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美食

廣東人形容食材的滋味會用「甜」,比如「肉很甜」,這裏的甜具體是什麽味道?

2024-08-16美食

這題太適合在廣東旅居的來自北方的我來回答了。

之所以加了這麽多定語,是因為其實在廣東生活的話,很少會聽我身邊的本地朋友們直接用「甜」來形容肉啊、菜啊這類食材,因為他們有太多太多生動的詞語去贊美食物了,但是,我這個外地人在廣東的話就總是會說:哇噻!!!這肉也太鮮甜啦!!!這肉有種甘甜的感覺耶!!!

在不限於肉、菜還是本地極有特色的油柑、橄欖等食物的前提下, 如果用「甜」來形容廣東美食,其實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由糖或者蜂蜜帶來的極具沖擊力的味覺體驗,而是一種慢慢回味的層次豐富的「甘」。

「甜」與「甘」乍一聽是很類似的,但如果我們形容一道菜很甜,第一反應通常是糖分高;如果是一道菜甘甜,僅僅是多了一個字,就賦予了這道菜仿佛是大自然饋贈般的純凈甜味兒,是集新鮮度、口感與非常私人化滋味於一體的綜合表述。

這裏就以我在廣東地區吃過的最具原生滋味的食材來展開討論吧。

廣東的食物類別豐富,你說廣東飲食清淡吧,人家有叉燒這種蜜甜蜜甜的美食,但絕對沒有爭議的一點就是廣東人喜歡用新鮮食材烹飪。

有人可能會說,這不廢話嘛,誰家用餿了的食材做飯吶!

該怎麽說呢,就是台風天的雨已經來了,菜市場裏大家依舊是不緊不慢的選著最肥的蟹、最新鮮的雞肉、口感最好的牛肉。

菜市場一角
番茄在挑選魷魚

新鮮食材本身就會賦予美食甘甜、鮮美的滋味,比如有段時間我特別迷戀脆甜脆甜的大魷魚,每次吃的時候都忍不住贊美:這魷魚怎麽會這麽甜!!!

魷魚:這麽會誇,你怕不是小嘴兒抹了蜜了~

無敵好吃!!!

這也是「甜」的第一層——鮮美,而我聽過的本地人通常會用「嫩」「鮮」「爽」來形容。

具體到主導這種「鮮甜」滋味的就是食材中的兩種胺基酸:天門冬胺酸和谷胺酸,它們是一種天然的味覺增強劑,兩者相互作用可以顯著提升鮮甜的風味。

食材隨著捕撈、屠宰、運輸、售賣等多個環節的時間損耗,新鮮度會逐漸降低,這個過程中會發生一些肉眼不可見的反應,比如伴隨著微生物繁殖和酶的作用,會導致肉類中的蛋白質和其他營養成分發生分解,胺基酸減少,有時候我們會從食材的顏色一眼就分辨出它是不是時間太久了,而有時候則是靠品。

像是海邊新鮮打撈出來的蝦,真的就比再運到菜市場的售賣的更甜。

這一點,對吃蝦無比挑剔的我家番茄小朋友最有發言權,很多蝦、以及蝦的烹飪方式他都接受不了,小小咬上一口就會抑制不住的幹嘔,這是一種無法控制的生理反應,並不是矯情,我很能理解他,所以平時有人勸他吃蝦我都會擋回去,但是他很喜歡吃深海蝦,或者海邊現捕撈上來的蝦。

他的形容就是:這個蝦格外甜。

在海邊的棚子裏吃海味,番茄學著我給食物對焦,殊不知已經是完全擋住了大蝦~

其實這個「格外甜」就是格外新鮮帶來的。

我的廣東朋友們對食材最高的贊美就是:雞有雞味,菜有菜味,魚有魚味。

樸素的原味兒才是最好味。

也因此新鮮食材往往能夠扛得住最簡單的烹飪手法,比如白灼、清湯鍋、鹽焗等等,糙一點兒說,只要你給它弄熟了就好吃,因為不加任何調味料時,稍微腥一點兒、不新鮮都是無處遁形的。

由此帶來的就是「甜」的第二層——口感,比如用「脆」「彈」「韌」「滑」「入口即化」「多汁」「肥美」來形容。

比如牛肉火鍋,吃過的都會念念不忘它的牛肉口感:

  • 雪花因為脂肪如雪花般網狀密布而得名,肉感細嫩,鮮香多汁,似乎不用咀嚼就化在了嘴裏,通常這也是當地火鍋店最先售完的部份,所以很多時候番茄一放學我就拎著他趕緊奔向火鍋店,生怕去晚了點不到;
  • 吊龍取自牛背脊的長條,肥瘦適中,口感鮮甘;
  • 五花趾是後腿腱子肉,纖維超緊,口感韌且彈,嚼起來很過癮,但又不是嚼起來費勁那種,至少我家6歲的小朋友非常愛五花趾,吃起來沒有任何難度;
  • 還有一點非常特別的是,在廣東任何一個地兒吃牛肉火鍋,只要夠新鮮,那麽這個牛肉吃起來其實是沒有牛味兒的,大白話說就是不膻,即便是脂肪含量豐富的雪花吃起來也並不肥膩,而是帶著一股清香,所以吃起來就是很容易品到甜味兒。

    誰能懂這一抄子的含金量

    還有我特別喜歡吃的鵝粉肝,應該也是潮汕地區的特有美食,通常我就會稱呼它為 「肥嘟嘟的美肝」。

    鵝粉肝的口感異常細膩、鮮美,無論是清湯鍋底還是本地特色的富鹽水鍋底,亦或者老鹵煮出來的略鹹的鹵鵝粉肝,都是香糯可口,回味中帶回甘甜。

    不過番茄對鵝粉肝就不太感興趣,這也是每個人對食物的偏好不同吧,就像滋味這事兒,說起來簡單,明顯的甜的酸的苦的滋味大家都能說個大差不差,但是具體到薄與稠、清爽與醇厚,那就是千人千味兒了,所以 「甜」也會有第三個層次——滋味,通常可以用「靚」來形容,並且有些情況也真的會用到「甜」這個字眼。

    有滋才有味,不同食材交織在一起的滋味會賦予一道菜獨有的個性,甚至在一些時候可以彌補食材的不足(註:這裏不足並不是指不新鮮,而是食材本身的無法改變的特性)。

    在廣東中山有一種吃蠶豆長大的魚——脆肉鯇,它其實就是草魚,蠶豆中的蛋白質和澱粉在酶的作用下,會轉化成魚所需要的醣類和胺基酸,這些營養物質使魚肉脆化。

    但這個魚吧,且不說在廣東以外是什麽評價,就是廣東本人一說起也都爭議很大,有人覺得口感彈脆非常好吃,比如番茄就是對脆肉鯇無比喜愛,還有人覺得這種淡水魚實在是太過土腥。

    然而如果要是用廣東一種特色鍋底——毋米粥鍋底,也就是米漿來煮這種魚,真的就是甘甜爽口,回味無窮。

    我在家自制的毋米粥底

    其實要說清湯鍋底,倒也不是廣東人獨有,北京涮鍋子也是講究清湯底,枸杞、蔥段兒、姜片是最高規格兒的標配,只是在廣東除了這種毋米粥鍋底,其他的清湯鍋底也不是完全的清湯寡水,通常裏面會加一些玉米、蘿蔔或者胡蘿蔔。

    北京清湯鍋底
    廣東的鍋底

    那你可能會問了,就這麽幾樣東西,頂多是多點兒玉米和蘿蔔味兒,跟你說的滋味還有甜有什麽關系呢?

    我之前寫過一篇關於素高湯的文章,主要選用一些富含胺基酸的食材,比如香菇、海帶、椰菜、白蘿蔔、玉米等,互相組合,簡單熬煮,便可熬出風味獨特、滋味甘甜的高湯,炒菜、煲湯、燉菜時加進去一些可以提升菜品的風味。

    眾所周知,廣東人在煲湯這個領域是一騎絕塵的優秀,沒有她們想不出來的食材搭配,我不止一次遇到過小區裏的阿姨們捧著剛從綠化帶裏撿回來的花啊、葉子啊,都說是煲湯滋味很好,很鮮,很甜。

    比如在廣東地區常見的石橄欖,用來燉肉,嘿,其實應該說是煲湯,因為本地人煲湯,基本上是喝湯不吃肉,而我,作為一個北方人還是習慣吃燙裏的肉,就會真切的感受到靚湯帶給食材的甜。

    綜上總結,怎麽說呢~

    我今天要吃涮鍋子!

    (再寫下去就要忘了寫得是什麽題目了,就記得吃了~

    @知乎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