁画---西方极乐世界图
镇海寺壁画---中方娑婆世界图
镇海寺壁画---东方琉璃世界图
镇海寺壁画---药叉
镇海寺壁画---金刚
镇海寺壁画---菩萨
镇海寺壁画---药叉
镇海寺壁画---观世音菩萨
镇海寺壁画---白度母
镇海寺壁画---绿度母
镇海寺壁画---三十五佛宝像图
镇海寺壁画---文殊菩萨
镇海寺壁画---大白伞盖佛
镇海寺壁画---观请上师图
镇海寺壁画---千手千眼观音图
镇海寺壁画---说法图
镇海寺壁画---说法图
镇海寺唐卡
镇海寺唐卡
镇海寺唐卡
镇海寺壁画---十二生肖图
镇海寺壁画
镇海寺壁画
镇海寺壁画
镇海寺壁画

(6)南山寺(推荐指数★★★)

点评:上寺各殿基本上没开门,雷音殿是危房关闭了。

南山寺,北距台怀约2公里,依山势而建,海拔在1700米以上,共有殿堂窑房300余间,占地6公顷,规模很大,而且悬于陡峭山坡,更增添了宏伟气势。南山寺整个建筑群由七层三大部分组成,下三层名为极乐寺,上三层叫做佑国寺,中间一层称作善德堂。该寺创建于元代,当时叫「大万圣佑国寺」。清光绪年间再行修建,称为极乐寺。清末,寺院住持普济和尚募得巨资,将原有的三部分合建成一体,称为南山寺,连续施工23年,终于形成如今的规模。

从大钟楼左侧穿过一座小院便进入大雄宝殿所在四合大院,这里是南山寺主院,坐北朝南彩绘一新的大雄宝殿内有精美塑像和雕像。大殿主供释迦牟尼佛,两旁站立者为阿难和迦叶两大弟子。佛坛前正中是文殊骑狮石像,右侧为木雕普贤菩萨,左边为石雕送子观音,殿两壁是十八罗汉。

南山寺匾额
南山寺石雕
南山寺大雄宝殿
南山寺大雄宝殿
南山寺大雄宝殿
南山寺舍利塔
南山寺大雄宝殿壁画
南山寺大雄宝殿壁画
南山寺大雄宝殿壁画

出大雄殿,从左侧拾阶而上,穿过善德堂,便来到最上三层的佑国寺。整个佑国寺石刻图案近千幅,内容之丰,数量之多,刻工之精,堪称全山一绝。

望峰台石雕栏杆
望峰台石雕栏杆
望峰台石雕栏杆
望峰台石雕栏杆
望峰台石雕栏杆
望峰台远眺五台山

(7)殊像寺(推荐指数★★★★)

点评:大文殊菩萨像气场十足。

殊像寺 :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因寺内供奉着文殊菩萨而得名。它创建于东晋(公元317-420)初年,唐代(公元618-907)重建,元泰定二年(1325)又予重建,后毁于大火。明代弘治九年(1496)再建,万历年间(1573-1620)又予重修,寺内有重修碑记。

殊像寺门台

殊像寺为典型汉式寺庙,东西15米,南北约200米,占地面积2.7公顷。采用庭园布局手法,大规模叠砌假山,散植松树,创造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山门 面南,面阔三楹,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内供护法神哼、哈二将。山门前左右置石狮一对,两侧设腰门。过门殿两侧摆钟、鼓楼,均为面阔三楹,进深一间,单檐歇山。山门正北为天王殿,面阔五楹,进深两间,单檐歇山。前后格封木壁板,中三间设欢门,稍间开欢窗,殿两侧置腰墙,界以一进院落,腰墙辟腰门与二进相通。

殊像寺山门

大文殊殿 ,面阔七楹,进深五间,重檐黄琉璃歇山顶,下檐施五踩单翘单昂斗拱,上檐施七踩单翘重昂斗拱。前后明、次间设菱花隔扇门,前檐梢尽问设槛窗,后封实墙。殿内奉主尊文殊菩萨(骑狮),两侧有观音、普贤(骑象)。阁内石制须弥座上有高11.6米的 木雕文殊菩萨骑狮像 传说是按乾隆容貌塑造

殊像寺大文殊殿
殊像寺大文殊殿文殊菩萨
殊像寺大文殊殿文殊菩萨
殊像寺大文殊殿文殊菩萨
殊像寺大文殊殿文殊菩萨
殊像寺大文殊殿自在观音
殊像寺大文殊殿胁侍菩萨
殊像寺大文殊殿胁侍菩萨
殊像寺大文殊殿胁侍菩萨
殊像寺大文殊殿胁侍菩萨
殊像寺大文殊殿悬塑
殊像寺大文殊殿悬塑
殊像寺大文殊殿悬塑
殊像寺大文殊殿悬塑
殊像寺大文殊殿悬塑
殊像寺大文殊殿悬塑

(8)菩萨顶(推荐指数★★★★)

点评:俯瞰台怀核心区的好地点。

为了节省时间, 我选择直接驾车到菩萨顶北门 ,从后向前游览到灵峰胜境俯瞰台怀核心区,再驾车返回宾馆停车。

菩萨顶 :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的灵鹫峰上,寺庙整体金碧辉煌,绚丽多彩,是历代皇帝朝拜五台山时的行宫,具有典型的皇家特色。据传为文殊菩萨道场,即文殊居住处,故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此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471~499),历代曾多次重修。明·永乐以后,蒙藏藏传佛教信徒进驻五台山,遂成为五台山黄庙之首。清朝之 康熙、乾隆帝曾数次朝拜五台山,住宿于菩萨顶 ,赐菩萨顶大喇嘛提督印,并命山西全省,包括山西巡抚、大同总兵、代州道台等,均须向大喇嘛进贡。

远眺菩萨顶
菩萨顶大乘门
菩萨顶大乘门
菩萨顶
菩萨顶天王殿

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殿等。两旁,对称地排列着钟楼、鼓楼、禅院等。主殿居中,高大雄伟;配殿位居两侧,左右对称。全寺建筑的布局不但中心突出,而且壮观恢宏,加之红柱红墙,金色琉璃瓦,更显得金碧辉煌,富贵豪华。其形态,其气魄,一点也不逊于皇家宫室,真是一派佛国仙境的景象。

菩萨顶各主要大殿的布置和雕塑,具有浓烈的藏传佛教色彩。面阔七间的 大雄宝殿 内,后部供着毗卢佛、阿弥陀佛和药师佛,前面则供着藏传佛教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像。 文殊殿 内的文殊像,与一般佛教寺庙(青庙)内的文殊菩萨像不同,它是按藏传佛教的经典规定制作的;头取旁观势,腰取扭动势,发取散披式,同时身挂璎珞,显得特别活泼、生动。两侧墙壁上,还挂着唐卡——绘在布上的藏画。另外,大雄宝殿、文殊殿的柱头上,还挂着桃形小匾,上写梵文咒语。这些,都是藏传佛教寺庙建筑装饰中所独有的。

菩萨顶山门
菩萨顶山门
菩萨顶大文殊殿
菩萨顶大雄宝殿
菩萨顶大雄宝殿壁画
菩萨顶大雄宝殿壁画
菩萨顶僧人
菩萨顶山门大转经筒
菩萨顶灵峰胜境
菩萨顶灵峰胜境
菩萨顶灵峰胜境
菩萨顶灵峰胜境
远眺黛螺顶
善财洞
塔院寺大白塔
大广宗寺
普寿寺

(9)五爷庙(推荐指数★★★★★)

点评:这个不用多介绍点评了,人气极旺!

五爷庙: 又称五龙王殿、万佛阁,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中心,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曾为塔院寺属庙;清代重建,改为黄庙。

五爷庙的空间格局是由文殊殿、五爷殿、万佛阁、僧舍、戏台组成。五爷庙整体坐北向南,主要建筑有五龙王殿与文殊殿,总占地面积2040平方米,共有殿堂6间、崇楼3间、僧舍20间、戏台1座、佛塔2座、明碑3通; 是五台山香火最盛的寺庙之一 。 寺内供奉的 五爷就是传说中的广济龙王菩萨 ,是文殊菩萨在台怀本土化、世俗化的产物,寄托着人们祈愿农作物丰收、不发生灾害、家人健康、事事顺遂的美好心愿。

广济龙王殿 在万佛阁北侧,坐北向南,创建于清代,民国6年(1917)重建,殿建3间,面宽17.2米,进深11.5米,单檐歇山顶,四出廊,殿前建有抱厦,雕梁画栋。殿内正中供五龙王,人们习惯称为五爷,万佛阁也因此有了另一个称谓「五爷庙」。五爷身后依次供奉着龙爷、龙母,还有大龙王、二龙王、三龙王、四龙王各位兄长。殿前过厅两旁,置放着半副銮驾。

五爷本是黑脸,据传说文殊菩萨曾化作五爷广济众生,普降甘露,所以由黑脸变成了金脸。五爷头戴皇冠,身披皇袍,金脸辉煌,眼睛似龙眼,而身上穿的则是菩萨装。

五爷庙广济龙王殿
五爷庙广济龙王菩萨

万佛阁 由文殊殿、五爷庙、戏台、僧舍等组成,呈四合院式建筑。寺庙古松掩映,院内香烟缭绕。建筑别致,两层楼房的文殊主殿坐东向西,而俗称「五爷庙」的配殿则坐北朝南,正面还有戏台一座。

五爷庙
五爷庙戏台

文殊殿 是五爷庙建筑年代最早的殿宇,初建于明代万历四十四年(1616),结构为三檐四出廊歇山顶,面宽17.2米,进深11.5米,内供同样大小的佛像一万尊,因名万佛阁。上层供地藏王菩萨与闵公父子,并有七千斤重的铜钟一口悬挂;下层供奉明代塑制的文殊、普贤、观音三大世士像,造型生动逼真。

五爷庙文殊殿
五爷庙文殊殿

(10)塔院寺(推荐指数★★★★)

点评:最近大白塔在维护修缮,伽蓝殿中有壁画。

塔院寺 :原为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建舍利塔时,独立为寺。寺内主要建筑以舍利塔为中心,排列着大雄宝殿、藏经阁等建筑。藏经阁内木制转轮藏共33层,各层放满经书,现存经书两万多册,是名副其实的藏经殿。院内的 舍利塔 ,又称大白塔,全身雪白,高约56.4米,比北京北海的白塔还要高出20.5米。大白塔耸人云天,在红墙、琉璃瓦殿顶的陪衬下,显得巍峨壮观,早已成为五台山的标志。塔院寺坐北朝南,由横列的殿院和禅堂僧舍组成。塔院寺的建筑,以雄伟壮阔为特点,比起布局匀称严谨的显通寺来,要开朗得多。中轴线上有影壁、牌坊、石阶、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慈延寿宝殿、塔殿藏经阁以及山海楼、文殊发塔等建筑,气势雄伟。

塔院寺
塔院寺匾额

大白塔位於殿阁之间,旌伟挺拔,直指蓝天,有气盖山河、一览五台之慨。古人称誉此塔:「厥高入云,神灯夜烛,清凉第一胜境也。」塔基为正方形,环周83.3米,通高75.3米。宝塔通体洁白,塔身状如藻瓶,从底到顶,精细相间,方圆搭配,造型优美。塔顶之上,盖铜板八块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地位安置,拼成圆盘形状,其上为风磨铜宝瓶。圆盘周长23米多,铜顶高5米多,从铜顶到铜盘边缘有铜钮固定,望去似北方草帽,南方斗笠。圆盘边缘,还吊装36瑰铜质垂檐,每块长2米馀,宽近1米。各垂檐下端,又挂风铃三个,连同塔腰风铃在内,共有252个。每逢风和日丽,鸟雀围翔,风吹铃响,悠然成韵。明朝镇澄法师,曾有诗先赞曰:「浮图何漂缈,卓出梵王宫。远带青山色,孤标紫界雄。金瓶涵海月,宝铎振天风。自是藏灵久,神邦万古崇」。

塔院寺大白塔

大白塔的下层是殿宇,俗称塔殿,内有文殊、观世音、普贤、地藏四菩萨和释迎佛像,还有色调鲜艳的济公和尚瓷像和雕工细腻、小巧玲珑的刘海戏金蟾木雕。

塔院寺
塔院寺大白塔下转经道
塔院寺大白塔下转经道
塔院寺大白塔下转经道
塔院寺大白塔下转经道
塔院寺大白塔下转经道

大白塔底坐碹洞里有佛足碑 。石碑上所刻佛足足印长1.6尺,宽6寸,足心有千幅轮相和宝瓶鱼剑图,十个足趾有华纹字。据下部碑文解释,释迦去世前站在一块大石上,对弟子阿难说:「我最後留此足迹,以示众生。谁见到此足印,瞻礼供养,就能免罪消灾。」唐玄奘取经时,把这佛足印也拓下带回,唐太宗敕令将佛足刻在石上,立於祖庙。明万历王午年秋,寺僧又按图刻石,供养在大白塔下。寺内现存其它蒙、藏、汉文各类碑记数十通。

塔院寺大白塔下佛足碑
塔院寺大白塔下佛足碑

藏经楼 面宽25.3米,进深13米,两层三檐硬山顶。底层檐下悬乾隆御书匾,二层檐下悬康熙御书匾。内供十佛八菩萨,正中安置 「华藏世界转轮藏」 。这座转轮藏是明万历九年(1526年)由憨山大师亲自设计并筹资建成的。华藏世界转轮藏八角33层,高11.3米,上大下小,每层上面有若干小格,底装圆盘,曾推之可转。这座转轮藏以珍藏汉、蒙、藏多种文字经书及元、明善本经卷而闻名遐迩。

塔院寺藏经楼
塔院寺藏经楼
塔院寺藏经楼华藏世界转轮藏

在大白塔东侧,还有一座高两丈余砖构 文殊发塔 ,外抹白灰,通体白净,状如宝葫芦。相传文殊菩萨显圣遗留的金发,就藏其中。

塔院寺壁画
塔院寺文殊发塔
塔院寺

伽蓝殿中有描述关公生平的壁画。

塔院寺伽蓝殿壁画
塔院寺伽蓝殿壁画
塔院寺伽蓝殿壁画

(11)罗睺寺(推荐指数★★★★)

点评:意料之外的惊喜,有小博物厅,2座密宗坛城,花开现佛。

15点半到达显通寺,结果显通寺提前关门吃年夜饭去了。

显通寺黑猫
罗睺寺红墙

只能前往罗睺寺参观,本来不抱多少期待值的罗睺寺却给了我不少惊喜,花开现佛的精巧,金光闪闪的坛城别具特色。

罗睺寺门枋

罗睺寺 :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内,是密宗最早的传播中心,为五台山十大黄庙之一和五大禅处之一。罗睺寺创建于唐代,明弘治五年(1492年)重建,清代曾多次重修。罗睺寺占地面积15000多平万米,有山门、天王殿、钟鼓楼、文殊殿、大雄宝殿、配殿、后殿、藏经阁殿、堂楼、廊房等18间。

山门左侧丈余高的藏式砖塔,叫文殊塔,塔上雕有文殊像。罗睺寺殿宇内的主要塑像,有明显的喇嘛教风格。

罗睺寺文殊塔
罗睺寺文殊塔
罗睺寺文殊塔

山门内的第一座是 天王殿 ,内有四尊天王塑像,是按喇嘛教【度量经】的规定塑的,和其它青庙(和尚庙)大殿的四大天王形象略有不同。分别是抱琵琶的东方持国天王,持宝剑的南方增长大王,缠长蛇的西方广目天王,持雨伞的北方多闻天王,民间称他们为风(持剑者)、调(抱瑟琶者)、雨(持伞者)、顺(握蛇者)。

罗睺寺天王殿
东方持国天王
南方增长天王
西方广目天王
北方多闻天王

第二座殿叫 文殊殿 ,殿内的文殊苦萨塑像和别的青庙里的更不同。文殊菩萨骑坐的狮子卧在莲台上,文殊菩萨肩膀两边还添了伸出的肩花,肩花上一边放着智慧剑,一边放着经书。这是喇嘛庙文殊菩萨塑像的典型特征。

罗睺寺文殊殿
罗睺寺文殊殿文殊菩萨
罗睺寺文殊殿文殊菩萨

第三座为 大雄宝殿 ,内供释迦牟尼佛(人间婆发世界)、药师佛(东方琉璃世界)、阿弥院佛(西方极乐世界),合称「三世佛」。三世佛两旁,还塑着八尊胁传普萨和供养苦萨。他们头戴珠冠,面容清秀,胸肩裸露,身披罗路,双手托着仙桃、鲜果、海螺、琵琶、镜子、如意钩等物,形象生动自然。

罗睺寺大雄宝殿

五台山 罗睺寺大藏经楼 内有五台山十景之一的 「开花现佛」 。四方佛坐于莲花台上,下有转盘,转盘转动,莲花开放,现出佛像,难得一见。「开花现佛」是对此装置的俗称,而其正名为「莲花藏」。「莲花」是描述其形制——以八瓣莲花及花茎为主体;「藏」则是描述其功能——如同五台山塔院寺的「华藏世界转轮藏」一样,罗睺寺「莲花藏」的特点是可以转动,作用是存放藏经。

罗睺寺大藏经楼「开花现佛」
罗睺寺坛城
罗睺寺坛城

(12)南禅寺(推荐指数★★★★)

点评:唐建传奇之一,寂寥小殿,殿内不能拍照。

大年初一一大早我就离开台怀,8点来到五台山第二座唐代古建---南禅寺。

南禅寺 坐北面南,规模不大,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寺院南北长60米、东两宽51米多,寺内现分东、西两院,有殿宇6座,除主体建筑 大佛殿三间是唐代原物 外,山门内的四合院中,东、西配殿,即建于明代的龙王庙和建于清代的观音殿、菩萨殿。东跨院全为僧房,也是明、清时期的建筑。

唐建大佛殿 ,为南禅寺主殿,外观秀丽,形体俊美、古朴。三间正殿高大雄伟,据实际测量,面宽十一点六二米,进深九点九米。方整的基台几乎占了整个院落的一半,大殿三间见方,单檐灰瓦歇山顶,全殿由由台基、屋架、屋顶三部分组成,共用檐柱12根,殿内没有天花板,也没有柱子,梁架制作极为简练,墙身不负载重量,只起隔挡的作用。屋顶重量主要是通过梁架由檐墙上的柱子支撑。檐墙起间隔内外和防御风雨侵袭的作用。四周各柱,柱头微向内倾,与横梁构成斜角;四根角柱稍高,与层层迭架、层层伸出的斗拱构成「翘起」。即使梁、柱、枋的结合更加紧凑,增加了建筑物的稳固力,又使出檐深而不低暗,使整个大殿形成有收有放、有抑有扬、轮廓秀丽、气势雄浑的风格,给人以庄重而健美的感觉。屋脊两端装饰着鸱吻。正殿重建于782年(唐德宗建中三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构建筑,堪称国宝。 殿内的一根大平梁上面,保存有不十分明显的墨迹:「因旧名(时)大唐建中三年……重建殿法显等谨志」 ,是此殿重建年代的佐证。推算起来,距今已一千二百多年了。墨书题记的两行字迹很淡,四周似乎被刮去了一层,所以,有字迹处微觉高起。看来,原有题记不止于此,或许在尔后修理时曾被刨去。

南禅寺大殿
南禅寺大殿
南禅寺大殿
南禅寺大殿鸱尾和柱头铺作
南禅寺大殿鸱尾和柱头铺作
南禅寺大殿飞椽
南禅寺大殿飞椽
南禅寺大殿转角铺作
南禅寺大殿转角铺作
南禅寺大殿柱头铺作
南禅寺大殿柱头铺作
南禅寺大殿柱头铺作(两个铺作之间门上有一独立小坐斗)
两个铺作之间门上有一独立小坐斗
触摸千年历史
南禅寺木料
南禅寺梁架
南禅寺小院
南禅寺明清时期僧房(简单粗犷的梁架)

殿内 17尊唐塑佛像 ,仍然保持原貌,都是唐代珍品。殿内有一座佛坛,长八点四米,宽六点三米,高零点七米。塑像分布在佛坛上,整个佛像群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是一个动静结合,各具形态,生动活泼的场面,也是一个尊卑有序、各尽其职、和谐协调的环境。佛坐莲台,慈光四照,尊贵而端庄,严肃而安详,似在讲经说法。骑狮的文殊、坐像的普贤菩萨分列两旁,带着侍从和教民赶来恭听。大弟子阿难和迦叶,分立两旁,凝神注目,显得虔诚而恭谨,好似要把佛说全记在心上;胁侍菩萨戴璎珞,约宝环,亭亭玉立,容貌健美,耳若有闻,心似有思;护法天王,威武健壮,一边张目观察外界,一边侧耳倾听圣言。仰望童子、撩蛮、拂霖等15尊塑像布满佛坛。这些塑像,姿态自然而若动,表情逼真似有神,丰满优美,夸张适度,衣纹简练准确,和谐流畅,一个个栩栩如生,同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辙,给人以实感和动感。这些塑像,同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辙。佛坛四周壶门和叠梁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花边和莲瓣,是五台山保存的唐代砖雕艺术的杰作。

南禅寺大殿释迦摩尼、阿难、迦叶
南禅寺文殊菩萨、胁侍菩萨
南禅寺普贤菩萨、胁侍菩萨

下面是 我在山西寻访古建筑和壁画的游记,感兴趣的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