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在真實生活中做名 「轉譯官」是種怎樣的體驗?

2016-05-26影視

謝邀【啊啊啊第一次寫下這兩個字好激動!】


目前主要工作還是以筆譯為主,所以先簡單說說筆譯吧。


對於國內的筆譯市場,最大的感受就是,惡意壓價和惡性競爭的情況太嚴重。清楚地記得自己接的第一份活,是轉譯一本加拿大的兒童文學。說是兒童文學,其實英文原文的難度相當高,再加上文學轉譯本就極費心力,可以說轉譯的難度是非常大的。然而出版社開出的價格是30元/千字,還沒有署名權,讓不諳世事的我不由得瞠目結舌。本想怒斥對方一通,然後大步走開。但爸媽認為這是難得的積累經驗的機會,報酬什麽的不重要,我就硬著頭皮接了下來,勤勤懇懇地轉譯了兩個月,最後到手2千,至今還有1千多沒給我。


可怕嗎?當然可怕,然而這是國內圖書轉譯的普遍狀況。40-50元每千字的價格,署名權更是想都不要想,但依然有一堆新手搶著去做。其實拋開這一點不談,轉譯工作本身還是十分有趣的。做一名文學轉譯本就是我童年時的初心,這本書的原文更是極美,推敲詞句的過程是一種莫大的享受。只是現實太過冰冷,如果我真的將其作為養家糊口的工具,恐怕這份初心遲早會被磨滅得一幹二凈。


後來成為了某浪科技部的兼職轉譯,每天一兩篇科技新聞,稿子一般在晚上六點左右發過來,工作量不大,內容不算難,100元每千字的價格也算符合我現在的學歷和心理預期。偶爾也會接接上司給的私活,價格要翻上一倍。總體來說,這份工作很接近我心目中理想的工作狀態。我本就是一個喜歡學習新事物的人,因此每轉譯一篇科技新聞都猶如一次有趣的探險。「原來這種機器的原理是這樣的」,「原來人體還有著這麽神奇的結構」,「原來地球上還有這麽奇葩的地方」……有時候也會不耐煩,想看劇/逛街/發呆,但從手指落在鍵盤上那一刻起,這些好像都變得不重要了,螢幕上的一行行英文才是最有趣的東西。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百度上搜自己名字的習慣,反正我有【手動微笑】。以前我搜自己名字的時候,只能搜出來一堆「寶寶取名」之類的東西。而在做這份工作之後,我居然也能搜到自己轉譯的新聞了【不過後來很快就改用筆名了,所以能搜到的不多】。作為一個初入行的小菜鳥,這種成就感還是很鼓舞人心的啊!【敲黑板】


接下來再說說口譯吧,似乎還是口譯和「轉譯官」這個稱呼的關聯更大些。


我的口譯經驗其實不算豐富,也就做過兩次某浪的電話口譯,外加四五次大大小小的展會轉譯,較為正式的交傳都沒參加過,更別提同傳了【哭泣】。最大的感受就是,現在中國人的英語真好啊。一場展會下來,真正需要我轉譯的內容其實並沒有多少。所以作為英漢轉譯,要想在這行混下去,要麽把英漢做到極致,成為金字塔尖,要麽多掌握一門/幾門其它外語,做多語同傳。總之一定要具備別人無法替代的核心競爭力。


至於很多轉譯經常提到的「轉譯之卑」,我倒是不太有這種感受。可能我不是太敏感,再加上從一開始就做好了心理準備,所以反而很淡定。很多人抱怨轉譯只是服務提供者,沒有決策者那樣的發言權和社會地位,但在我看來,要想靠職業為自己帶來這種心理上的優越感,本身就挺幼稚的。你覺得自己與客戶相比顯得很卑微,但這些客戶在他們的上級或客戶面前也會覺得自己很卑微,所以完全沒必要認為自己低人一等。況且大多數客戶都是很禮貌的,尤其是國外的客戶,在有人上門詢價的時候,還會主動介紹我的身份和姓名。許多中國人也做得很好,無論需不需要我轉譯,來時都會一樣地發放名片,走時也會一樣禮貌地和我握手,感謝我的工作【雖然我什麽都沒做】。所以在做口譯時,我只關註怎樣把工作做好,順便和外國客戶聊聊天,了解有趣的風土人情,然後拿錢走人。做自由轉譯的,最重要的不就是這份瀟灑麽~


總之,入行兩年來,開心的時候遠多過郁悶的時候,我對這份工作的熱愛也絲毫沒有消退。9月就要去紐卡學轉譯了,希望成了「科班出身」的譯員之後,能與大家分享更多的經驗~