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娛樂

張小北:科幻電影是時代的隱喻

2024-09-30娛樂

(本文根據導演張小北在首屆中國(象山)北緯30°科幻電影周大師班上的講話整理而成,有刪減。)

中國科幻電影有三個重要時間點:一是,1958年的 【十三陵水庫暢想曲】 ;二是,1979年拍的 【珊瑚島上的死光】 ;第三就是2019年的 【流浪地球】 了。

三部電影出現的年份非常有意思。

為什麽在1958年出現了【十三陵水庫暢想曲】這樣的科幻電影?因為中國科幻電影深受蘇聯敘事影響,而蘇聯敘事又是從歐洲那套科幻模式延續過來的,但是蘇聯科幻作品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變革,他們把科幻變成了一種發生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信念之爭。冷戰期間,美蘇全球爭霸,兩個國家都在努力地證明自己選擇的道路是人類的未來,是人類文明的未來方向。

美國人走的是那套山巔之城、燈塔之國的敘事模式,而蘇聯走的是世界大同的模式。這就是為什麽中國科幻早期一直是工程師敘事占主導地位,因為那個時候我們相信科技的進步必然能夠帶來個體的幸福、國家的進步和光明的未來。

【十三陵水庫暢想曲】,就是用大眾娛樂的方式告訴我們的人民,中國選擇的這條道路,道路是曲折的,未來是光明的 ,如果按照這種模式前進,一定能夠得到幸福的未來。

十年動蕩結束以後,【珊瑚島上的死光】在1980年上映了。這也是一個特殊的時間點,因為中國開始重新面對世界,思考未來的道路。

【珊瑚島上的死光】有一套全新的敘事模式、人物關系、人物情感,一直到現在都仍然被延續: 一個在西方國家完成教育,獲得很高科研成就的科學家,出於樸素愛國情懷,決定把前沿科技帶回百廢待興的中國,幫中國繼續追趕世界潮流,但是被很多西方的反對勢力阻撓 ,這一套敘事一直到現在都是成立的、有效的。

然後一路就到了2019年的【流浪地球】。在此之前,隨著中國加入WTO,經濟開始騰飛,但中國影視對於敘事的興趣點,並沒有向科幻領域傾斜,為什麽?

因為我們有太多的空白需要填補了,中國的類別片敘事在21世紀之初開始重新構建的,這個過程當中,科幻自然而然就會被往後排,為什麽? 第一,制作難度大,它是電影工業體系上的「皇冠」,對技術能力、技術體系、人才儲備的要求很高。 我們必須得先從其他類別片入手,不斷地錘煉和積累,才有機會構建起全新的中國科幻電影敘事。

在【流浪地球】之前,其實對於中國電影創作者來說有一個問題始終解決不了: 我們怎樣能夠讓中國觀眾在未來的世界當中看見一個中國面孔以後,理所應當地接受它。

【流浪地球】在2019年的春節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並不是它運氣好,而是在那個特定的時代、特定的時間點、特定的視窗期出現了這樣一部所有人都在期待的電影,這個成功有導演及團隊的努力,也是在呼應這個時代的訴求。

從【十三陵水庫暢想曲】,到【珊瑚島上的死光】,再到【流浪地球】,我們會發現三個時間點上的共通之處: 它們都與時代的發展和民眾的心理訴求息息相關,講述的都是當下那個時間點的民之所望。

我們應當看到 ,科幻電影確實迎來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它是真正屬於在工業時代成長起來的年輕消費者所需要的類別電影 ,這些觀眾很容易就能接受創作者關於中國人之於未來世界的暢想。

在這樣的基礎下,我認為中國科幻影視正在面臨一個非常棒的契機點:只需要按照年輕觀眾他們所需要的敘事方式和美學去正常地講一個電影故事,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構建出中國特色的科幻電影。這種創作路徑和市場基礎與過去完全不同。

當創作者將創意、文字變成影像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會發現,最後形成的影像就是有中國特色的,為什麽?因為這就是我們當下所生活的時代,就是我們能夠夠到的影像元素,我們幾乎沒有其他選擇。

相信創作者有這樣的感受,當你的敘事邏輯和美學風格是從好萊塢拿過來的,那麽你在中國的語境下變成影像的時候,會發現很多地方不對勁,很多地方不吻合,而這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中國科幻美學建立的過程。

這個美學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花一定的時間。過去我們認為,一個電影類別的建立要花差不多30年的時間,不斷和觀眾的互動才能夠初步形成。

電影類別就是電影和觀眾之間的市場契約,讓觀眾買票之前大概就知道自己要看什麽樣的東西。中國科幻一路走來,到現在已經可以開始做一些全新的嘗試和突破,希望我們這一代年輕的創作者找到屬於自己的科幻敘事道路。

【口述/張小北 整理/許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