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健康

癌細胞真的沒有天敵嗎?

2021-02-09健康

正如 @趙泠 回答中講到,癌細胞並非一個獨立物種,因此不存在稱之為其「天敵」的物種。樓主的回答可以改為:是否存在一種萬能的抗癌藥物,能夠徹底遏制癌細胞的出現?

答案則是悲觀的。

其原因是:在癌癥的發展過程中,腫瘤變得高度異質,形成了一個混合的細胞群體。不同的腫瘤甚至一個腫瘤實體中的同個細胞型都具有不同的分子特征和對治療的不同反應。這種異質性表現在空間(在組織中不同的部位)和時間水平(疾病行程中的不同階段)腫瘤的異質性,是導致耐藥表型發展的關鍵因素。通常,癌癥被視為一種全球性的同質性疾病,而腫瘤被視為一個細胞群體。因此,進行腫瘤分型,以及對不同分型的腫瘤設計精確有效的治療方法至關重要。

如果真的要討論癌癥「天敵」的話,那麽以下抗癌療法則是最接近其「天敵」的東西了。

  • 納米醫學
  • 納米顆粒是一種小系統(尺寸為1–1000納米),由於其極小的尺寸和高表面體積比,因此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學性質。具有化石相容性納米顆粒用於癌癥醫學,以克服一些與傳統療法的缺陷,如抗癌藥物低特異性和低生物利用度等。因此,科學家將活性劑包裹在納米顆粒中將增加其溶解度/化石相容性、在體液中的穩定性以及在腫瘤血管系統中的保留時間。此外,納米顆粒可以被設計成對精確靶點具有極高的選擇性,並透過對特定刺激的反應以可控的方式釋放藥物。例如脂質體制劑——ThermoDox,可以在溫度升高時釋放阿黴素,從而在特定溫度下殺傷癌細胞。

  • 細胞外小泡
  • 近年來,細胞外小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作為一種高效的藥物載體被廣泛研究,它負責腫瘤的發生、微環境的改變和轉移的進展。

    EVs根據其生理成因分為兩類。外小體是30-150nm左右的小泡,起源於生理和病理條件下的內小體,而脫落微泡(SMV)的典型尺寸為50-1300nm,幾乎存在於任何細胞外體液中。外泌體參與癌癥的發展和擴散,參與腫瘤細胞和周圍組織之間的雙向通訊,參與構建轉移前生態席位建立和轉移進展所需的微環境。因此,迴圈水泡在癌癥診斷、預後和隨訪中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外泌體被認為是有效的診斷工具,但它們也可以被分離出來並作為抗癌疫苗或納米藥物載體用於癌癥治療。

    來源於不同癌細胞的外泌體已經被用作癌癥疫苗。在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CD8+T細胞活化的II期臨床試驗中,實驗者對具有改善免疫刺激功能的自體樹狀細胞衍生的外泌體進行了測試,觀察到其對疾病的穩定性和總體生存率的提高。另外,在一項I期臨床試驗中,科學家向結直腸癌患者補充了顆粒球-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腹水來源的外泌體,從而使得患者獲得了腫瘤特異性免疫應答。

  • 天然抗氧化劑
  • 人體每天都會受到紫外線、空氣汙染和煙草煙霧等多種外源性損傷,從而產生氧化劑和自由基,導致包括癌癥在內的許多疾病的發生。最近,除了研究生理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氫酶(CAT)和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P)的作用外,還研究了維生素、多酚和植物源性生物活性化合物等天然抗氧化劑,以將其作為預防劑和潛在的治療藥物. 這些分子具有抗炎和抗氧化的特性,在許多蔬菜和香料中都有發現。維生素、生物堿、類黃酮、類胡蘿蔔素、姜黃素、小檗堿、槲皮素和許多其他化合物已在體外篩選和體內試驗,顯示出明顯的抗增殖和促雕亡特性,並已被介紹為癌癥的補充療法。

  • 靶向治療和免疫療法
  • 傳統腫瘤治療的主要問題之一是化療藥物對癌細胞的特異性低。事實上,大多數抗癌藥物同時作用於健康和病變組織,產生嚴重的副作用。納米顆粒由於其良好的滲透性和保留效應(EPR)在腫瘤組織中特異性積聚的趨勢而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這一過程被稱為被動靶向,其依賴於小尺寸的納米顆粒和漏出的血管系統以及腫瘤組織受損的淋巴引流。然而,被動靶向很難控制,並且會誘導多藥耐藥(MDR)。另一方面,主動靶向透過靶向腫瘤細胞上過度表達的特定受體來增強腫瘤細胞對藥物的攝取。例如,納米顆粒可以透過配體進行功能化,配體可以結合特定的細胞或亞細胞位點。

    裸抗體或免疫結合物也可用於免疫治療,這是一種旨在刺激或恢復患者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的癌癥治療方法。抗體可以作為癌細胞的標記物,使其更容易受到免疫系統反應(非特異性免疫刺激)的影響,或者作為癌細胞表面免疫檢查點蛋白的抑制劑,可以調節T細胞的作用。一些抗體已經被FDA測試並接受用於免疫治療,如利妥昔單抗(1997)、伊布妥昔單抗(2002)、曲妥珠單抗emtansine(2013)、nivolumab(2014)和pembrolizumab (2014)。

  • 基因治療
  • 另一個有希望的抗癌療法依賴於基因治療和觸發雕亡的基因和野生型腫瘤抑制物的表達,或者借助於siRNAs介導的靶向沈默,目前以上治療策略正在全球許多臨床試驗中進行評估。

  • 腫瘤的熱消融和磁熱療為精準醫學開辟了新的機遇。這些方法有可能取代更具侵入性的做法,如外科手術等。此外,放射組學和病理組學等新領域正在推動創新方法的發展,以收集大量數據,制定新的治療策略,並預測準確的反應、臨床結果和癌癥復發。
  • 可見,腫瘤治療領域正朝著更前沿更精準的方向發展,也許全人類離找到癌癥」天敵「的那一天越來越近了。

    參考文獻:

    1. Innovative approaches for cancer treatment: current perspectives and new challenges.【J】Ecancermedicalscience. 2019; 13: 961.
    2. Ginn SL, Amaya AK, Alexander IE, et al. Gene therapy clinical trials worldwide to 2017: an update. J Gene Med. 2018;20(5):e3015. doi: 10.1002/jgm.3015.

    撰文| Am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