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職場

你敢到點就按時下班嗎?

2021-04-29職場

剛進公司的時候不敢,不僅不敢,還對那些五點半準時站在電梯門口,排隊等著下班的同事感到困惑:

這到底是有多頭鐵啊,居然敢準時站在電梯口?

難道不怕被領導看到麽?

不怕被指責工作不飽和麽?

萬萬沒想到,沒到一年的功夫,我自己就加入了「準時打卡下班」大隊,每天五點半準時站在電梯口,雷打不動!

我後來才明白,原來這個公司有個「規矩」:

大部門人剛進入這家公司,拿到手的薪金基本上就是最高薪金了,此後除非部門能帶給公司帶來盈利,否則,個人無漲薪的可能。

我們部門恰好又是職能部門,平常為了公司業務宣傳,花錢都來不及。同事提了多次漲薪申請都被駁回了,駁回原因就一句話:

等你們啥時候能賺錢了再提。

也難怪,同事個個準點下班領導攔都不攔,恐怕,他自己都恨不得能跟我們一起排隊打卡……

不過話說回來,因為生性懶惰又內向的緣故,我也沒指望自己在職場上能有多大成就。

能像現在這樣,幹著一份不那麽討厭的活,拿著一份養的活自己的薪金,朝九晚五,下班就折騰折騰副業收入,也挺好的。

我身邊很多同事也都是這麽一個情況,相比較靠著996、內卷、加班換來日後可能的「升職加薪」,大家好像都更傾向於積累下班後的副業收入。

學設計的下班在家接單,學攝影的周末約拍,寫文案的投稿變現……雖然掙得不多吧,但好歹也是樂趣所在。

很顯然,在我們這群人的字典裏,勞動的意義,更在於為自己服務,更在於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

說白了,什麽是勞動?只要是出賣時間,就是在勞動。

此外,現在35歲之後失業率居高不下的事實,也讓我們這些菜鳥對職場難有完全的信任。

我經常訂閱的一個公眾號博主——維舟,他就遇到了中年失業的問題。

他最近寫了篇關於自己中年失業的文章,那年他43歲,某一天在關機準備下班的時候,突然收到了人事關於「結構調整」的通知,在拿了N+2的賠償後,他徹底失業了。

文章中有一段話讓我觸動:

我第一次踏進社區中心的大門去領取失業金。按照上海市的規定,我最多可以領取24個月,每月約兩千元。盡管這是我應得的,但在視窗辦手續的那一刻,不知何故,內心還是不自覺地湧起一陣羞愧感。這似乎是長久以來的工作價值觀內化的結果,讓人相信「工作」比其它任何狀態更有價值,仿佛領取救濟金是在不勞而獲。

我才畢業三年,都不敢想象驟然失業的後果,他卻在43歲這個不尷不尬的年齡慘遭職業生涯的滑鐵盧,上有老下有小,其中面臨的壓力自然不用說。

幸好,擁有寫作副業的他最後還是成功的走出來了。

我一直覺得,對於現在的很多年輕人而言,主管、經理這些title確實有追求的必要。但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高大上的牌坊,也不是毫無意義的虛名,而是人才的話語權和自主權,是走到哪裏都有換工作的底氣和實力。

相比較日復一日的加班內卷、重復著無聊又繁雜的工作,能夠在自己喜歡的領域做一個專業水準足夠高的人,賺更多的錢、享受更大程度的自由,或許更為重要。

不給錢,談個屁的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