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戰爭片的選項慢慢固化之後,漸漸的,觀眾就很容易將戰爭片與炮火連天聯系起來,甚至於無視覺刺激,不戰爭片。這是戰爭片的一種形式,但卻不代表整個戰爭片。然而在越來越單一的創作框架之內,尤其是創作者如果沒有能真正了解戰爭,那麽戰爭對於創作者來說就僅僅局限於視覺刺激,爆炸場面等等。如果要深層次挖掘一下,創作者就露怯了。
帶著這個觀點,我們看看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戰爭片【誌願軍:雄兵出擊】。這是一部講述抗美援朝戰爭的戰爭片,本片也是陳凱歌的誌願軍三部曲第一部。但影片所反映內容,實屬一言難盡。本片也成為了國內很多創作者對於戰爭認知的一種偏見或者說慣性思維,如果這種思維一直把持著國產電影領域,那麽想要謀求國產電影的創新,無疑是癡人說夢。
本片內容不再贅述,我們簡單的說一說本片的邏輯性以及場景設定等等。抗美援朝戰爭對於我們國家來說是立國之戰,因為有了抗美援朝,所以才有了今後幾十年的長久和平,想必每一個中國人應該都不會陌生。而對於抗美援朝應不應該出兵,這本身是一個艱難的決定過程,這個過程中摻雜著大也摻雜著小。所謂的大,指的是冷戰背景下,蘇聯方面的態度,所謂的小,指的是對於剛剛成立的新中國來說,抗美援朝意味著什麽。在這兩個背景之下,新中國此時此刻還面臨著多方面的困難,全國工業生產能力基本為零,西南剿匪,西藏解放,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入侵台灣,以及國民黨反動派安插在內地的間諜破壞等等。
這些全方位的壓力之下,抗美援朝本就不是一個振奮人心的決定,而是萬般無奈之下之舉。對於這一理念的反應,陳凱歌導演基本上是無法理解的,因此,我們在片中看到的是唐國強飾演的毛主席的霸氣外露以及全國人民意氣風發等等。這些可以作為積極元素充當配料,但是但這些為核心就不合適了。
本就沒搞清楚抗美援朝的本質,再往下細說就顯得更加露怯了。全片整體觀感中,視覺刺激占據了較大的比例,而文戲普遍不足。這個當然也理解,因為本片的片名就叫【雄兵出擊】嘛,但是為什麽是雄兵,為什麽雄兵能出擊,這是重要的,但是這種重要在陳凱歌導演看來就成了喊口號,開大炮,開完大炮喊口號,喊完口號開大炮。這是大多數戰爭片慣用的手法,但是顯然在這裏,在抗美援朝這段歷史當中,不合適。
電視劇【功勛:能文能武李延年】已經為很多創作者做了一個樣版,我軍的動員能力是如何體現的,但是陳凱歌導演顯然堅持了自己的創作理念。對於抗美援朝的解釋,依舊是停留在了喊口號階段不動搖,對於生動的語言並沒有很好的開發,對於戰爭中的革命友誼卻進行了兄弟情誼般的庸俗化,這也是不合適的。
本片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個人主義,但是卻忘記了我軍賴以生存的特性就是服從紀律,如果沒有服從紀律,如果沒有一切行動聽指揮的話,就不會有長津湖,就不會有上甘嶺,但是在本片中,紀律只是一個名詞,打仗也不是為了後來人。更多的時候,我們沒有看到革命英雄們前仆後繼,看到的只是為了個人情感的迸發而進行的宣泄式的各自為戰,戰術配合基本沒有任何的體現。
整部影片做的最好的莫過於煙火效果了,就連原本需要精心設計的虛擬特效都在煙火效果前黯然失色。然而對於這部影片來說,煙火效果越是出色,電影本身就越是平庸。因為誌願軍戰士不怕死是個人都知道,但是誌願軍戰士為什麽不怕死,這個需要更多人知道,而且首先得讓創作者知道,不僅僅是讓創作者知道,而且要讓創作者了解,深刻認識之後,才能更好的展現出來。
很明顯,這是應該也必須要體現的點,但就整部影片來說,陳凱歌導演或許不知道,或許也不想知道。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麽後面的兩部就沒有太多的意義了。畢竟,觀眾們想要看的是不一樣的戰爭片,而不是跟美國人拿炮轟,然後我誌願軍戰士一個個打雞血敢於犧牲。
其實這一點也不難,同年的網絡大電影【特級英雄黃繼光】已經給觀眾們說了一次了,同時也給創作者們做了一個示範,然而創作者們依舊是沒有能夠真正學好,有的人是學不進去,有的人則是不屑學習。仿佛戰爭片不體現戰爭的殘酷,不去反戰就不能稱之為戰爭片,如果他們真的這樣去想,那很明顯,他們思維僵化了,思維僵化了自然拍不出膾炙人口的好片了。觀眾們唾罵也是理所當然。
總的來說,我們需要認認真真的拍電影的創作者,而不需要趁著愛國熱情去做生意的商人。陳凱歌導演是前者還是後者,相信每一個看完了本片的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好的題材如果都是這樣寫八股文的話,就賴不得別人了。年紀大了,思維跟不上趟了就休息休息吧,【霸王別姬】的人緣還能造幾年?
……
你好,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