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羅拔·德尼羅和阿爾·帕西諾誰更偉大?

2013-09-16影視

「誰更偉大」不是一個討喜的提問,但拿二人作比已確為不可故意忽視的經常性現象。

強調,本文主要目的是給這兩位演員大致勾個輪廓,是呈現而不是比較。出於占了坑不好意思不給個交待的心理,結論我會給,在最後,有隔離提示,覺得無意義的到時自覺離開就好。

===========================

楔子

和很多藝術家一樣,德尼羅和帕西諾的成長經歷都不大正常。

德尼羅的出身帶著濃濃的文藝範兒。他出生在名士騷人聚集地格林威治村,父母都是畫家。他的父親老羅拔是同性戀者,為了逃兵役,牽起了羅拔母親的援手走進殿堂,開啟了婚後長期分居的幸福生活。

帕西諾出生在全美犯罪率最高的地方——布朗克斯區,爸媽在他兩歲時就離婚了。

帕西諾從小遊走在各種職業之間,郵遞員、賣報郎、搬運家私、超市收銀員、幫人擦鞋也賣過鞋,坐過寫字樓當過辦事員,甚至連在水果店擦水果這種毫無技術含量的事兒都幹過。

在他為填飽肚子打拼的時候,文藝的德尼羅舉著老爹寫的「學生想搭車」的牌子,花了四個月的時間把歐洲玩兒了個遍。

讓這樣兩個閑不住的人安分地窩在教室裏實在是一件很難腦補的事情,他們是屬於街頭的。德尼羅是意大利和西西裏少年團伙的一員,綽號「牛奶波比」——因為他白。他們經常去聖柏德烈老教堂集會,這個地方可以說是意裔美國人的據點,【教父】結尾邁克爾出席外甥洗禮的地方就是這裏,馬丁西科塞斯還在這兒當過祭童。

帕西諾的混街之路則沒有那麽酷炫,他學會打人是為了以妨被打。小帕西諾是一個自我防禦感很強的人,他透過在眾人面前進行滑稽的表演來放松自己,當他第一次被人說像馬龍白蘭度的時候一點自豪感都沒有,因為他壓根兒不知道那是誰。

說到表演,德尼羅10歲就登台演戲了,角色是【綠野仙蹤】裏那只膽小的獅子;而帕西諾也不甘示弱,人家9歲就有了第一次性經歷,之後便如虎生威,稍大一點為了謀求溫飽當過性工作者,其實豐富的情愛經驗對舒展藝術觸角是有很大幫助的,尤其是對個人魅力較重的演員來說。

帕西諾和德尼羅都是羞於表達自我的人,他們選擇透過扮作他人來尋找安全感。老羅除了去夜店,很少參加社交活動,即便參加也是作為旁觀者夾在人群間,生平除演戲外最大本領是混在人群中不被認出來。

可以說,在表演上的投入,某種程度上是對自我懷疑的防禦,尤其對老羅和老帕這樣教育程度較低的人來說,表演能讓他們呈現出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其實無形中彌補了智力不足的自我認知。

斯特拉斯伯格工作室

兩個人正式步入演員行業,還要從斯特拉斯伯格工作室說起。

斯特拉斯伯格,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引入美國的方法派代表人物。

【教父】中海蒙路斯的扮演者,【伸張正義】裏阿爾帕西諾的爺爺。

在帕西諾和德尼羅的青年時代,由斯特拉斯伯格擔任藝術總監的演員工作室是演員們削尖了腦袋也想進的象牙塔。

進去了基本就得到了「終身戲劇精英」的無形通行證,但錄取率是相當的低。帕西諾兩次嘗試才成功被納為一員,德尼羅常去蹭課,但由於沒有高中畢業證,始終不是正式成員。

事實上,德尼羅師從的是與斯特拉斯伯格所傳授的理論完全對立的另一位老師——斯特拉阿德勒。

斯特拉阿德勒,性別女,得意弟子:馬龍白蘭度。她曾親得斯坦尼真傳,發現斯特拉斯伯格的理論早已過時。

斯特拉斯伯格的理論重點是情緒記憶,即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受去塑造角色,這實際上早已被方法派體系的鼻祖斯坦尼拋棄了。

阿德勒則強調選擇的才能,即讓演員自行選擇一種認為合適的透過外在細節演繹角色的方法。她的常規訓練:用不同的語調重復「你在跟我說話嗎?」也成為羅拔德尼羅日後在【出租車司機】裏靈光乍現的來源。

正是這兩種不同的表演方法,造就了老帕和老羅不同的表演風格,但都偏向方法派無疑(說偏向是因為現在大多數演員都是表現派、體驗派和方法派混用了)。

攛掇帕西諾和德尼羅對手戲銀幕首秀的【盜火線】導演邁克爾曼曾經生動地比喻過兩個人的表演風格:

「 德尼羅是貝聿銘一樣的建造者,透過細節塑造角色,而帕西諾則是解析者,他會全神貫註地盯著畫布數小時,然後就開始揮毫潑墨,就像畢加索。」

這兩位演員就像長生劍和碧玉刀一樣,各有所長,高下難分。

永無止境的創造和從未休止的比較

1.比較

阿爾帕西諾和羅拔德尼羅在戲路上有重合之處。德尼羅看上去沈默寡言、緊繃易怒,帕西諾則敏感焦慮,有點神經質、情緒化,而且自我分裂是常態,自稱是契訶夫式的性格。他們都適合扮演孤獨者——果殼之王,對於此,老帕說過一句大實話:「任何一個演員所扮演的大多數成功的角色,很多看起來都是這種類別的。」

兩個人在影壇矛頭初露的時間都是在大約1968~1973這個時間段,直到74年兩人共同出演了【教父2】,自此關於「兒子」和「爹」的比較就沒停過。

德尼羅還調侃帕西諾:

「阿爾,這麽多年來我們扮演了一個又一個角色。人們試著給我們做比較,讓我們互相較量,根據他們的喜好把我們撕開。坦白說,我從沒看到可比性。我明顯個子高些,更像領導人物。說句實話,你也許是我們這一代中最優秀的演員,除了我之外。」

...難怪朱迪福斯特損他是個自大的傻大個兒╮(╯﹏╰)╭

說到 個頭 ,這簡直是老帕永遠的痛。

差別不大昂?

其實德尼羅也不高,只有177cm,老帕170cm,但別小看這7厘米量的差距,其實是質的區別呢!

老帕因為氣場過人而且身材壯實,所以即便他常年駝背你也很少對他產生矮小之感,可是跟別的男人站一塊兒還是高下立判的。同樣有氣場的德尼羅就不一樣了,相對於帕西諾的常年駝背,他總是昂首挺胸一副很矍鑠的樣子,再加上本身身高正常,比例又很好(前方高能預警——

所以他給人的感覺往往比較高大。

形體 上的差異一定程度上也左右了兩人的戲路。

現在帕西諾和德尼羅都老了,老羅前些年因為前列腺出過問題,開始走上了養生的道路,戒煙戒酒,所以現在看起來還是白白胖胖;老帕酗酒吸煙一向很兇——雖然他自稱在77年把酒戒了,總之,他現在確實有點幹癟。

主要說他們年輕的時候。

帕西諾清秀,整體比較有正氣。面部棱角鋒利又鮮明,關鍵是長了一雙銳利而極具洞察力的鷹眼(在此反對牛眼這種呆萌的說法),使人望而生畏,同時因為眼睛過大也可以裝扮成一只小鹿,發散出無辜的眼神。

聲線後期因為抽煙酗酒是愈發沙啞渾濁了,但早期其實有點尖細的女人味兒我覺得。

最具特點的部份是他的走路姿勢。除了在某些影片中,一看就是導演調教過刻意讓他改掉的(比如【教父】、【市政大廳】等),其余時候他走路大都是:慵懶,雙腿似乎不用勁兒,漫不經心地審視四周,很有範兒,總是帶著一股拄著龍杖的氣勢就過來了。跑步姿勢不挺胸也是難看得很。

另外他說話內建噴壺功能以及唇部喜歡一張一合(廢話說話當然要一張一合!呃所以我說的是他準備說話或者說話間隙總之就是沒有說話的時候),以及喜歡單手叉腰或插進褲兜的個性小動作就不再多說。

德尼羅面目粗獷一些,氣質也復雜一些。他相比帕西諾更多一分靈動的痞氣,譏誚而又滑稽。眼睛稍微小幾圈就比較聚焦,眼神顯得細膩,充滿說服力,容易使人迷惑,勾起探索欲望。他真的像極了一只豹子——不緊不慢卻把握十足地將你誘騙到可控範圍內,再淩快無疑地狠咬住你。

老羅修長的雙手是加分項,配合霸道總裁的角色身份,總是增添了一份幹凈儒雅。

另外他習慣向下耷拉的嘴角和永遠閑不住比劃的兩只手也是個人標誌了。

正因如此,兩人的戲路雖有一部份正常的重合,且還常常被弄混認錯——

(曾經有個姑娘在餐廳碰到老帕,激動地表達了自己對他在【憤怒的公牛】中精彩演出的仰慕,老帕就靜靜地笑笑沒有說話)

但也有各自更適合,甚至對方演不了的角色,比如【夕陽之戀】、【稻草人】和【熱天午後】中的角色老羅就演不了我認為,同樣的,【拜見嶽父大人】和家庭溫情片也是老帕難以掌控的一種類別。

實際上,一直以來和帕西諾爭奪角色的對手不是德尼羅,而是 達斯汀霍夫曼

傳說中演員分為兩種,一種演什麽像什麽,另一種演什麽都像是自己。同時代裏,前者的代表人物有達斯汀霍夫曼和梅麗爾斯泰利普,而帕西諾和德尼羅本質都屬於後者。雖然德尼羅接的角色比帕西諾雜,表演風格也與他大相徑庭,但難掩的個人氣質始終沒有讓他完全藏到角色背後;帕西諾就更不用說,他堅持的理念是「表演就是不表演」,把個人化的風格有機融合到角色當中。

達斯汀霍夫曼和帕西諾就太像了。

他與帕西諾同年被斯特拉斯伯格工作室錄取,面對角色,如果老帕有猶疑的地方,只要說一句「那我就交給達斯汀霍夫曼了」,帕西諾往往會戰鬥力倍增,這招屢試不爽。即便是他得了奧斯卡,說他沿著霍夫曼的路子走的人也是不絕於耳。有個劇院經理甚至提議發起一場他和霍夫曼的拳擊賽——不戴手套的那種。我在上文提到的任何一個交給德尼羅就演不了的角色,換成霍夫曼都沒問題。

老羅呢...他在演藝事業初期撿到的幾個角色基本都是帕西諾推掉的。【我的子彈會轉彎】最初找到帕西諾,他沒接,老羅遂演之;【最後的大亨】的制片人表示阿爾帕西諾才是他的不二人選,可惜老帕連劇本都懶得看,角色最後落入德尼羅手中。

對於經常被觀眾拿出來比較的演員來說,在對手戲中搶戲會成為情不自禁的事,誰都想透過壓倒對方好讓自己的演藝生涯達到頂峰,但這二位至少在我看來總是旗鼓相當的。

【盜火線】不是兩人的第一次合作(第一次是【教父2】),卻是第一次有對手戲,而且還只有兩場,有一場還全是正反打倆人就沒同時出現在一個畫框裏。並且因為兩個主人公都很悲劇,像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德尼羅原本應該奔向唾手可得的穩定幸福,但卻命喪復仇的渴望;帕西諾雖然活下來了,但他已經失去了一切,所以兩個人的力量是平衡互補的,難分高下。

再後來的【正義殺戮】又是如此。他們都擅長表裏不一,性格反轉大的角色,在這部電影裏仍舊沒有可比性。有趣的是周邊,當被問起參演原因,猜二老為了節目效果怎麽答的?

好朋友,一生黑。

2.創造

1967~1976 是世界電影史上最豐足的年代。時勢造英雄,新電影運動和「四大天才導演/演員」共同成就了彼此(同為四大天才演員之一的傑克尼科爾森現已走上了嫖娼的不歸路...)。

這個時期,美國電影專業學院派崛起(主要是紐約大學、南加州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之前美國主流導演幾乎沒有學院派,跟不重視這方面的培養有關)

演員演而優則導(古連特伊斯特伍德、伍迪艾倫、艾倫阿金和丹尼斯霍珀等等)



圍繞著「 越戰—水門 「的歷史背景,歐洲,尤其是英國導演大量遷入美國(本來60年代最好的英國片就在靠美國提供資金支持了,70年代末英國電影業近乎不存在)。



那時美國的電影,很個人化,像歐洲片,戲劇模式也都成了扯淡,可以說是極富創造力的年代,但缺陷是喜劇,包括馬丁在內的好萊塢四小天才一碰喜劇基本都玩兒完~

70年代,老羅和老帕從初出茅廬一躍到巔峰。

布萊恩·德·帕爾瑪 現在除【碟中諜】外最耳熟能詳的作品是和阿爾帕西諾合作的【疤面煞星】以及【情梟的黎明】,但最初在他一文不名的時候,最常合作的演員就是同樣青澀的德尼羅。

德尼羅在63年第一次拍帕爾瑪的作品【結婚派對】時還是個胖乎乎的球體,

他們早期合作的這些實驗作品都很有意思。【結婚派對】雖然剪輯生硬了點兒,但默片似的降格快鏡頭,還有刻意放慢速度像領導人會晤一樣的家人寒暄場景都挺有想法的。後來的【帥氣逃兵】和【嗨,媽媽】還玩兒起了「冒犯觀眾」的戲劇概念。

73年的【戰鼓輕敲】老帕說他看了無數遍。

還是在73年,老羅的知音—— 馬丁西科塞斯 出現了。

老馬和德尼羅是鄰居,很早就認識,但第一次正式合作是1973年的【窮街陋巷】。

70年代兩人合作的另三部作品分別是【出租車司機】、【紐約紐約】和【憤怒的公牛】(80年上映)。

【出租車司機】劇本接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記】,原著中那個絮絮叨叨的主人公和特拉維斯的精神世界如出一轍,他們也都遇到了妓女,把自己想象成她們的救贖者。影片有很多模仿戈達爾的鏡頭,有人就此說老馬只會仿造,永遠成不了大師。它陰暗的風格也讓哥倫比亞公司極為不滿,連德尼羅父親的老朋友田納西威廉士(劇作家,【欲望號街車】)都對此片大加批判。神奇的是它在康城大獲全勝。德尼羅在參演前還特意跑去開了幾星期的出租,那時他已經是影帝了,被人認出後慘遭同情:你們搞藝術的都吃不起飯嗎?

【紐約紐約】現在一般的理解都是它是一部歌舞片,其實更準確說應該是舞台情節劇,反正這類電影都是花3天時間布景但實際拍4分鐘就夠了的類別,但老馬光開場就拍了幾個星期,且還是即興表演,最後除了德尼羅其他演員都瘋了。

至於【憤怒的公牛】,這部電影對於二人來說都有著重要意義。德尼羅已知共促成老馬拍過兩部電影,一部是80年代的【喜劇之王】,還有一部就是這個。德尼羅提議他拍這部電影之前,老馬已經垮了,整日像行屍走肉一樣漂浮在世,拍完這個才起死回生,老羅也貢獻了他少有的風暴型演技。片子眾所周知是黑白的,雖然老馬在事後解釋起這件事給出的理由總是三點:一從未考慮過面向大眾市場,二想重現昔日的新聞電影和報紙的視覺效果,三是減輕感官刺激的一種方法,但我認為這與他的精神狀態不無關系。

90年代,兩人合作了【好家夥】、【嫌疑犯】、【恐怖角】和【賭城風雲】,其中【嫌疑犯】是合作演出,不是馬丁導演。

【好家夥】文化上是【教父】的反對者,揭去了【教父】給黑手黨罩上的光環,重點是表現黑社會成員忙得像狗一樣,而且每天要幹的是苦活兒不是槍戰。

【恐怖角】是一部驚悚片,導演原本定的是奉行「好萊塢可以容忍一切,唯獨不能缺少大團圓結局」的煽情大師斯皮爾伯格。馬丁接手之後,命編劇砍掉了那些羅哩吧嗦,明顯為了取悅斯導硬塞進去的溫情片段,而德尼羅一向不希望自己成為斯皮爾伯格童話世界中的一分子,看到這番大刀闊斧的景象想必渾身舒爽!

【賭城風雲】裏,老羅演的是一個伊卡洛斯式的人物,而且有趣的是他不再是意大利裔而是猶太裔。很多人認為這是老馬和老羅合作過的最好的電影,這個我就不評價了。

步入21世紀,老馬有了新寵,老羅蒼老的容顏也不再適合那些正值壯年的角色。在目前已上映的影片中,兩人只在【鯊魚黑幫】中有過配音合作:

對,左邊的鯊魚是老羅,右邊那只不太鼓的刺豚就是老馬。

羅拔德尼羅和馬丁西科塞斯可以說是共同成就了對方,馬丁的人物都是不善表達的局外人,這恰恰是德尼羅所擅長的。老馬曾經說過:「要我去看心理醫生,醫生還不如去看電影了解我的思想。」而馬丁的思想即是德尼羅的表演。

回到德尼羅的70年代。

在此期間他還有三部重要的作品問世,分別是【教父2】、【1900】和【獵鹿人】。

【教父2】是他和阿爾帕西諾的第一次合作,可惜沒有對手戲;【1900】我當初看的是315min未刪減版,雖然長的很殘忍但說真心話一點也不枯燥(裏面有殺豬的全過程,以及喜歡德尼羅的別怪我沒告訴你裏面有 大尺度福利 ),不如托納多雷的【1900】名氣大大概是因為講殘忍的階級鬥爭和人性非常不奧斯卡向了;【獵鹿人】是關於越戰的,其中俄羅斯輪盤賭的戲也算是影史經典場景之一了。

德尼羅說這裏的角色是他演過的最吃力的一個。另外講個拍攝小插曲,有一場他和克里斯托弗沃肯(圖片上的哥們兒)的戲,導演讓沃肯往老羅臉上吐口水,不知情的老羅被吐後一下子怒了,開始真動手,把沃肯嚇慘了。

帕西諾在70年代混得也是如魚得水。

其實最初【教父】幾乎全劇組都不接受帕西諾來演邁克爾的主意,他們認為他試戲的時候無所事事,可偏偏導演科波拉就看上他這一點了!事實上,早在科波拉看到他在【毒海鴛鴦】中的表演時就已經認定他是邁克爾了。

【教父】是我每隔幾天就會重看一遍的電影,尤其是在我消沈的時候。它的主題我認為就是家族了,在帕西諾眼中,邁克爾是一個謎一樣的人物,他極度克制,在一些看似恍惚的場景下將自己的內心深深包裹起來,圍繞著他的矛盾,其實就是個人的身份地位與家族完整性之間的不可調和。帕西諾借此證明了自己,也算是沒辜負科波拉那毒辣的眼光。

這個時期老帕的代表作幾乎是一個接一個的來:【稻草人】、【沖突】、【教父2】、【熱天午後】以及【伸張正義】。

【伸張正義】裏帕西諾扮演的是一名律師,

有個場景實在想分享一下,帕西諾跟著一個很有冒險精神的大叔坐直升機,本來是件挺酷的事兒,結果他一直極不淡定地嘶吼:

...真的是千萬匹草泥馬從我心中飛過......

就在兩人的事業風生水起之時,一個電影時代的轉折到來了。

這次轉折要從金光閃閃的產片兒聖地—— 好萊塢 說起。

現在一提這仨字兒,多半人已經不會拿它跟藝術聯想到一塊兒去了。久而久之波及到整個美國——美國電影也成了比歐洲電影低n個格調的流水線商品,牌面還不如亞非拉光亮了。

其實美國電影生下來就跟歐蘇不一樣。歐洲電影最初都是精英才玩兒得動的東西,蘇聯一向政府把控,可以說是占盡了一切優質資源,春風得意如咱們的樣板戲,可美國電影就民主太多了。美國的主導力量就是推翻過殖民統治的底層人民,所以電影這種新生藝術跨過一片洋就成了流行文化,以勞苦大眾的品位為本。那時都還沒有什麽好萊塢呢,美國電影就遭到歐洲影人的鄙視了,因為一二戰期間,歐洲精疲力竭,反映出的藝術作品也充滿了悲觀,顯得更藝術一點,而珠光寶氣發了橫財的美國輸出的東西相對娛樂性強很多,其實拍攝這些作品的也不乏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只不過人家也挺自覺,從不自詡藝術家,而是叫專業娛樂家。

八九十年代才有了好萊塢。在此之前美國電影早已供不應求,亟待用一套規範化的制度提升效率——效率就是錢。好吧,隨之而來的標準化、可預測性都是必然的了,但最初,深知票房若想轟動還是重在風格、原創和膽識的 監制 (電影業的終極boss)始終有余力開辟出一條中間路線,給稀有才子自主的權利。

到了 80年代 ,有一部影響非常深遠的叫做【大白鯊】的電影,深遠到什麽程度呢?就是它所引發的一系列現象讓電影市場變得十分淺薄,一直淺薄到了現在…

這個時期,老羅和老帕都嚴重水土不服。遭到屠夫宰殺般的143min版【美國往事】埋葬了歐洲電影人進入國際市場的野心,他們清楚地認識到,電影市場在無可挽回地被美國大電影公司霸占。這對本身就受利於歐洲電影影響,在美國新電影運動中崛起的的德尼羅來說,實在是一件鬧心的事情,而阿爾帕西諾比較誇張,平均兩年一部電影,【革命】票房滑鐵盧之後,他有整整四年在銀幕上消失了。

90年代 更誇張了,美國電影已經像它國一樣稱霸全球,但同時科技進擊發展,特效費、廣告費和明星人力費都不知貴翻了幾倍成本,電影界把錢投給片場基本就收不回來了,所以造片廠好萊塢的最重要任務就是賺錢!

本土化的東西因為文化代溝不好賺錢,而重特效、重情景,弱化人物和主題的東西全世界都能看懂——電影成了麥當勞。兼具賺錢功能和洗滌靈魂作用的電影越來越少,小金人相比之下也只是虛名,奧斯卡聲譽能當飯吃(說得就好像奧斯卡就多在乎藝術一樣...)?

那時候好萊塢的編劇地位最低權力最小,淪為高能寫作機。人總是在貪欲和抱負中分裂,一個編劇說:「他們毀了你的故事,屠殺你的想法,出賣你的藝術,踐踏你的自尊,你得到什麽呢?一大筆財富。」

不過也有好的一面, 美劇 B級片 的機遇來了。有線電視出現之後也是大把撈錢,電影界和電視界合作意味著豐厚的利潤。老帕和老羅所處的時代,電影創作者來自劇場和文學界,而90年代,電影人才正在被電視界搶走。21世紀之後老帕參演HBO的兩部作品:電視劇【天使在美國】和電視電影【死亡醫生】都口碑極佳。B級片則得益於明星、觀眾和較低的成本。B級片多恐怖和低俗喜劇,這兩類電影總是有固定觀眾群,而且傳播性廣,容易捧紅明星,所以大片場都開始用A級資源拍B級影片了。



美國片越來越有多樣性,對老帕和老羅來說發揮空間其實並不大。因為這兩個演員作為明星來講,他們的銀幕形象已經成了一種 圖征 ,一種文化原型,他們一出來,觀眾就會自動調動那些已然嵌入自己腦海的形象和情感。所以說老帕後期類別化了,其實一定程度上是被觀眾定性了,何況他自己嘗試轉型也不大會挑角色,1982年有一部叫做【歡喜冤家】的電影面世了,阿爾帕西諾在裏面演一個圍著孩子團團轉的居家老爸,這是我認為他迄今為止接過的最不適合自己的角色。想象一下老帕溫良賢惠咬著手指傻笑的樣子...

什麽鬼!!!

1990年【教父3】的失敗(相對前兩部來講)問題也出在角色身上——「沒有人想看邁克爾得到報應和充滿負罪感」,我覺得這點可以適用到所有同類黑幫片裏,如果你的大佬從一開始就戴著光環,那編劇需要做的就是想盡辦法讓光環從始至終亮著不滅。

1997年【忠奸人】同樣湮沒,它的敘事視角實在不討巧,作為一部黑幫電影,它表現的不是忠義豪情,而是黑幫成員之間對權力爭奪的爾虞我詐,這跟老馬的滅燈不是一個性質,它更不容易為人所接受,同時,兩個主角也缺少主角光環。老帕在此幫襯了莊尼德普,自己卻是吃力不討好。

另外2013年的【菲爾斯派特】也挺失敗的我覺得,老帕再怎麽裝扮也不像玩兒搖滾的:

不過八九十年代老帕也塑造出了幾個經典銀幕形象:

【疤面煞星】中的東尼蒙大拿

本片中帕西諾操著一口古巴口音,脖子上掛根兒金鏈子的那股濃濃大東北土豪氣質實在令人難以忘懷啊...

老帕因為生在布魯克斯區,所以一直覺得自己算是拉丁人,演起這個角色來也是沈醉不已。東尼蒙大拿其實是 布萊希特式 的——布萊希特式指的是離間手法,因為東尼蒙大拿不是一個有意讓觀眾接受的人物,在這種情況下,共鳴被打破了,電影的催眠效果也被弱化,觀眾的理智被極大調動出來了,由被動接受者變成了觀察者,一次完美的離間就這樣實作了——bingo!

還有【至尊神探】中的「大男孩兒」

【聞香識女人】中的退伍軍官Frank

其實啊,這部電影的主角如果不是帕西諾,它就只是一部克林頓時期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而已。這個怪老頭連台詞都算不上的語氣詞「呼啊」,是他從教他組合A45槍支的中校那裏學來的。讓我們再來感受一下領袖魅力—— 「記住,困惑的時候,操之。「

(這段探戈是帕西諾現學的,之前他本人並沒有這項技能。)

還有【情梟的黎明】

【兩毛五】中的爺爺

這部名氣不夠本來不該算進來,不過我想提的是,其實這部電影也屬於溫情系,但帕西諾的角色是一個有深度的人物,所以效果比【歡喜冤家】好很多。

另外還有【挑戰星期天】中的教練

阿爾應該是在這裏為自己設計了小動作,因為我老看見他呲牙。

帕西諾大致如此,相比之下,老羅的適應度更強一些,總體我不再贅述,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的【妙想天開】和1999年的【老大靠邊閃】。

【妙想天開】的靈感源自【1984】,原名Brazil,取自一首40年代歌曲的名字,導演吉列姆受梅裏埃的影響很明顯。這部電影中的德尼羅不同於他其他任何一部作品中的角色,飛檐走壁打扮古怪不是一般的酷。

至於【 老大靠邊閃 】,我想說的是,如果一定要推薦一部德尼羅的作品,我唯且只會推薦這部。

德尼羅在這部影片中幾乎展現了自己所有的不同面,而且在我這個常年沈迷黑幫片的人看來十分搞笑,當初在宿舍看,舍友聽到霹靂磅啷的聲音卻看見我哈哈哈的大笑都以為我犯病了。anyway,強烈安利!

總之,到90年代,美國大片已經占據了全球65%的市場,但此時美國電影的拉風跟70年代可完全不是一個性質,那時候叫做美國電影的傑作期,這時候就純是好萊塢高於一切,金錢至上嘍~



這總體讓在70年代崛起的兩代「教父」無所適從,他們成長於演員不做宣傳的環境和同樣處於悲觀的狀態的美國,往往流行於社會崩潰時期的黑幫片取得了如此高的成就就足以說明問題。他們雖仍能塑造出經典的角色,但大多數時候那只是他們憑借自己高超的演技對時代的有力適應,他們的精神狀態和變革著的後幾十年需要一個磨合。

天無絕人之路(要絕也絕不了他倆的路其實),一個叫 大衛馬梅 的頂級編劇出現了。

大衛馬梅的台詞功底不是一般的漂亮。當代劇作家這個稱號,他是擔得起的。

在八九十年代,電影向他與德尼羅共計合作4次,與帕西諾1次(2013年老帕主演的【菲爾斯派特】也是他編導的)。

在80年代帕西諾的事業低谷期,他編劇的舞台劇【美國水牛城】將帕西諾成功送入了百老匯;德尼羅則稱他是自己合作過的第一個有腦子的編劇。

老羅在【鐵面無私】的人物形象雖然比較臉譜化,但是艾爾卡彭這個私酒市場的霸佬像莫裏哀筆下的偽君子一樣具有烙印在人們的心裏的力量。

至於合作的其它三部:【我們不是天使】、【浪人】和【搖尾狗】都是短小精悍而且特別有趣的電影,尤其是只用了一個月就拍完的【搖尾狗】,台詞譏誚無比,看下來渾身舒爽,基本講明白了一個真理:

辦大事還得需要搞藝術的。

——項飛田

和老帕合作的是【大亨遊戲】,大衛馬梅憑這個本兒拿下過普利策戲劇獎。去看看裏面應接不暇的大咖你就會知道,除了像【建國大業】那樣香不忍聞的馬屁,還是有人願意為了藝術性這種越來越不值錢的糟糠趨之若鶩一回的。

用本事談偉大

其實扯了這麽多,就是想先把德尼羅和帕西諾的輪廓盡量描清楚一些,這樣比較起來也算是有理有據了。

1.特長

模仿口音 是演員的基本功了,但德尼羅更勝一籌的是,他能熟練地說意大利語和意大利英語,還會西西裏土話,帕西諾也會說點意大利語,但並不是完全掌握。

獨白 演講 是最考驗演員功底的,帕西諾在這方面似乎不用說,【市政大廳】43min處一段似希特勒般極具煽動性的演講是我認為火候比較不錯的。相比之下,德尼羅的演講功力似乎沒那麽突出,但真實情況是,德尼羅雖然不常咆哮,演講卻是一點不輸老帕的,【紅燈】、【彎刀】、【回火】...裏面的陳詞同樣震懾。

跳舞 算是西方人的必修課,老羅和老帕的風格卻是不同。老帕跳舞和他的表演風格相同,體現在強有力的控制力上。他在多部影片當中跳過舞,無論什麽類別他永遠都是舞池中最顯眼的那一個,活像個指揮。老羅則比較復雜。大多數時候,他是優雅溫柔的:

偶爾,也是肆意灑脫的:

但他熱情奔放起來卻是尤為醉人的:

冷笑三聲:呵-呵-呵

其實德尼羅就是一個 活動衣櫥 ,他收藏的服裝道具還在活動影響博物館展出過,參觀人員可以穿著那些衣服,模仿電影中的經典段落。

阿爾帕西諾則意淫過自己是貝多芬。他確實很會玩兒 音樂 ,喜歡康茄舞鼓、吉他和鋼琴,經常性閑得無聊叫一大幫朋友到家裏來幹玩兒一個小時樂器。不過他倆倒都不太會唱歌。

另外老帕其實還有一個特長,就是—— 丟東西 ,小到雨傘,大至寶馬他都丟過,但他從來沒丟過鑰匙——他是一個有鑰匙情結的人。

2.戲路

這方面在開頭我有簡單提過,這裏要重點分析一下。

德尼羅說他演的每一個角色都像是在掏空自己,我把它們胡亂劃歸一下:

①經典銀幕形象 :街頭小痞、身世浮沈的黑手黨、漂浮於世的局外人、經受戰爭摧殘的士兵、偏執憤怒的運動員、農場主子弟/奴隸販子、執拗古怪的老頭、笑瞇瞇的變態

②其它擅長 :道貌岸然的獨裁主義loser、運籌帷幄的終極頭領、崇尚讀書的霸道總裁、深情款款的情場癡人,殺伐果決的江湖浪子、狼狽的逃犯、慈祥威嚴的尊長、落寞孤單的獨身老人、畸形/殘疾人

③其它職業 :189路公交車的司機、政府搖尾狗、電影制片人、越矩警察、薩克斯手、醫生、電器修理工

德尼羅比較回避歷史人物,除此之外,德尼羅演繹過的角色形形色色,不能用某一類別,諸如舍生取義、忍辱負重這樣簡單粗暴的詞來概括;而帕西諾不同,由於早期一些失敗的嘗試,他的角色越來越偏向類別化。我把他詮釋過的角色粗略歸為以下幾類:

①事業強勢,但情感/健康頻現危機的殘缺式英雄人物

②落魄頹喪的抗爭式人物

③促成後輩蛻變的引導式人物

帕西諾是那種會提前兩個星期就開始琢磨角色的演員,所以他對角色深度是有要求的。Fuck這樣的詞經他說出來都好似一門高級藝術。在20世紀下半葉所有美國正劇男演員中,他說的電影台詞變成流行語的次數或許是最多的(此處應有Attika!)

當然,帕西諾在溫情、愛情、喜劇方面也有所涉獵,只不過銀幕形象遠沒有上述角色深入人心。

其實在愛情片方面,德尼羅何嘗不是一樣的。他也撒過嬌賣過萌——

老到渾身是褶兒了還等等女人,談談戀愛,滾滾床單——

但教父永遠成不了站在鐵達尼號上的小李子,愛情畢竟是他們的副業。

德尼羅中年之後尤其老年,接得喜劇角色越來越多,有人說他的表演風格矯揉造作,毫無喜劇天賦,但更多的是拿他和鮮有喜劇作品問世的帕西諾所作的對比,那些聒噪的聲音表示:德尼羅比帕西諾更會演喜劇。

扯淡。



兩個人的喜劇水平暫且不提,就看帕西諾的【兄弟出頭天】(跟造型師有仇,在裏面跟只猥瑣的水獺一樣)和最近的【低入塵埃】,他的喜劇能力和德尼羅相比至少是旗鼓相當的。觀眾覺得不好笑,是因為他的角色悲劇內核更明顯。

德尼羅的喜劇往往是這樣的:

但帕西諾的喜劇通常沒有這麽外化,連德尼羅都說過,如果一部喜劇,它的角色能嚴肅一些,他覺得會更搞笑。事實上,帕西諾在1968年(比銀幕處女作【處女的煩惱】還早一年)以前就演過喜劇了,不光演,還寫過。帕西諾在成長中常常充當逗樂小醜的角色,他愛馬戲和默片喜劇,早期對自己的認知就是一個喜劇演員,最後被說演不了喜劇,實在諷刺。

所以說不能就這些對比得出結論,說德尼羅的戲路比帕西諾的寬。

老羅只是看似多樣化,而老帕的類別化也是有其它原因的。

老帕的本命還是戲劇 ,他不止一次說過舞台對他來說表演發揮空間更大,有人問他站在天堂門前希望上帝對自己說什麽,老帕說的是——明天三點排練。而且像這樣量級的演員還跑去公園演莎劇不要票,實在是不多見了。至於他對電影的態度——導演、劇本、角色,只要有一個因素吸引到他,老帕就會拍的,但精分的是,他說在自己的電影生涯中有90%的戲都是他不想拍的-_-|||



德尼羅雖然也是戲劇出身,但玩兒起電影之後基本跟戲劇say goodbye了,唯一一次在百老匯登台,是演一出叫做【古巴和他的泰迪熊】的嚴肅戲劇(說到泰迪熊,有一個關於老羅的梗。德尼羅發福之後,一度擔心臃腫的身材會影響到自己的性生活,沒想到有很多女人卻認為他是一只超大號的泰迪熊很可愛。後來老羅在追雲妮休斯頓的時候,還送給過她一只戴著鉆石耳環的泰迪熊。)——好吧,我太八卦了,還是說正經的吧。

即便在鏡頭前,兩人的表演風格受戲劇影響多少也有所體現。帕西諾擅長用穩健的語調滔滔不絕地說台詞,用躁動的情緒做出平糊的動作,情緒無所羈絆,但到達頂點也絕不會失控,其實這就是偏向戲劇的表演;老羅表面波瀾不驚,實則暗流湧動的靜默張力,明顯是對攝影機的控制力更強一些,他的表演風格也是現在好萊塢最常用的了。

巧合的是,德尼羅和帕西諾都分別在【天使之心】和【魔鬼代言人】裏演過撒旦,而要真說有什麽類別的角色是其中一方沒有演過的,確實有一個,就是同性戀。

俗話說,每個偉大男人的背後都有一部gay片。德尼羅確實沒有演過同性戀,被爆菊也沒有,而帕西諾可攻可受的小身板兒不用就太浪費了:

是不是gay氣十足?!

另外,德尼羅後期常常出演「廉頗老矣,重振雄風」式的電影,在選片上也越來越沒有節操, 保量不保質 ,隨之自然增長的票房號召力粉飾了他已經淪為一個類別片打工仔的事實。除了對好萊塢時代的水土不服,更為關鍵的是他確實缺錢了,由他一手打造的翠貝卡中心的周轉不是一個純藝術家可以負擔得起的。帕西諾現在則偏好獨立電影,最近的兩部【曼戈霍恩】和【低入塵埃】連著在威尼斯上映。

3.執導

帕西諾和德尼羅都拿過導筒,老羅2部,帕西諾3部。

不過在這方面,老帕與老羅的方向是完全不同的。德尼羅就是正常拍電影,帕西諾搞得則是戲劇電影,很大程度上只是對原有戲劇的看法的延伸。

老羅是很樂意當導演的。他的導演處女作【布朗克斯故事】是獻給父親的祭奠,因為裏面的情節引起了他和他爸爸親身經歷的共鳴。確實,當初看這部電影時我還不知道這些背後意義,就覺得故事跟傳說中的德尼羅的生活特別像了,而且德尼羅還把自己對黑人女子的特殊愛好植入到了人物身上(早年電影公司是幹涉跨種族婚姻的,老羅不像老帕奉行不婚主義,他覺得婚姻束縛但也沒少結,以前還受到過哥倫比亞公司的警告)。影片裏有句我印象很深刻的台詞:

「我接受兩種教育,一種來自學校,一種來自街頭,所以我比其他孩子聰明一倍。」

右半邊的就是編劇:

另一部是【特務風雲】:

其實德尼羅的導演水平是相當醇熟的,感覺他跟老馬學了很多,不過對這種特務片來講他還是太舍不得動刀,有點拖了。這部電影的編劇艾瑞克羅斯就是寫【阿甘正傳】的那位。女主角安吉麗娜朱莉演完之後稱贊老羅對女人的感覺絕對細膩。

不光對女人細膩呢,老羅眼光太好,起用了當時專打醬油三十年的「璀璨高腳杯」——李佩佩:

帥了我一臉...堅持看到這裏的朋友,這是你們的福利。

至於老帕,他導演的三部作品都是戲劇電影。

老帕很熱衷於把戲劇剖開給影迷觀看,對他來說,舞台和觀眾間的「第四堵墻」從來都是不存在的,觀眾就是演出的一部份。老帕曾在演【理查三世】的時候聽到觀眾席有人接電話,他信步走下台,起範兒拿過手機,說:「我是理查,你的朋友現在不能跟你談話了。」然後掛掉電話,淡定地走回舞台繼續演戲。


【理查三世】也是他執導的三部戲劇電影中的一部,主要內容除了戲劇片段本身外,還有他們的前期籌備工作、隨機采訪路人,以及整個排練歷程。

在采訪路人的時候,帕西諾自嘲:「我們活像是給莎士比亞拉皮條的。」

因為我本身是戲劇狗,所以看這部電影感覺收獲還是蠻多的,在這裏分享一下好了~

對戲劇略知一二的人一定都會在某個時刻感覺到,莎士比亞的台詞對現代人來說,顯得過於浮誇華麗了。

大一我排過【威尼斯商人】的片段,聽著演員生硬地念出那些台詞,我又無力執導(還不如人家呢),便一怒之下連夜把莎翁的台詞全改成現代版了!——這絕對是我目前所做過的最後悔的事情之一。

這個問題帕西諾的劇團也遇到了,有人提出異議要改台詞,看看老帕是怎麽說的。

說對了!就是多練多聽。

莎士比亞不是不能有新的詮釋,但該適應的最好適應,不該碰的最好不碰。

美國人在搞戲劇方面是很有一套的,他們膽子大,花樣多,但唯獨碰到莎劇,姿態就成了仰視,才華變得很壓抑,總是情不自禁的妄自菲薄,瞻前顧後。這跟美歐表演上的差異有關,美國式表演強調能力和感覺,歐洲式表演則註重台詞和技巧。說白了,莎劇的重點恰恰是歐洲人擅長而美國人所欠缺的。不過越這麽想越演不好,所以老帕從來不這麽想——多練多聽so easy啊~

另外兩部就是【王爾德的莎樂美】和【中國咖啡】了。

【莎樂美】是一出非常奧斯卡王爾德的戲劇,充斥著詭吊病態的美感。

舞台劇版的【莎樂美】是這種風格的:

先知約翰:

希律王和莎樂美:

舞台劇版也是每版都有各自不同的處理,我看的這版錄像,除了先知約翰,每個人臉上都像塗了面粉一樣慘白,人物動作像是定格放慢的舞蹈。

帕西諾的版本則接地氣一些:

這裏面別人都穿著戲服,只有帕西諾演的希律王,穿出了一股濃郁的帕西諾日常範兒...

重點是莎樂美。莎樂美在原著中是被這樣形容的:月亮上的女人、迷了路的白鴿、在風中顫動的水仙花,以及白蝴蝶和銀花。大部份的舞台劇也都是按這種比喻來塑造莎樂美的,老帕的莎樂美是這樣的:

對,就是勞模姐。要是看慣了舞台劇,勞模姐版的莎樂美還是挺讓人眼前一亮的。從一開始妝容和服飾就沒有太「幹凈」,殺掉先知約翰之後直接裹了塊兒血紅色的布條。

至於【中國咖啡】,這是一部根據舞台劇改編的電影。老帕和老羅的電影我基本都看完了,有些過於冷門只能在YouTube上看,我英語渣只能看懂輕喜劇或者上來就打型的,【中國咖啡】這種話癆片只能拜托學英語的同學幫轉譯了。台詞甩那些原創劇本n條街,表演抓人(其實我一直都搞不清現在學院常說的那些「他極為抓人的表演...」是怎麽抓人了,明明一點也不抓人啊!!!

這部電影過於知識分子,老帕覺得發行了也沒人看,所以只有DVD版。

值得一提的是,還有一部叫做【本地汙點】的同類別戲劇電影,他雖不是導演,但把這個封塵數年的劇本拍出來給觀眾看也是他的想法。這部電影只有56min,我看了三遍,也沒太懂...

大致講的就是兩個中年好基友,老帕賭狗賭錯了回來抱怨,聽朋友說前一陣有個gay吧把他趕出來了,便拉著朋友去街上晃悠了一會兒又鉆進了一家酒吧。酒吧裏有個老明星,兩人上去搭訕,然後把人家在回家路上暴揍一頓,回家後還洋洋得意的故事。兩個人的舉止都莫名其妙的,其實就是可悲的欲求不滿嘍——我覺得。

目前,老帕所倡導的戲劇電影已經成了一個成熟的電影品類。波蘭斯基前幾年大熱的【殺戮】就屬於這種品類。

除了導演,老帕和老羅還都是制片。老羅制片作品要多一些,他打造了翠貝卡中心,辦餐飲,拉投資,創立翠貝卡電影節(算是紐約獨立電影節,帕西諾還帶著作品參加過),做制片是順其自然的事情;老帕則很少做制片,基本都是在自己執導的那幾部電影掛個名兒,不過他比目前沒有過編劇作品的德尼羅要能寫一些,他還是紐約演員工作室的藝術總監。

4.延續

新人演員找對了範本,有機會受到前人的熏陶是一件幸運的事。老帕曾說過,對自己影響最大的演員是占士迪恩(【伊甸園之東】的那位,付蘭蘭跟他相似度99.999%,還演過他)而現如今,模仿他的年代已經到來了。

最近奧斯卡伊薩克在【至暴之年】裏對帕西諾一板一眼的模仿相當賣力,雖然只是停留在形似,但也還算到位吧:

在提攜後輩方面,老帕一向誠意滿滿,演對手戲時壓抑自己只用半分勁兒。莊尼德普、查寧塔圖姆、哥連法瑞爾、羅素克勞、馬修麥康納以及約翰庫薩克,都受到過老帕甘願當綠葉的待遇。



其實論起表演風格,老羅的選擇顯然要更聰明一些,他在鏡頭前大多數時候像一只 豹子 ,機警地隱藏自己,伺機而動,迅猛地出擊不留痕跡;而老帕則很不討巧,他像一只霸氣側漏的 獅子 一樣毫不掩飾自己的威風凜凜,總是毫無保留地對著鏡頭進行自戀式的表演,本來氣場壓蓋性就強,還時不時大發獅吼功,看多了很容易給人留下搶著出風頭的錯覺。不過也正是因為老帕的無所顧忌,他的個人風格就愈發明顯,已經自成一派可供後輩模仿學習,而老羅的套路,一方面過於常用,另一方面不好把握,所以很難說他的表演風格真正影響過誰。

老羅最雷鋒的事跡是選中了李安納度迪卡普裏奧演【男孩的生活】,

這是小李子撈到的一個重要電影角色。後來德尼羅又把他介紹給了老馬。而和老羅合作過兩部影片的愛德華諾頓更是激動地表示:「跟他學習就等於鍍金」。

5.作風

老羅和老帕的工作態度都是不用強調的敬業。

在諾蘭沒有憑借【盜夢空間】席卷華夏大地,被天朝封神之前,帕西諾和羅賓威廉士參演了他的【失眠癥】,當時諾蘭被帕西諾的實力感動,他說:「帕西諾比絕大部份人認為的更好,而絕大部份人已經認為他是最好的了。」——簡直是為老帕癲狂的節奏。

拍攝【稻草人】的時候,他和搭檔哈克曼打扮成流浪漢的樣子,花了一周時間在紐約的大街上行乞。

老羅在這方面又復雜了。敬業其實也是一把雙刃劍。

德尼羅是一個出了名的完美主義者,喜歡一個鏡頭四五十條(在這點上,他還是沒有拼過強迫癥晚期患者大衛芬奇)。

關於他的作風,正面的是:

【墜入情網】十五周的時間,體脂量從19.9降到了9。

【鐵面無私】增了15公斤體重,剃光了前額的毛兒。

【午夜狂奔】有一場德尼羅不慎墜入激流被營救的戲,當時正值嚴冬,激流已經結成了冰,劇組無奈只好去紐西蘭拍攝,老羅拒絕用替身,要親自上陣以保證導演在景別選取上不被局限。

【無語問蒼天】德尼羅被演對手戲的羅賓威廉士猛力揮舞的手肘打傷了鼻子,但他示意攝影師不要停,拍完後才接受的治療。順便提一句,這部電影中的醫院取景地和【飛越瘋人院】是同一家。

【恐怖角】老羅斥巨資把牙整得像角色一樣難看,然後又斥更大一筆巨資把牙恢復原樣。

【最後的大亨】減了18公斤,還一直戴著個假鼻子。

【紐約紐約】為了表演真實,學會了演奏薩克斯管,而且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達到了專業水平。

【憤怒的公牛】為演年輕時的傑克減掉7公斤,又花了四個月暴飲暴食吃肥了32公斤——這都是他在拍攝檔期內完成的,那時他已將近不惑之年了。而且拳擊就是在三場專業比賽中贏了兩場的水平。

在意大利拍攝的【美國往事】,他自掏腰包為「麥大」買了一副假牙。

以及出錢讓身患骨癌已經不能投保的約翰凱澤爾成功參與了【獵鹿人】的演出。

這裏要跑偏一下提幾句 約翰凱澤爾

約翰凱澤爾只留下了五部電影作品(共計4個角色),就在正當年離開了這個世界。其實與其用偉大來形容德尼羅和帕西諾,我更願意把它用在凱澤爾身上。因為他是真正敢於把自己醜惡的一面呈獻給觀眾看的演員,他的角色,怯懦而又猥瑣,愚蠢又常常了無生氣,他從不懼怕自己入木三分的刻畫會過於有信服力,讓世界對他的認識停留在銀幕上。他習慣於把光環罩在別人頭上,帕西諾說凱澤爾能激發他身上的潛能,讓他越演越好——這就是演員的內功。我相信如果凱澤爾活到現在,他會是一位不亞於世界上任何一位影帝的高手。可惜沒有如果。

拍【獵鹿人】的時候梅姨已經是他的女友了,他推薦梅麗爾參演了這部電影,影片沒有上映,凱澤爾就離開了人世,而梅麗爾也陪伴他走完了人生的最後一個階段。

回到德尼羅。如果說他上述所做的都是作為一個專業演員的義務,那麽下面這些隨之而來的負面訊息也是他必須要承擔的了:

【1900】的導演貝托魯奇:「他非常多愁善感,甚至有些神經質」,這兩人幾乎從頭打到尾。德尼羅還直言不諱地表示,【1900】並不是他想拍的一類電影,這是一部令他失望的電影。

【最後的大亨】的制片人:「德尼羅仍改不掉小偷小摸的長相,尤其是他笑的時候。他缺乏高貴的氣質。」

【喜劇之王】裏合作的演員傑里路易士壓根兒看不起德尼羅,他是一個脫下戲服就能把角色忘光的老牌好萊塢明星,在他眼中,德尼羅這種整天沈浸在角色裏的人大概荒唐又可笑。

【美國往事】即便導演萊昂內在場,他也經常越俎代庖,這點上跟他師兄馬龍白蘭度有一拼,他們倆在合作【大買賣】的時候,白蘭度公然和導演撕逼,讓德尼羅來執導他的戲份。不過萬幸此時的萊導健康狀況已然不佳,沒有毅力和他纏結,不然又是一場持久戰。

【妙想天開】的導演吉列姆:「我和劇組對他的看法發生了180°大轉彎!我們想掐死他。」

其實別人對老羅評價「任性且傲慢」也不是一兩天了。確實,這個習慣改台詞,恨不得將劇本中的每個標點符號都拷問一遍的演員,給別人頒獎時即便致辭只有兩句話,他還是要照著稿子念。影片宣傳期,例行性地制造噱頭,說德尼羅所飾角色的原型給他打電話稱贊他的演技如何如何到位,老羅聽見了則會雲淡風輕地向媒體否認這件事的存在。——這樣耿直的性格實在是不討喜啊。

跟他合作過的電影人經常性提起他就大爆粗口「去他個狗娘養的!」但老羅卻總是一臉真誠,好像什麽也沒發生過似的不緊不慢地說——我很喜歡這個人,我覺得他很有才華呢。

相比之下,帕西諾這種更喜歡有理有據地說服的人,實在像一只溫順的羊咩咩,除了跟【夕陽之戀】的導演和【稻草人】的搭檔有不和傳聞,他大多數時候只是當好他的「堂吉訶德」。

不過德尼羅雖然看似斤斤計較,但其實他所關心的那些真實並非指一件事真的發生過,而是它有沒有發生的理由以及它應該怎樣發生。至少,他不是一個無理取鬧的半瓶醋。

6.功名

百年沖奧路,深藏功與名。

跟帕西諾在【西蒙妮】中的角色一樣,對老帕永遠的黑點就是他坎坷的奧斯卡之路。

【教父】時,明顯是重心人物的帕西諾被提名了最佳男配,而戲份明顯更輕一些的白蘭度則成了最佳男主。老帕一共被奧斯卡提名8次,其中有4次還是連續的,直到1993年才憑【聞香識女人】拿下一座小金人(那年男配也提了但沒獲)。相比之下,德尼羅簡直順風順水,隨便演個【教父2】拿一座,再演個【憤怒的公牛】,又一座,雖然提名只有7次,但可沒有那麽望穿秋水。帕西諾自己談起來奧斯卡也是愛恨交加,一方面它的榮耀感持續了好幾個星期,但同時他也清楚那只是機會到了,而且奧斯卡最令老帕厭煩的就是,有時候它讓自己覺得自己失敗了,然而他並沒有。



在其它獎項方面,兩個人也總是攪合在一起的。他們一同被評為超過五十歲的兩位最偉大的演員,德尼羅更是位列AFI影史十大表演藝術家榜首;金球獎更偏愛老帕一些,無論提名還是獲獎次數都比德尼羅多;幾大電影節兩人基本勢均力敵,但老帕拿獎的種類要更多一些,手中一座格調滿滿的東尼獎和兩座艾美獎是老羅所沒有的,但與此同時他還有一座獎杯也是老羅所沒有的,那就是金酸梅。老羅也提過,但沒有老帕次數多,而且有一次是兩人共同出演了【火線特工】,結果老羅安全老帕中槍,你們想帕西諾得啥心情,而且拿著個獎的時候老帕都71歲了——欺負老年人;另外AFI終身成就獎老羅得的要早一些,他是31屆,老帕是35屆(頒獎人是羅賓威廉士,很好笑,緬懷,推薦);德尼羅在IMDb TOP 250裏上榜數量也是數一數二的……所以我們又陷入惡俗的比成績環節了麽——哢!

結論

我本來想狡黠地說:阿爾帕西諾和羅拔德尼羅是不同風格的演員,他們各有千秋吧啦吧啦......

——這樣可能會被打死吧!

所以還是要實在地進行這個得罪人的環節,覺得這種比較很無聊可能會被激怒的請繞道走掉就好。

不吊胃口了,先亮結果再總結理由吧,——畢竟我又不是洪濤。

更偉大的應該是羅拔德尼羅。

別打我!

別打我!

其實單從電影方面講,德尼羅的貢獻確實比帕西諾的要多,但從演員的身份出發,帕西諾比德尼羅顧及到的領域要廣。——這也讓我很為難啊!

帕西諾對後輩的影響明顯,但不能說德尼羅就沒有。

演技旗鼓相當各表一枝沒法比。

優秀作品的數量,老羅多,但老帕比例高,又平了。

偉大這種東西,說白了比的就是身外之物。奧斯卡最有分量,老羅勝;吸金能力,老羅強;老帕只在戲劇方面遙遙領先,但老羅是辦過電影節的人啊,在制片方面也是馬達全開;說他們可塑性都很強,但無奈老帕嘗試過的角色確實不如德尼羅呈現出來的豐富。總體上,德尼羅的後勁兒也要比老帕足些。

不過這種比較對於影迷來說重要麽?

我寫這個答案,也不是抱著分高下的目的在寫,而是想系統地把這兩個難得的好演員介紹清楚。

我入帕西諾的坑很多年,寫這個結論的時候也沒太心絞痛(解釋就是掩飾沒錯的...)。

喜好終歸是私人化的事。

================

補充:

我雖反復申明比較不是初衷,但仍有部份直接拖到底就想看個結論抱怨我寫太長弄得他手很酸完了還要嘲諷一下這個題目很沒意義看在我很閑的份上賞我個辛苦錢的人表示他們被添堵了。

下面這段話正是針對被添堵人群寫的。已然領悟在心的朋友不用費時看。

偉大有很多截面。有一種叫做貢獻卓越,還有一種在活著時往往不被人提起,在名利場更像是無稽之談,它叫做堅持操守。老帕和老羅其實這兩方面都不缺失,但都各自在某個方面稍微壓過對方一成。況且,公認偉大的和限於世俗而失意的,其實名望上哪個都不虧——仔細想想,這其實是個雙贏啊。

以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