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旅行

现在的杭州究竟怎么了?为什么那么多人离开杭州?

2023-05-20旅行

这半年对杭州这个地方多了层感悟,发出来给大家共勉。

这个下面的很多回答都提到了很关键的两点,就是杭州房价的波动以及阿里巴巴的极速衰退。

杭州房价的衰颓主要有两个时期,第一个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横盘,第二个就是疫情开始到现在的高位下降。除此之外的年份,杭州的房价基本都是在增长,只是幅度或大或小。

杭州房价的上涨是杭州这个城市的命运,也是无奈之举。杭州的地理位置和地貌决定了这个城市想要发展就必须建立诸多复杂的交通网络。去过杭州市区的人就可以知道,杭州市区道路的狭窄程序以及各类高架和隧道的穿插程度,会令人感到厌烦。这种路况对于劳动力的流动来说几乎是致命的,对于杭州,在短短数年间修建的地铁网络对于各类上班族的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

而这种交通网络的钱只能从政府来出,大型基建项目在杭州几乎是随着楼市的上涨同时出现的。而这种大型基建又需要海量的财政支出。

这种财政支出要么从各类企业的税收着手,要么从土地出让金来着手。

而对于杭州来说,如果从企业着手,在21世纪初期,杭州能选择的产业其实并不多。浙江虽然很多小型工厂,但是这些中小企业很多并不全部分布在杭州,而是分布在浙江境内的各个城市中,比如温州义乌。这种分布在全国范围内是呈现在东南沿海,但是具体到省份内部却又没那么简单。同时对于杭州来说还有一个很致命的弱点,就是杭州离上海太近,离上海太近导致的后果就是杭州的实体工业很容易被上海的金融业给吮吸,以及杭州本土的金融业也没有什么发展机会,同时外资会更倾向于流入上海而不是杭州。这些因素使得杭州能够出现大型企业的概率大大降低,一没有持续大规模外资的支撑,二没有强盛的本地金融资本的加持。而对于原始资本的积累而言,掠夺显然是不可能的,同时失去了内资和外资的双重机会,就只能通过其他途径。也就很大程度上杜绝了投机的可能。这种途径就是最正常的资本积累的发展模式,即不断的进行商品交易从而实现资本的不断积累。同时这种商品交易不可能是想宁波一样以外贸为主的商品交易,而是一种以内部贸易为主的。所以杭州的产品需要打江浙沪内部的交通渠道。这又对杭州市的交通提出更多的要求。

而且杭州也很难学习福建的经验,浙江的主要港口位于宁波而不是杭州,钱塘江比之宁波港,那是差距太大了。杭州的海外贸易要么从上海走,要么从宁波走。杭州并不具有泉州厦门这样子的港口优势。而且在21世纪初杭州的优势产业也不多,纺织品算一个,彼时的太阳能电板和光伏产业连个影子都看不到。这就使得杭州的发展走向了中小工业的集聚,尤其是轻工业的道路上。因为对于重工业来说,前期海量的投资几乎没有多少民营资本能够支撑。

轻工业的转向可以说不仅是杭州也是整个浙江的缩影。对于重工业而言,杭州著名的杭氧杭钢是杭州20世纪的两大巨无霸,但是目前,几乎很少有人会提到他们。但是之前,两者就位于西湖周围,杭州的腹地上。只不过后来都面临搬迁的命运。

轻工业转向带来的就是劳动力和工厂主的二分。对于杭州人来说,最有名的炒房团莫过于温州炒房团,温州人和炒房几乎是捆绑在一起的。这种模式的实质在于,工厂主完成了大量资本积累之后,工厂工人的待遇其实并没有提升特别多,但是厂老板获得了大量的资本以维持再生产。杭州最开始富起来的有两批人,第一批是厂老板,第二批是拆迁户。其实还有隐藏的第三批,即领导干部。

这里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西湖,西湖不仅在文化上是杭州的象征,同时在经济上也是杭州的命运之地。杭州最繁华的商城,位于西湖旁边,杭州最好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位于西湖旁边。这就造成了西湖周围的土地,价值极高。只要在西湖周围的老杭州市区买房,你就可以享受全浙江最优质的各类资源,不论是从医疗上,还是教育上,甚至是工作上(杭氧杭钢之前就位于西湖周围)。

但是土地价值极高也需要有人能接盘才能抄上去,也就是既要有需求也要有供给。令人遗憾的是杭州市政府可以在一定程上创造供给,但是却很难创造需求。杭州虽然富起来一批工厂主,但想让他们接盘整个杭州的房地产,显然是无法做到的。至于领导干部接盘,那就想都不要想了。而拆迁户,自己有房子了,一套房子是刚需,两套房子是投资。所以杭州必须要吸引浙江省内的厂老板的资本来推动房价的上涨。这就是温州老板发挥的作用,因为温州老板有个特性,温州赚钱但是不太会重新投资温州的各类设施,温州老板是有钱,但温州的各类教育资源以及医疗资源甚至基础建设完全看不出来温州有钱。温州老板是骨子里的赚钱高手,他们也不是杭州人,所以也没有乡土情结这种环节。当然还有其他市的人会来炒房,但是主体还是温州老板。

就这样子,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后,以出口贸易为主的温州老板支撑起了杭州的房价,伴之以杭州本地的老板还有劳动者,以及隐藏在幕后的领导干部。这种支撑持续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出口贸易为主的温州老板、宁波老板、台州老板都是致命的。所以杭州的房价一下子缺失了省内沿海贸易发达城市老板的接盘,没人接盘自然无法维持房价的持续上涨。

这一波金融危机的影响历久弥坚,持续了好几年。直至迎来了杭州的商界传奇,杰克马。

杰克马几乎是杭州本土出现的企业家里面资本主义精神最癫狂的一位,在杭州本土的企业家里面,马云从现在看来,绝对是资本主义精神最充实的一位,它不比老企业家比如宗庆后老先生这样子善待员工。但他几乎每一步都踩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轨迹上。

阿里巴巴的创立是杭州的幸运,没有阿里巴巴的杭州,存在一个巨大缺陷。就是无法创建一个具有高端商品购买力的劳动者群体。厂老板也好,领导干部也好,拆迁户也罢。都算不上是劳动者群体。

而阿里巴巴的创立解决了重要的一环,码农群体作为现代社会不多的可以通过劳动获取高额报酬的群体,成为了杭州房价接盘的重要群体。

2017年,g20之后,杭州腾飞,阿里巴巴起飞,房价升空。但是这种房价的抬高主要一个新的群体的诞生,即围绕在对内贸易为主的电子商务体系周围的各类人才。淘宝店主,码农,互联网公司老板。这一次,接盘的人几乎都是肉体意义上位于杭州的各类人物。在他们的帮助上,杭州实现了房价的第二波强势强势增长期。

但是房价上涨带来的必然趋势就在于商店租金上升,各类消费品价格上涨。这种消费品上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在于,除却上述的群体,普通人的生活成本大幅度提高。对于杭州吸引的外部劳动力而言,这点就是致命的。正常人生活的成本主要就包括租房成本、饮食成本、出行成本以及其他。在杭州,租房成本和饮食成本上升不可避免,出行成本会降低。但是问题来了,你市政府通过基础设施降低的出行成本,哪比得上租房成本和饮食成本的增长速度。

但是目前为止,我个人从现在来看,我觉得杭州还是有一个隐藏的发展轨迹的。就是彻底的转型,从互联网之都转型为创新之都。因为就像我上述所说的,杭州几乎已经具备了内部创新的条件,阿里巴巴的巨无霸规模以及蚂蚁金服的创立,补上了杭州最大的一个问题,即内部投资的来源。不知道各位还记不记得独角兽企业这个概念,我还记得2018年左右,杭州的初创独角兽企业不说冠绝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提这个了。

杭州还依托于浙大这所全国顶尖理工学府,按我说,万众创新完全有实现的一丝可能。也就是说,杭州完全有机会成为中国硅谷,即阿里巴巴通过蚂蚁金服吮吸民间大量中小资金,浙大高材生通过自身的理工科知识进行创新性创业,阿里巴巴将民间的资金投入到这些初创公司,运用自身的能量进行概念炒作,助推独角兽诞生,孵化相关产业链,实现杭州彻底的产业升级。而民众也可以实现一种基于科技的投资而不是投机当道。同时。阿里巴巴的员工,在阿里巴巴掌握了技术之后,完全可以不等到被清退,就自己出来创业。杭州完全具备这个氛围。

看到这里是不是有一些熟悉,马云所说的为社会输送人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而不是码农的中年危机。可惜,马云的话的确很多时候,都是方向正确,但是实施起来却南辕北辙。湖畔书院也是一个道理,想培养一批创业家,最后却落漠收场。

但很可惜,这条道路没有实现,一方面来源于杰克马不想把蚂蚁金服当作这个用途,而只想借机大规模敛财。他的湖畔书院或许是企业家集群,但是也被视作资本主义的培训之地。这直接引来了中央的制裁,以及叠加的疫情。蚂蚁金服好巧不巧在疫情时候被制裁,这使得初创企业在最危难存亡关头,几乎毫无外部支援,直接被枪毙。另一方面来源于抖音的强势崛起,抖音在疫情期间的强势崛起带来了新的直播带货模式,以及拼多多和京东的双重围堵。这对于阿里巴巴来说几乎是内外交困,直播带货给杭州带来了一个新的群体,即网红。

网红的诞生标志着杭州的房价迎来了另一批新的接盘侠,但这批接盘侠的体量比不上前面几批,只能使杭州的房价苟延残喘一会儿。而且杭州建设网红之都,使得杭州原先的科技转型显得十分可笑。科技创新一开始其实也需要炒作,但关键在于科技创新的炒作背后是实质的创新成果落地。而网红的炒作就是纯粹的圈钱炒作,就是蹭一波热度。科技创新带来的炒作如果从长期看,带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希望感。网红的炒作则是一种高潮后的瞬间落寞。杭州需要炒作,但是是前者而不是后者。但杭州毅然决然往前面冲刺,使得杭州整个城市缺乏扎实进步的底气。

同时阿里巴巴在市场上的收缩,使得杭州的内外资又陷入一个令人纠结的地步。加之全球环境变差,就更难受了。创新之都的实现,只会是民间自发形成的产物,阿里巴巴有希望实现,却失败了。如果杭州多几个巨无霸互联网公司,或许结果会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