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娛樂

為什麽流量明星往往很難成為藝術家?

2021-08-09娛樂

這年頭,即便是流量明星的花邊新聞,下面的控評也成了:多關註姐姐/哥哥的作品吧。

既然大家都知道作品這麽重要,但是仍然鮮有流量明星能拿出像樣的作品能封住大眾對於他們「德不配位」的控訴。

要知道,流量明星什麽都有了,有錢,有團隊,有資源,有品牌贊助。 除了「創作」之外的一切瑣事以及外在因素,都有人能幫他們處理的服服帖帖。

那麽,為什麽他們還是連「創作」這一件非常只屬於本職範圍之內的事,都做不好?演戲擠眉弄眼,唱歌跑調破音。民眾但凡對他們的業務能力用b站剪輯或者長文等創作的形式提出一些些質疑和批評,都有可能收到「律師函警告」。

是他們不想嗎?

有的人或許是的,因為如果不用太費力氣就能名利雙收,誰也不想多費點力氣。

但他們的粉絲,以及很多公眾人物,之前都曾經為流量明星發聲過,大意是: 他們也很努力,是如今的電視劇拍攝節奏太快,不給他們時間。他們也很焦慮,也想有好的作品,但是沒有好的角色等等等等。

言外之意是:關於演戲這件事,他們也想努力做好,但現在由於各種外部的原因,就是沒做好,但這不影響他們收獲天價片酬。

這話,反正康石石不信。

直到娛樂圈近陣子接二連三的法制大瓜,更加證實了以鄭爽、吳亦凡為代表的流量明星,對於自身的業務能力本職工作這一塊,根本不是不想做,也不是由於各種外部的原因做不好。而是因為他們缺乏最根本的同理心,這一點,直接否定了他們進行創作,成為一位藝術家的可能性。

同理心,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共情的能力。

雖然現在對「共情」的理解缺乏統一的定義,但一般而言, 共情是指個體在觀察他人的行為和情緒反應時自動化地感染對方的情緒,並且引起自身類似的情緒反應。

就好像當我們看到14歲的全紅嬋首次參加奧運會就給世界展示了她教科書級別的跳水能力,我們驚嘆於全妹妹的天賦和努力,忍不住向身邊的人分享。

當我們知道她家裏家境不好,想拿金牌回去給母親治病,我們忍不住想幫助她,希望她在未來能夠過的更好。

當我們看到她在采訪中說喜歡打王者榮耀,但是由於青少年防沈迷系統只能玩一個半鐘頭,她笑著說不夠玩啊,我們會覺得她很可愛。

這些都是一個普通人在內心深處會產生的最樸素、最真實的同理心。哪怕對方於我們而言,本質上不過是一個陌生人。

這也讓康石石想起演員王學兵在采訪裏經常講的一個關於演員陳建斌的一個段子——1990年,他倆一起補習功課備考中央戲劇學院,某一天在補習的時候,墻上貼的地圖突然掉了,陳建斌馬上沮喪地跟王學兵說:你看,它都堅持不住了。

你看,陳建斌這已經不僅僅是對「人」的共情了,而是對「物」,對一張破舊的地圖,都會產生極強的共情能力。或許也是因此,他才能成為一名好演員,以及寫出各種浪漫的詩句吧。

反觀鄭爽、吳亦凡,就是徹底的反例。先不談偷稅漏稅天價片酬這種貪財行為,一個花言巧語誘引未成年少女的強奸犯,一個日薪208萬,卻不舍得給狗看病寧願把狗悶在鞋盒裏丟掉,去超市吃喝不給錢,自己的小孩說不要就不要的人。

有什麽同理心?

他們沒有辦法理解他人,被父母遺棄的孩子,被性侵的未成年人,被悶死的狗……這些對於他們來說,就像是在路邊買的一瓶飲料,買了之後如果覺得不喜歡,丟掉垃圾桶就好了。

所以,在當演員扮演角色的時候,他們對角色的理解只能淺層的理解在哭、笑、怒、罵層面,沒有辦法去深刻挖掘和理解這些角色之所以要這樣扮演背後的成因,更不要說理解角色的時代背景以及與角色之間產生的關系了 。理解到這,我們再想想鄭爽邏輯混亂的文字表達、bad girl令人一言難盡的歌詞,似乎一切都不奇怪了。

說回創作上,如果沒有同理心,不管是藝術還是設計,都創作不出好的作品,也欣賞不出好的作品。 因為不管是藝術還是設計,實際上也是一種媒介,或是用來與受眾產生連線、傳遞資訊,或是有某種功能性。

拿藝術來說,20世紀表現主義繪畫大師愛德華蒙克最經典的【吶喊】,只要你的共情能力不是太差,都能從它動蕩的線條、變形的人物形象、對比鮮明的背景中隱隱感受到一種焦慮不安的窒息感。

蒙克正是以這幅畫為媒介,跨越了時空、國界、人種、語言……便能將這種情緒傳遞給每個有共情能力的人,實作人與人之間的溝通。

而拿設計來說,如果我們現在去到任何一個養老院,如果這個養老院裏有很多台階,那麽可以說這個設計師一定是一個不夠有同理心的人。因為老年人很多需要使用代步工具,台階的設計會阻礙老年人的出行,造成不必要的風險。 會設計出這樣的作品的人一定是沒有合理的站在一個老年人的角度上進行考慮,才會導致這種不適用於實際情境的設計發生。

康石石東家-漢藝國際教育dawn同學參加腦癱兒童誌願者活動
dawn同學為腦癱兒童設計專案 最終部份成果展示 獲埃因霍芬工業設計、lcc服務設計、格拉斯哥互動設計ma offer

再從比較商業化的角度來說,我們總說當一件商品能夠讓消費者用感性而非理性選擇去購買,這件商品就成功了。做過調研的也知道,你幾乎不可能完全僅僅從使用者訪談中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產品框架設計,因為消費者並不是專業的創意設計人才,他沒有辦法準確的說出什麽樣的東西能讓它驚喜、愉悅、有安全感。

也就是說, 對於設計來說,沒有同理心,你即無法了解、解決使用者需求,也無法給予使用者情緒價值,不能讓他們感到快樂。 那麽在這樣的基礎之上做的設計,就無異於紙上談兵。

記得之前康石石邀請過的在華為任職UX設計師的cht朋友說過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設計師要把自己當作一個演員。

是的呀,我們只有發自內心的熱愛這個世界,才會真正想做一些能讓世界變得更好的設計。也正是這份熱愛,才能讓我們放下那些所謂的面子、虛榮心、浮躁的急於求成,把自己交給受眾,去體驗,去感受,去創作,我們才能與受眾產生共情,創作出能好的設計。

更多關於藝術留學&作品集&保研相關問題,可以透過私信聯系康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