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遊戲

在群星(Stellaris)裏,為什麽機械生命不能在貧瘠星球上殖民?

2018-12-28遊戲

群星在行星描述上簡化過度導致了這一問題。

在地球上,我們有一種現成的分類法來描述:

巖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

這四個圈,完全可以用來構成群星世界裏,行星分類的四個維度。

當然了,還有最低限度描述法,即巖石圈-水圈-大氣圈

大氣圈

要描述一個星球的宜居與否,總歸還是要描述這三個圈的。

事實上,群星裏的九種可居行星的描述,每個都涉及了至少兩個圈的內容,比如 海洋星球

當然這個就厲害了,四圈到齊。這是 熱帶星球

剩下的草原星球,高山星球之類,與之類似。

群星現有描述的問題在於,以描述地貌概括和替換了對行星的本質描述,講得好像有很多種行星可以殖民一樣

其實所有的宜居行星的描述都只說了一種行星:"巖石行星""水""氮氧大氣層"

海洋星球 - 數據 - 群星中文維基

群星的世界裏,不管你是什麽生命,都要記住殖民時的三大祖訓:

非氮氧大氣層不殖;

非巖石行星不殖;

無水不殖;

——再看看那些貧瘠星球的描述,核心都指向了以下一個或者數個根本問題:

沒有大氣層/大氣層稀薄;

沒有水;

地表熔融態,非巖石。

是故,在群星世界觀裏,祖宗之法不可變,因此不殖。

======================================

自己再讀了一遍,發現確實有些隱含。很多槽點沒有特意點明,導致含義模糊。

這篇回答的意思是,群星裏所有的殖民生命,就是換皮的人類——不只是一個機械生命。

一,Oddo-Harkins規則,或謂偶數規則

該規則描述了元素豐度的特點,或者說,某種元素在宇宙中數量的多少的特點。

豐度越高,該元素的原子的數量越多;豐度越低,則該原子數量越少

元素豐度排列

在正常情況下,氧元素和碳元素的豐度是氮元素的十倍,而氫則更是成倍的多。

所以,在不討論行星形成機制的情況下,假如你是某個神秘莫測的神,在宇宙中隨機找了一塊區域,將其中的質素壓縮形成了行星。

那麽由於碳氧比氮多十倍,而氫更是萬倍於此,從概率上來講,其大氣的主要成分大概率是二氧化碳,水,甲烷;然後才會是氨,氮氧化合物,氮氣這類含氮物質。

二,巖石行星形成於星系內側

巖石行星靠近太陽,受到強烈太陽風的炙烤與電離,在沒有磁場保護的情況下,水會電解為氫氧,然後氫元素會逐漸流失;

但是,碳氧氮通常會留下,久而久之,行星會逐漸失水,留下海量的碳氮氧化合物,其中,70%以上應該會是二氧化碳(由於元素豐度問題)

一加二,得到

一般,"巖石行星"只會留下"碳氧大氣層",無"水"

(金星的二氧化碳大氣)

有"甲烷海洋"的"巖石行星",由於形成C-N結構支撐的生命,使得大量的氮元素被固定,可能留下"氧大氣"

由於其海洋可能不是pO,而是甲烷之類的有機物,生命的結構可能也不是由地球海洋從溶氧中形成的C-O結構,而是因為含氮化合物溶解度的升高,可能形成C-N結構

(土衛六的甲烷海洋)

有"水"的"巖石行星",由於植物的參與,才能形成"氧氮大氣"

——還是那個豐度的問題。

(以上討論只討論可能性,不討論必然性。)

就我們目前對生命的了解來看

很可能只有走過了三疊紀等歷史歲月的地球,經歷無數次生態圈對大氣圈和巖石圈的改造與適應,才能形成高度依賴"氮氧大氣層""水""巖石"三合一的生命,也才能形成相應的行星常態。

這也就是我說換皮人類的依據。

——當然,其他的宜居行星,也擺明了是換皮地球。

更有甚者,大量的哺乳類也就忍了, 氮氧大氣層明明就是植物造的,為什麽植物也要找氮氧大氣層才能殖民?

擺明了就是P社為群星中的所有生命——包括植物在內——都在地球上認好了野爹。

======================================

元素豐度


氮氧化合物結合成鹽,從而固定在地層中的相關資料

(關於硝酸鹽的形成的簡要介紹)

地球大氣的氮元素迴圈問題

(關於地球大氣氮元素的介紹,簡單來講,固氮轉氨的細菌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