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怎樣寫影評?

2013-06-01影視

***(下述內容綜合參考了各種書,非原創)

「怎樣寫影評」這個問題可以簡化為「我應該從什麽角度來分析和寫影評?」

實際上寫影評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看片時做好筆記,從筆記中尋找一個清晰集中的論題或者主題,展開來寫影評。

但寫影評又很難,因為你要寫的、你寫出來所展現的其實是你。無論是寫影評還是書評,亦或是小說、劇本,你落筆所寫的都是你對於這個世界的理解,在文章中,讀者所見的既是電影,也是你。電影只是你接觸這個世界的一個媒介;影評則是你看待的這個世界。一旦你的從眾心理作祟,那麽你很難找到自己的角度來寫影評。這條準繩是你影評犀利的關鍵所在。

在正式進入文章之前,先說一下電影的三個層次: 1,美學層次,即故事、視聽語言 2,人性主題 3,社會意義

我們對於電影主題的研究從大到小,大致可以分為:存在(哲學)→人類→人性→區域(國家、社會)→種族(民族)→家庭→個人(人要奮鬥、兄弟情、放下過去);對於時間、生死這樣的主題,已經涉及到了哲學層面;大師級的編劇都是以小見大,關註個體,而更高層次的主題是依靠題材來表現。

比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少年派的歷練來展現哲學困境與存在主義;【拯救大兵瑞恩】以拯救小隊來展現戰爭與人性;【星際穿越】以個體拯救人類來展現人類的命運。在這些電影中,奇幻、戰爭和科幻是題材,而故事出發點則是人。我們再拿一個紀錄片【行星地球2】來說,視角是人類對地球的認知,展現的更宏觀的主題的是人與自然如何相處。

一、看、記、想、寫

電影作為最年輕的藝術形式,但包含了文學、音樂、舞蹈、戲劇、建築、服裝、攝影等其他藝術的形式與結構。你自身的素質決定了你對電影中某些內容的敏感性,也決定了你帶著哪些潛在問題去看電影。如果你是個音樂家或者造型師,那麽你對於該片的配樂、人物造型就更具有話語權,也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但也需要註意電影是如何呈現這些藝術,並有目的地強調、變換這些藝術的使用。這是一種比較。

1,當你要寫一篇影評時,反復、認真地觀看這部電影是必不可少的,觀影過程中,必然會發生的是:①讓人印象深刻的畫面/片段 ②所產生的困惑

這些困惑產生意味著你與這部電影開始了交流,於是演變出一些問題來,比如全片為什麽以這幅畫面結束?這部電影屬於什麽類別的片子,又有何區別?為什麽這部電影中對於紅色運用給人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

2,在反復觀看後,你需要把你的困惑給記下來,同時還需要記下來的是故事內容和人物,其次是關鍵情節、場景、鏡頭、道具、服裝、燈光、剪輯、配樂等表現形式。那些在你看來特別有感觸的內容(往往是高潮戲或者暗示主題的情節),更是重點中的重點。

當你在寫作前已經做好筆記,你就已經邁出一大步。

3,經過以上步驟後,接下來就是需要回顧和補充筆記,與此同時,你的影評的論據和主題就會自動浮現。比如說,作為一個編劇,他在觀看電影的時候自然而然會留意故事結構,當把全故事的結構點給記下來後(拉片),大致能明白這部電影結構上是完美無瑕還是有些問題。筆記所記錄的細節,是支撐你影評的重要論據,免於枯燥和籠統。

4,當到達這一部的時候,請寫下你最重要的一筆:你的切入點、興趣點。

上述能幫助你找到寫影評的切入口。

二、電影術語

既然是對電影的評論,了解電影是自然的,這一層面涉及劇作和呈現。所謂劇作,也就是編劇思路,所謂呈現,也就是所展現的視聽語言。這兩方面內容,任何一個點都可以引發出對電影探討的不同角度。

介於這兩方面的內容涉及了大量的影視知識,這一點除非你主動去探索,否則很難深入地理解並表現在你的影評中。

1,主題

主題可以簡單地理解為「這部電影外在故事講什麽?內在含義是什麽?」想了解清楚這個問題,就會產生以下小問題:故事主角是誰?主角的命運揭示了什麽?電影激發了你什麽樣的情感?這是個好故事嗎?

當你明確了這些問題後,你就要用具體情節和目標來印證你的思考。關於主題,在開篇已經提到了很多,我不敢說你能立刻理解,但可以肯定,隨著你的閱歷的增長,你看待事物的角度會與眾不同並且具有意義。

2,敘事

關於敘事,大致分為故事層面、情節、敘事,故事層面則是整部電影在講什麽;情節則是按照一定結構安排的一系列事件;敘事則透過誰的視角來講述這個故事。

比如說【肖申克的救贖】,敘事則是以摩根·弗裏曼的視角來講述;故事則是講述的一個蒙冤入獄的人如何越獄,以闡述希望是個好東西;情節上則是用了常見的線性敘事,從主角入獄到監獄生活到出獄。

3,角色

角色承載主題,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在角色分析這一點,務必區分開真實人物、演員和角色三者之間的區別,如果你能觀察到一部電影中,某個角色類別和建構的不同,你會體驗到不同電影間類似角色的細微復雜之處。比如美國電影中大量英雄主義的電影,那麽【勇敢的心】男主角和【鋼鐵俠】的男主角,他們有何不同呢?

4,視角

視角是電影、文學和視覺藝術通用的詞匯,對於電影來說,這一點卻特別重要,因為基本上電影都是以某種特定的視角來看待世界。如果說【肖申克的救贖】沒有摩根·弗裏曼這個角色,你的感覺會產生什麽樣的差別?

5,場面排程

場面排程一詞來源於發語詞,意思是「放入場景中的一切」,你所看到的任何一個細節都有可能引發一篇影評。比如說【異形】(1979)中,太空船裏扭曲的走廊和主人公發現外星人卵時的神秘布景,都象征了其與女人和母性有關。

關於這些客觀存在電影裏的內容,你要註意它們為什麽重要和它們對於電影的意義。知乎上一大堆「那些不為人知的細節」之類的文章,大多來源於此。這依然是一個不錯的切入點,但至於怎麽發現,得靠你自身的判斷了,想要發現更多,那麽就多看多想多研究了。

場面排程包含以下內容:

場地和布景/服裝/布光/演員排程/表演

6,構圖與影像

這一部份內容直接涉及到視聽語言的分析,涉及到鏡頭/色調/構圖(空間透視)/景深/變焦/運動鏡頭/手持/低機位/仰俯鏡頭/長鏡頭等等,這些都需要你自己去了解它們的含義。可以說構圖與影像是一部電影是否具有生命力的特征之一,畫面這種最原始最直觀的表達是如何影響觀影情緒的,是如何輔助角色塑造和故事表達的,這些都是需要花時間去研究的。

如果你是學習美術或者編導的,那麽你對此已經有一些基礎了,如果你還沒有這樣的經驗,那麽只能購買一些相關書籍來看,並把學到的知識透過看電影去論證。你現在可以想一想,為甚【諜影重重】很好看?僅僅是故事錯綜復雜嗎?可以再思考一下【花樣年華】的鏡頭語言。

在完成這方面的研究之後,你也可以適當地研究一下剪輯。外行看剪輯是個技術活,內行往往能透過一部電影看出一個剪輯師的編劇功底。當然,如果你對這一方面沒興趣就另說了,只是,你失去了一個給你的影片提供大量角度的寶藏。比如說【記憶碎片】,你看著覺得很酷,酷在哪裏?如果你了解剪輯,你就明白為什麽它被稱之為「神剪輯」。

7,聲音

聲音這一塊涉及到音效、主題歌曲、配樂、配音等方面,這一部份內容在影評中往往是用來點綴對於電影的理解。當然,如果你深入研究,你會發現配樂依然是有主題、有結構的。

三、寫影評的六種方法

對於一部電影,使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會寫出完全不同的見解

1,電影史

作者會根據電影在電影史的地位而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出發挖掘電影。事實上,現在大量的影評是強調歷史命題,但會體現歷史意識。以史為鑒,這一點是十分好理解的。【阿凡達】的歷史意義,我想這樣的文章你們應該都有看過。【長城】對於張藝謀導演史的意義也是非凡的。

關於電影史的另外一個方面,在於了解這部電影的故事背景、制作背景等材料,對於這些材料的掌握讓容易讓你了解影片所呈現的內容。

2,民族電影

民族電影指從文化和民族性格的角度來討論電影。這一點不難理解,電影文化是透過相當數量的個體性來演化和獲得理解。新世紀,中國各大導演均拍起來了「大片」,背後的文化困境、社會困境是什麽?這些都是探討一部電影的角度。對於一部印度電影來說,為什麽他們那麽喜歡歌舞元素,你是否有過了解?對於美國電影來說,大量的同性題材的電影出現,是什麽因素在作用?如果說我們了解了這些,我們就能換一個角度,或者說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思考這部電影。

3,類別

類別始終在變化發展,一般觀眾看電影會自覺把電影分為西部片、歌舞片、黑幫片、槍戰片、動作片之類的,那麽你知道【大白鯊】和【異形】是同一種類別的電影嗎?如果你還不清楚,或者你想提高對類別的理解,可以看【救貓咪】一書,如果說你想對類別有著更高層次的理解,就需要自己研究了。比如說,研究特定類別下影片的結構、主題和風格。
我印象極深的是徐皓峰在論述類別片是,認為有恐懼有救贖才能形成類別。你大可不必聽一家之言,但你必須有自己的想法和信念。

4,作者論

作者論已經變成寫影片的標準策略,比如說「一部王家衛的電影」「一部李安的電影」「一部克里斯托弗·諾蘭的電影」「一部昆汀·塔倫蒂諾的電影」。作者論為電影研究提供了基礎,但也非絕對,因為編劇和剪輯師可能對電影的全貌和邏輯有更大的影像。

5,形式主義的種類

所謂形式主義,即對電影故事結構、視聽語言的分析,比如我就從鏡頭的運用角度來分析這部電影為何成功。形式主義往往成為作者論、電影史、類別分析的一部份,比如透過鏡頭的運用可以看出,這是一部「昆汀式的電影」。比如之前我談到過昆汀的台詞屬於「無意義調性詞」,其實也就是所,這就是昆汀的台詞。就國內而言,也可以由「馮氏幽默」來做一個馮小剛導演的分析。

6,意識形態

這一點往大了說是政治、主義、信仰之類的,其實也可以指一個人的價值觀,他對於家庭的忠貞或者說「文明就是進步」這樣的觀念。甚至有影片是從商業角度來分析【教父2】,類似的影片在知乎上也十分受歡迎。

當下主要意識形態學派:

對於好萊塢霸權的研究,集中於經典電影是如何主導或者有時扭曲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女性主義研究,探索女性如何在影視中被正面/負面地再現

種族研究

階級研究

後殖民主義研究,用全球化的視角來檢視電影同性戀理論

實際上意識形態的研究相當於社會思潮的研究,在好萊塢有這樣的土壤產生可以推動社會思潮的電影,比如黑人人權運動與【為奴十二載】。實際上,國內具有相當一部份的思潮處於萌芽狀態,不過,最後死於霧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