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什麽樣的青春片才是如今國內需要的?

2016-11-20影視

青春故事的集體歸宿,不只是愛情

去年,呼聲很高的【風犬少年的天空】最後以8.2分高分收尾,在近幾年的國產青春片裏,占據了一席高位。

作為一部群像「青春劇」,它離普通人的生活有點兒遠,但它跟我們的關系倒也沒那麽疏離。它不僅是幾個中國00後「青年人」的日常生活,跟親人、朋友、老師、社會,也都有著脫離不開的關系,而這正是中國式青春電影逃不開的母題。

作為東亞文化圈的日本,向來以「殘酷青春」電影聞名,無論是巖井俊二,抑或是北野武,都在青春片題材中展現了某種國民集體性的失落。但隨著日本近年來整體審美風向的某種遷移,從而引發了「青春片」創作思路的轉換。

而美式校園青春成長題材,向來以反映離經叛道的青年人的(各種)沖動聞名。近年來,【美國派】式的校園青春電影也逐步式微,電影愈發變得更多元,更邊緣和更女性化。

今天,我們就集體梳理一下近年來有名的青春成長電影,試著發掘它們創作視角背後的某種共性。

01、更加邊緣化的視角:青春片的集體歸宿

與2012年【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開始興起的、貼著「青春標簽」的青春片風潮不同,從2018年上映的電影【過春天】開始,電影主創們開始有意識地 將愛情不在置於敘事的首位,而選擇將故事焦點放在對多重邊緣人物的註視上。

【過春天】關註於港深兩地跨境學童的身份認同困境之上;許多影視劇也逐漸將目光放在了校園霸淩等話題身上。

他們都摒棄了此前頗為流行的「早戀」「失戀」「墮胎」「分離」式的固有敘事線索,以及無限膨脹的催淚廣告片式拍法。【過春天】以跨境「走水」為線索,串聯起了友情、愛情和家庭幾條支線;【狗十三】則用「中國式教育」作為故事主線,從而借此引發了一系列話題討論,且都贏得了觀眾的認同。

其實,青春片不只有愛情,拘泥於愛情的作品,受眾往往單一,只有將紛繁復雜的成長問題揉入創作中,反映出廣大青年人在現實生活的「問題」,才能打動觀眾的心聲。

同樣地,在日本,現在也有一些導演和編劇嘗試利用青春題材,暴露社會問題,揭露日本社會真實情況,譬如山下敦弘。

他的【不求上進的玉子】【我的叔叔】【跨越柵欄】【苦役列車】,都彰顯了他電影中不同於巖井俊二式的殘酷青春和傷感愛情。

在山下的電影【琳達!琳達!琳達!】中,幾位國中女生為文化祭準備表演,因某位成員受傷而導致了內部矛盾。裴鬥娜在裏面飾演的南韓學生,日語不流利,卻也陰差陽錯加入了樂隊,成為了主唱,直到聽到表演的曲目是Linda Linda,她滿含熱淚。

收到邀請她去體育室的紙條,心儀她的男生用蹩腳的韓語向她表白,而她則用蹩腳的日語回應他。

這是一種邊緣人物在跨國文化下的交流,凸顯了日本電影近年來的特質:關註社會中那些絕少發出聲音的群體,譬如那些長期滯留的尼泊爾人、偷渡的菲律賓人,以及夾在跨文化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新世代。

而在美國近年來的青春電影裏,邊緣視角逐漸成為焦點:如【高材生】將目光對準處於社會邊緣的少女,【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愛你,西蒙】等作品則將視線瞄準了同性戀者及跨性別者(當然,這個題材在國內還是有很大的難度)。

其中,【真心半解】無疑是其中較為典型的電影,其核心是同性愛情,導演伍思薇作為美國少數族裔,講述了個人經歷中非常關鍵的人生篇章。

電影聚焦於性格內向的華裔優等生 Ellie 在幫體育特長生 Paul 給校花Aster 寫情書的過程中,逐漸愛上 Aster的過程。其敘事重點一直被置放在 「成長」以及「尋找自我」 上。

在長期的美式青春電影中,家庭通常處於無關緊要的邊緣化場景,父母甚至會扮演負面的角色。然而就目前的類別趨勢而言, 美式校園青春片中家庭及其相關角色越來越多地參與到主人公的人格塑造當中。

【真心半解】中聚焦於第一代移民的封閉,到第二代移民逐步從封閉的小鎮走向主流,暗含了少數族裔努力融入主流社會的努力。

因此,無論是中國,抑或是日本,甚至美國,創作上視角的邊緣化是各國編劇乃至主創共同的追求。

02、女性向的視角:個人的自我覺醒過程

近年以來,眾多國內影視劇創作者開始關註女性,由此,創作出一系列在困難中奮力掙紮的女性形象。

在藏族導演萬瑪才旦的【氣球】中,我們一改對藏區女性的刻板印象。

影片裏講述了牧民達傑的兩個小兒子淘氣,將避孕套當作氣球,使得不想生孩子的妻子卓嘎懷孕,而周圍人卻將此看作神跡。卓嘎一度想要墮胎,最終卻被丈夫和兒子勸阻。

萬瑪才旦將對藏族傳統文化與女性的自我意識對照,反映出當下,一位現代藏族女性究竟該如何看待自我的身份?

而在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處女作【幻之光】中,女主人公由美子結婚生子,過著清貧但幸福美滿的小生活。有一天,丈夫郁夫卻意外離去。

幾年以後,由美子帶著年幼的兒子遠嫁別村,從此過上了平穩幸福的日子。但是在她的心中,前夫為什麽要自殺?

她帶著這份執念離家出走,遠赴海邊跟著出殯的人,試圖追尋一個答案。

一個人生活的價值到底是什麽呢? 電影想追尋這樣的答案。依附於家庭、民族、國家,雖然讓人變得有使命感,但一旦這些依附物消失了,人生又將變成什麽樣的結尾。

在西方,從法國「新浪潮」開始,無論是特呂弗的【祖與占】,還是戈達爾的【法外之徒】,女性開始成為故事中至關重要的敘事結構。

之後的【戲夢巴黎】更是 「賦予了女性更多性向的流動性/變動性」 。當這一結構進入美國電影敘事當中, 尤其是校園青春愛情題材時,就多了一絲懵懂曖昧的青澀氣息 ,譬如【壁花少年】,來加強故事中的戲劇張力。當你把身處於青春期的人們,不再當做一個孩子,而是一個獨立完整的人來看待時,青春片的視角也會更廣闊。

而在【真心半解】裏,導演顯然突出了「母親的逝去」。母親的缺席,讓女主角開始選擇以自己既有的經驗去塑造自己今後的人生,而且,也讓母親的榜樣引導作用更加凸顯。

在【布特小姐】中,影片的大部份時間裏,女主都在拒絕接受自我。但她卻一再想要謀求母親的認同。

在女性主義作品創作中,母親的角色之於女兒,和大多數超英電影中父親之於兒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就是直擊人心的力量。

故事可以透過多種方式變得有意義,並在短暫的消費體驗之外給予觀眾一些值得銘記和被珍視的東西:

1、這些故事向我們傳遞了一些有關世界、某個特定問題或亞文化的資訊,或者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2、這些故事透過所描繪的人物間的戰鬥、凱旋以及改變,讓我們在生活中得到激勵。

3、在角色之間建立聯系以及我們與角色建立聯系的過程中,我們所看到的每一面美好的東西都在感動著我們。

而在上述作品中,都無疑覆蓋了兩種乃至三種因素,因而才實作了價值觀的輸出: 女性的自覺。

03、新視角下的意義性

電影研究學者戴錦華認為,‘青春片’的基本特征,在於表達了 青春的痛苦和其中諸多的尷尬和匱乏、挫敗和傷痛。可以說是對‘無限美好的青春’神話的顛覆。‘青春片’的主旨,是‘青春殘酷物語’。

縱觀大陸青春劇前幾年井噴時的弊端時,你就會發現:故事往往依賴男、女主人公的情感變化制造戲劇張力,推動故事往前發展。那些漫天的大雨中的吶喊與淚水,久別重逢時的擁抱與親吻的橋段一遍遍地作為重要的敘事手段出現,使得許多人罹患上ptsd的癥狀愈發明顯。

實際上, 那些只為愛癡狂的扁平化人物形象,實際上無法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

就像人們常說的:「青春年少時的愛情因符合人的自戀情結而成為青春敘事的酵母,但作為青春片中慣用的表現手法不應成為這一類別片的唯一。」

本來青春成長類別的電影, 就因為青春的無限可能性,而具有復雜的特質 。然而,因為人們對社會問題關註程度日益上升,道德意識也越來越強烈。那些動輒以「三觀不正檢查官」自居的影視劇關註者,或者以激進的策略抒發對女性婚育不滿的「衛道士」們,恰恰使得影視劇反映人生路徑的道路變得狹窄。

與一部獨立的長篇小說相比,影視劇更能對人物、生活及他們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地刻畫,並能在這個過程中探索到更多的「意義」。

對於觀眾來說,隨著時間的推移,定期追蹤自己的角色,會更有影響力和滿足感。他們與角色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像現實生活中的一種關系。

正因為如此,編劇面臨的挑戰的很大一部份則是要創造一個這樣的世界,觀眾希望成為裏面的人物,希望過劇中的生活。這樣在劇中,他們可以很容易地接近角色,並希望與他們長期相處。

但因為網絡世界對很多無關道德的現象被道德化,個人問題被公共化,對道德問題吹毛求疵的結果是真正需要關註的公共問題失去焦點,細枝末節卻占據了主流。

有什麽意義呢?

意思是, 對創作者來說,我們為什麽要寫這部作品,觀眾最終會得到什麽? 拋開特定的情節、人物和場景來講,劇中所探索的深層意義對他們自己的生活或常人的生活有什麽關聯性或價值呢,人們可否將之作為人生的經驗,而不僅僅是一個短暫的並隨時都會忘卻的旅程呢?

主題透過故事中的細節來審視生活中的明爭暗奪進而呈現出來,這最終會反映一種觀點,即世界上最好的生活方式是什麽,以及最有效的生活方式是什麽,至少當前是這樣的。我並不是在舉一些簡單明了的論據,比如種族主義到底是好還是壞,或者一個人應該自私還是應該付出。

一個比較好的主題所衡量的是競爭性的商品或競爭性的罪行,並戲劇性地解釋清楚為什麽有時很難做出選擇,或者說很難做出改變。

答案往往不能過於簡單。任何主題的結果或最終的判斷都是在故事發展的過程中逐漸獲得的,而不是以一種簡單快捷的方式投擲。

而對於青春成長題材來說, 當一個劇本真正讓人感到豐富且有意義的時候,人類的處境是以一種新鮮而具體的方式呈現出來的。 主角的旅程,就是關於他們如何影響到自己所處的世界(以及他們的世界如何影響他們),如何與觀眾產生共鳴,如何對他們產生持久的影響。

就如美國頂級編劇艾歷·博克所闡釋的那樣,如果你的想法能夠滿足以下這五點要求,那麽它應該就足夠有意義了:

一、故事或系列劇除了表面的情節之外,探討的是關於人們普遍而重要的問題,這些問題沒有簡單明了的答案。

二、角色會受到最根本的、未滿足的欲望與需求驅動,他們圍繞這些欲望和需求有可能會獲得成長與改變。

三、故事或系列劇的最後部份點明了角色所獲得的改變,使得整個旅程看起來非常有價值。

四、來自故事或系列劇中的一些特定方式會對觀眾的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

五、我並沒有把註意力放在主題和人物成長上,而是以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微妙地將其展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