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朱一龍的gq采訪,談到他在讀【他者的消失】。【他者的消失】裏面提到一段話:「所謂形成經驗是指:「某些事情在我們身邊發生,我們碰見了它,遭遇了它,被它推翻,被它改變。」其本質是痛楚」。這段話,其實讓我感覺朱一龍應該很早之前就看過這本書。因為,他在之前的訪談中,表達過有些相仿的意思。
而這個采訪中也提到了朱一龍會在某些階段,給自己設立某個目標。比如,戒斷米飯。
結合他以前的言行,他好像很喜歡這種不定時的,暗暗地給自己設立一些有著某種程度上困難的目標,需要很大的毅力,帶來某些程度正向的影響的目標。
之前聽某個名人訪談,原話忘記了,但是記得一個大概的意思,就是:人們要時不時地去做一些讓自己覺得困難的事情,這樣才能讓自己的精神隨時可以得到磨練。感覺那個人說的話跟朱一龍做的事,有某種程度上的相似。
而朱一龍在2018年以來,一直選角色的原則也是跟他這種堅持的風格很類似。就是在可能的情況下,去選擇自己沒演過的角色類別和電影風格。也是一種持續不斷地挑戰,讓作為演員的他一直處於某種程度的困難模式中。
以前只是對他的選擇有一點點的感覺,但不是很確定。但是,今天在看【他者的消失】的時候,好像有點更多一點明白他的想法了。不是說這本書本身如何如何,而是說朱一龍在一直堅持閱讀,堅持思考,一直在從各種角度認知世界,一直主動的讓自己「碰見了它,遭遇了它,被它推翻,被它改變」,這本來是很不容易的事,但是對於他來說,好像又是一直在享受一種「樂趣」。
甚至,他這種行為模式,讓我想起很早之前曾經嘗試了解的一類人:苦修士或者苦行僧。這些人用肉體和精神兩種層面的磨礪,確保自己不會迷失方向,確保自己的精神保持專註。
從一直以來的個人記錄可以看出,朱一龍本人對美食、美景一直保持著很純粹地喜愛。他內心對於情感也保持的非常豐富的積累,和敏銳的認知。不然他塑造角色也不會如此精準。
但是,他在肉體和精神層面的這種略帶「苦行性質」的自我磨練,到底是跟誰學的?這種事情他準備做到什麽程度啊?看他那幾個朋友,也不太像有這種習慣的人啊。
……一個曾經軟糯糯的男生,到底怎麽出現這種詭異的發展的?
之前還有點擔心他會不會懈怠。可是如果他還保持著這個行為模式,我倒是有點擔心他會不會年紀越大,越去追求精神層面的純粹了……要麽趕緊談一場戀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