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遊戲

為什麽仙劍7的故事不是以第一視角去講述的?

2022-05-03遊戲

很多玩家認為仙劍7的遊戲代入感差,是編劇不按照遊戲本身的特質,去使用第一視角敘事,而非像仙劍7那樣用第三視角敘事。

其實不管是遊戲,還是小說,亦或是電視劇,尤其是懸疑劇,那必用第一視角。

因為人的正常感知體驗經歷,就是第一視角,你只能看到你視野範圍內能看到的,超出這個範圍的任何東西都是未知的,在沒有第三者告訴你標準答案時,你只能靠自己猜測來填補那些無法感知到的區域。

所以,想寫懸疑劇情的首要條件,就是把這種第一視角下能感知到的資訊用文字來描述好。

(古龍小說就是完全的第一視角,而金庸的小說全是第三視角,所以古龍的小說有著更好的代入感、懸疑感。)

關於這點,我在自己第一次寫小說,寫到第二章時就發現了這個關鍵要素,並在寫到第七章時就學會了亂拋「因」,用深不可測的語言制造因果定律,給讀者制造一個似有似無的預期。(當時真的沒有想過,後面居然還能圓回來,就完全是在故作高深。)

由此可知,但凡一個正常人,就算什麽都不懂,稍微有點耐心,寫著寫著就會自動領悟「故弄玄虛」,刻意給讀者制造期待感的經驗。

大概寫完前二十章,就能領悟新技能——轉換視角,來給讀者制造進一步的資訊不對稱,同樣也可以做到制造期待感的效果。

但這些基本的編劇技術,在仙劍7和它的前代作品(5-7代)歷奇本看不見,給人一種完全沒有任何編劇經驗和技術的感覺。

這就給人一個疑問:這到底是出於個人技術問題,還是個人態度問題?

隨著對人的思維、意識方面的深入研究,我發現造成這種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還是個人感知體驗經歷不同造成的。

這意味著什麽?

仙劍的這幾個編劇,從小到大都是在別人的監督之下生活的,所以這些人的體驗經歷才會是,總有一個像第三視角的上帝角色,告訴他們前面的路該怎麽走,是什麽原因造成的這個結果。

所以,他們長到那麽大,從來沒自己去思考,去猜想那些肉眼不可見的區域該可能是什麽樣子的,而是直接去問這個如上帝般的角色,然後這個上帝就會告訴他標準答案是什麽,並要求他把標準答案記住。

所以,別說仙劍7了,只要是在應試教育環境下成長的人,都是一些沒有自己想法,過度依賴權威的娃娃,奉命辦事,才是他們這代人行事的唯一標準。

這就是為什麽他們制作的遊戲也好,寫的晉江文也好,都是標準化的以第三視角寫的平鋪直述——流水文,幾乎千篇一律,完全沒有一點制造期待感、懸疑感的意識。

就因為他們從小到大都是在一個有著唯一標準答案的上帝的環境裏長大的,這些孩子不會自己主動地根據眼前感知到的資訊,提出可能的因果關系猜想,甚至連「為什麽」都羞於開口,只會眼巴巴地看著這個上帝來告訴他標準答案。

所以,當你有機會接觸這些不同的遊戲制作人,甚至是影視劇的編劇,就會發現一個現象,和那些40幾歲的老一代制作人相比,這些年輕制作人言行上都會顯得缺乏主見,沒有自己的獨到的想法。

這完全要歸功於其受到的優質的應試背誦式教育,只記憶外部權威釋出的資訊。

所以,養成了只記憶,不會主動提問,沒有自己想法的習慣。

由此可見,應試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人才是難以形成所謂的思辨能力的。

因為這些人才獲取資訊的習慣,就是詢問權威,而非自己動腦去提出猜想,去質疑,並加以驗證。

所以,思辨中的思,其本質是主動構建猜想的這一感知體驗過程,在中國當前的年輕編劇中,你很難找到。

更多的是拿著別人的「梗」,各種縫合的工廠工人。

比如,看到一部香港電影裏,有角色說了句「得加錢」,他就把這段戲原封不動的摘抄下來,縫合到自己的劇本中。

說幽默點這叫「梗」,說直白點可不就是抄襲、盜版嗎?

這種行為就特別像學校裏的那些學霸,在寫作文時,總被老師教導,要多用名人名言,長大後成了編劇,也一樣機械式的摘抄其他作品中的「名人名言」。

而思辨中的辨,其本質就是直接感官記憶的對比,或者更加形象準確的說是,試試兩段不同的直接感官記憶是否能完全 重合

所以,人類的辨識、對比、比較、辨別=驗證能否重合。

由此可見,死記硬背的學生,和善於思辨,也就是透過自我回憶、歸納,以及重構,形成自己的想法的人之間,最大的區別就在於這個思上。

死記硬背是純粹的拿來主義,直接找已經存在的權威制定好的標準答案,作為比較的、辨別的標準,進行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